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与禅宗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与禅宗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探讨《西游记》中所蕴含的禅宗重领悟贵言外的宗教哲理。尤其是它注重内心的感悟,擅长富于哲理的启示,对中国小说创作的丰富和完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孙悟空 禅宗 感悟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一般读者都把它当作一部神话小说来读,或者挖掘它的现实意义。分析者的着眼点不同,人生的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从佛学禅宗角度,谈谈《西游记》的中国传统哲学层面的意义,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禅宗关系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佛教故事。唐代高僧玄奘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半岛游历朝圣,研讨佛经。回国后,致力于介绍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无论从小说的背景,还是书中不厌其烦的佛学观点的介绍、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扬,都充分说明了这本小说与佛教的渊源关系。

孙悟空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小说的“纲”。他武艺高强,有七十二般变化,手持一根能大能小的金箍棒;他心底光明,充满智慧,并且知恩必报,意志坚定;他天性自由好动,无拘无束,他屡建奇功,终保唐僧取经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但最终,他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孙悟空的老师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即须菩提,佛祖释迦牟尼的徒弟。“又称空生。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佛与之说般若空理者。”我们在寺院里通常看到,侍立在如来身边的两尊塑像,年长的迦叶为头陀第一,年少的阿难多闻第一,包括唐三藏前身――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都是菩提祖师的师兄弟。“解空” 即“悟空” 。须菩提既称解空第一,给自己的徒儿起名为“悟空”,正是家学真传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处,“色”,不是“女色”的“色”,不是“颜色”的“色”。“色”是“示现”,也指所有可见物质的“形象”。所以悟“空”之后的猴子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七十二变”只是虚指。孙悟空是如来“悟了空”的小徒孙,能翻出如来的手掌心吗?

须菩提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向如来佛祖请教如何“降伏其心”,佛祖讲授了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六祖惠能大师在卖柴时,听了一句《金刚经》,心灵开悟,尔后创了国产的禅宗。悟空被打三下,半夜三更找菩提祖师学艺就是从惠能见五祖的故事演化来的。“心”和“如何降伏其心”,是中国的哲学,特别是唐宋之后的佛学和理学的一大命题。《西游记》正是明末心学盛行时代的产物。

意马心猿,心性如猴,躁动不己。产孙悟空的石头,有九窍八孔。明末学者叶昼批曰:“此说心之始也,勿认说猴。”另有人说水帘洞的“三点水”,加上一座“铁板桥”,乃一“心” 字。花果山上的“桃”、烂桃山上的“桃”、蟠桃园的“桃”、西行路上的“桃”等等,都是心的形状。如有牵强之嫌的话,那么,美猴王学艺之地,须菩提幽居之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分明指的就是“心”。“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带上“三个小星星”不是“心”字又是什么?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头,造就了一个孙猴子,能太平清净吗?龙宫天宫、阴阳两界,一切都搅得乱了套。只有佛法才能降伏这个“心”,只有如来佛祖才能制伏悟空,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唐僧收了悟空,“心猿”归了“心主”。此时“五行山” 唤作“两界山”,暗指悟空这个“心”还在“人佛两界”之间。还要做到“善护持”,要看守好这个“觉悟心”,别乱动,所以需要一个金箍咒,由“心主”约束其心。到了第五十八回,师徒离心,“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各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心非。”有了“二心”,就又冒出了一个孙悟空。两个美猴王从花果山打到落伽山,从天宫打到地狱,一直闹到灵鹫山。如来说“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最后如来佛祖把这颗“假心”、“妄心”收伏,悟空一棒打死。当然悟空的“佛心”,不是靠别人降服,而主要是自己修来的。

《西游记》又称《西游释厄传》。“厄”,是人生的苦难。“释厄”,即解脱苦难。一切烦恼皆由心生。《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内观自心,外观人间,省心度人。身心内外,一切皆空,空无所有,彻底悟“空”,就能去掉一切苦厄。一部《西游记》,演绎的不只是师徒四众排除万难的取经故事,更是孙悟空觉悟成佛的心路历程。

