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荷塘月色》 中比喻的妙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荷塘月色》 中比喻的妙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文章描写的生动形象性,使文章写景自然真切,生动传神;还使文章显得新颖独特,独具情韵。

一、比喻使用恰当、贴切、自然

比喻与描写水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时常常信手拈来。他将“出水很高”的叶子的情状比作“亭亭的的裙”,赋予静态的叶子以动态感,很有情味;将“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比作“闪电”,写活了叶子与花的动态之美,写得颇为自然;将“月光”比作“流水”,比得真切,自然;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比做“鬼”,突出“黑影”的阴森可怖之状,也是写景中的自然、真实所得;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更具真切、自然之感。以上几个比喻都与写景自然、紧密结合,真切地再现出荷塘特有的夜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之细腻、体悟之深刻。

博喻极尽景物之美。原文这样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作者分别以明珠、星星和美人三个富有特征的事物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突出荷花的晶莹剔透、闪烁明亮和不染纤尘的美。而从总的方面来说,实际是把荷花之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强化了荷花之美,并使这种美立体化,从而形成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与前面“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三个方面的描写也相印证,相呼应。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不得不赞叹这一比喻的高超和绝妙。

二、比喻使用新颖、独特、别致

比喻使用新颖、奇特。作者写叶子和花,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一句来写,已经有了比喻的特点,而后一句“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又用抽象的梦来作比。看似抽象,实则有具体的形象在,因为“梦”大家都熟悉,而“轻纱”更熟悉,因此用“笼着轻纱的梦”来设喻,就显得有别于一般比喻,又高出一般比喻了。这足见作者设喻之新、设喻之奇。还有,将“满月”的朗照和由于云的遮挡不能“朗照”分别比做“酣眠”和“小睡”,将自己看到的事物形象诉之于自己的独特的联想、想象,显得新奇,别有情致。

比喻与通感融合,更别致、新巧。通感往往是与比喻结合使用的。通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之间互相打通。《荷塘月色》中两处通感和比喻的使用很有独特、新颖、别致的特点。第一处,作者将“缕缕清香”的嗅觉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听觉相连、相比,两者之间都有若有若无、似断非断、隐隐约约的特点,如此相连,更加新巧、美妙。第二处通感是这样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处,作者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相连、相比,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而两者的相同点就是和谐,如此比喻和通感,显得别出心裁,确实是一种奇特的创造。更难得的是,这个通感、比喻与前面的通感、比喻有联系又有区别:前面是以听觉写嗅觉,后面是以听觉写视觉,都是将嗅觉和视觉形之于听觉。而前一个“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喻体是一种写实,是作者将自己的嗅觉和视觉自然地连结起来,后一个喻体是一种纯粹的联想和想象,不过这联想和想象有作者较高的音乐素质在里面。由此可以看出作家的敏感、作家的素质和作家的智慧,这也许就是人们称道这两处比喻和通感的妙处的真正原因吧!

情感是抒情写景散文的媒介,透过这些精妙绝伦的比喻,我们不能不说,正因为作者的情感在这一个个比喻中起了催化的作用,所以作者的比喻才如此真切、自然、形象、生动,才如此新颖别致,让人荡气回肠。这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这就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