“六根清净”是禅修的基本功。皈依佛门,要斩断人间“七情六欲”。悟空归顺唐僧,首先打死六个毛贼,灭了“六欲”。哪六贼?“一个唤做眼见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正是《心经》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的“喜、怒、爱、思、忧、欲”“六欲”。 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七个蜘蛛精捆住了唐三藏。叶昼批曰:“‘七情迷本,八戒忘形。’八个字最有深意。戒则不迷,迷则不戒,反掌间耳。女子最会缠人,谁人能解此缚?”还是被悟空“尽情打烂”,除了缠人迷人的“七情” 。

乌巢禅师将观音菩萨讲的《心经》传给唐僧时说路上魔障难消,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有杂念妄想,即惹是非,招妖魔。在玉华国收徒,遇上九头狮子精,悟空请太乙天尊降妖。“天王道:‘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行者笑道:‘正为此!正为此!’”青牛山遇到犀牛怪,是因为“你师父宽了禅性,在于金平府慈云寺贪欢,所以泰极生否,乐盛成悲,今被妖邪捕获。”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路上,悟空扫荡妖魔,是保护师傅;是为宇宙明心;也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第八十五回“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孙悟空的悟性和理论水平高似唐三藏,并且还是正宗的禅宗一脉。

禅宗就是心宗。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心心相印,无需言语。第九十三回,刚好到了舍卫国如来佛祖给须菩提讲《金刚经》的祗树给孤独园。在当年师父开悟的地方,悟空开悟了。“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道:‘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讲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做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言下开悟,立地成佛。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当然是因保唐僧取经度人的大功德,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成佛的境界。“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悟空的铁棒能大能小,两头结扎,乃是一条半点元精不曾泄露的男根。不信请看《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在通天河畔晾经时,“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闪俱作,走石飞沙……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经包,沙僧压住了经担,八戒牵住了白马,行者却双手抡起铁棒,左右护持。原来那风雾雷闪乃是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所幸,“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具有“纯阳之性"的铁棒,正象征和衬托了悟空四大皆空的真如一体。

这部小说的章回题目也与众不同。如《水浒》、《三国》等:“汴京城杨志卖刀”、“宋江怒杀阎婆惜”、“诸葛亮舌战群儒” 等等,都是从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中凝炼而来。《西游记》的标题,亦禅亦丹,画龙点睛,寓意悟空等众的修行过程及心灵境界。第一回孙悟空出世的标题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空参透师父哑谜,学得七十二变和腾云之术,叫做“悟彻菩提”。“合元神” ,喻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佛心道心与花果山、水帘洞的童心凡心合二为一。第十四回五行山唐僧收徒,叫做“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叫做“二心搅乱大乾坤”。第九十八回到了西天,“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整部小说一百回,题目中带“心”字的就有二十七回。另外,还往往以丹禅术语代表书中人物,“心猿”指悟空,“心主”指唐僧,“木母”指八戒,“黄婆”指沙僧等等。有些标题,如“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等,简直是在练气功、转大周天。如你不懂得些佛教道教易经气功丹学,就是看了故事,恐怕也理解不了。

《西游记》处处隐含禅机,章章别有意味。这是一部内涵博大深刻、结构精妙神奇的宗教哲理小说。菩提祖师在给悟空传道时,“道、术 、流 、静、动”五门,“儒、释、道、墨、医、阴阳”,诸子百家,任选任学。孙悟空花果山为仙,天宫称圣,最后成佛。这些,都反映了以佛为主、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背景。当然,不能把小说中的佛教与宗教意义的佛教混为一谈。虚云大师就认为它是反佛教的,但不能排除小说与佛教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丁咐保:《佛学小辞典》,长春古籍书店,1964。

[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66。

郑金梅:平顶山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