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汪石钟:我与恩师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汪石钟:我与恩师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汪石钟教练,还不到三十岁。然而每位熟悉他的人,在惊讶于他一身太极功夫之外。对他超过自身年龄的沉稳与容智。更加赞许。同时也相信,这与他多年习练太极拳,密不可分。

以拳悟道得智慧

汪石钟教练,现任教于“易太极北京太极拳会所”。在此之前,汪教练一直在上海,担任“易太极”老会员俱乐部的首席教练。“易太极”是汪教练的恩师黄忠达先生所创,汪教练追随恩师多年,深为黄先生所重。为黄先生麾下第三位^室弟子。“易太极”在北京的一经建立。汪教练就奉师命到馆领席教职。

虽是黄先生的得意门生,汪教练待人却极为谦和。也可能与记者同为“八零后”,一席谈话。十分畅快,尤其是谈到在传播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时,更是把很多生动的事情,一一道来。汪教练感触很深的是,很多拳友、学员在学习太极拳之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种精神状态的提升,在汪教练看来,是太极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

太极拳能够带给人的,是一种心智上的成熟。与心性上的沉稳。太极拳理讲求动静捭阖,归于一本,上下左右,一以贯之。为求“一以贯之”之道。必须“按步就序、循次渐进”。

通晓了这个道理,练习太极拳时自然心无旁骛,心态上也会不急不躁。于是无论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是融入在太极拳爱好者的圈子中交流促进,平和的心态与身体素质、人际交往,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

汪教练的在“易太极”指导过的学员,不下千名。其中许多学员,特别愿意介绍自己的至亲好友,前来学习,把太极拳作为一种健康,馈赠给家人朋友。曾有一位学员,一个人就介绍了四十多位好友前来学拳。

汪教练说,一旦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认知到提升心态心智的方法,对太极拳、太极文化都会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喜爱。

少年学拳艰辛路

对太极拳的深刻认知,绝非一日可就。汪石钟教练与太极拳的缘分,也似冥冥中早有安排。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更多的孩子还在适应繁重的课业,汪石钟却开始与太极结缘。

当时电视剧《太极宗师》正在热播,汪石钟对太极的喜爱也到了痴迷的程度。恰好有一位已是八十八岁高龄的老者,一直在各地奔走,为自己的太极功夫寻找传人。在老者来到汪石钟的家乡时,汪石钟的父母就把他留在家中,传授汪石钟太极拳。

那时每天三、四点钟就需要起身,到郊外练功。可是汪石钟又要坚持读书、做功课,如此辛苦的练习太极,没有办法做到两全其美,汪石钟的父母只好将老者送走。

这次经历虽然短暂,却给汪教练极深的印象,尤其是老者对待武术的认真,给汪石钟打下深深的烙印。随后上了高中,汪石钟巧遇了一位练习太极的老师,又号召了十几个伙伴一起和老师学。但这些伙伴往往一个月、几个月就半途而废,而汪石钟却真正在这三年中,做到了风雨无阻。

课余时间在室友们享乐消闲的时候。汪石钟也在默默地练习太极拳;早晨刮风下雨,汪石钟也从不间断,正是汪石钟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深深地感藻了老师。老师动情地说,

“即使只有你一个人,只要你肯学,我都教!”老师的耐心指教、倾囊而赠,为汪石钟的太极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地努力得来坚实的功底。后来汪石钟学习太极的道路上,得遇黄忠达先生的青睐,与他在中学、大学期间的勤修苦练是分不开的。

黄忠达先生与汪石钟教练的缘分,是从上海开始的。上海,既是“易太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中心。武术界很多前辈,都居住于此,也是因为这点,汪石钟决心到“上海滩”闯荡一番。

2007年3月14日,汪石钟来到了藏龙卧虎的上海,并没有像许多青年那样,迅速地“投入”到养家糊口的工作中。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太极功夫。仿佛是命运的安排,竟在网络上结识了黄忠达先生。

精准定势易太极

初次见面,看到黄忠达先生精神炯炯,身着西服皮鞋,应该三十多岁。汪石钟还暗自琢磨,“很年轻”“不像练太极的”是黄先生给他的最初印象。黄先生示意汪石钟打几个动作,汪教练从起势刚打到“揽擦衣”,黄先生一看。说道“下过功夫的,但是一个都不对。”汪石钟心下不由得十分郁闷。黄先生又问道是否会推手,汪石钟的勇气又上来了。

来上海前。汪石钟的推手在长沙也算是小有名气。他有功夫、力量大。几十斤的太极球在手中玩弄如同篮球一样轻松。

听到黄先生提出推手,汪石钟不免也有“展示功底”的意思。哪成想一搭上手,汪石钟只感觉浑身的力气没处使不说,更是很是在的感到自己“动不了了”。手推不动,甚至想用脚踢,腿都也提不起来,汪石钟心里晴叫奇怪,停下手来。挠头琢磨了半天。还是想不明白怎么回事。

这样连续试了几次。依然不明所以。汪石钟顿时知道今天遇到高手了,“遇高人不能交臂失之”,汪石钟从此就跟从黄先生。开始重新学习太极。在黄先生处,汪石钟领略到了一个崭新的太极天地。师父告诉他。太极拳有一个准确性的问题,这真是闻所未闻。一招一式,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师父为他纠正了几个动作,嘱咐他一丝一毫马虎不得。结果那一天汪石钟练上了,除了吃饭就没停过。

刻苦永远异乎常人的汪石钟,终于有了名师的引领、指教,功夫进境可谓今非昔比。

一开始刚入师门三个月的师兄和他推手,都能把他摔得没脾气;到后来众多师兄弟中,他的功夫已是最为纯熟的几人之一;从和师父交手。虽然不免依旧被摔,但是自己的身体却能像皮球一样,刚摔在地上,一下就反弹起来;到如今作为“易太极”在北京的代表人物,传授“易太极”的体系给学员拳友之外,还负责对其他教练的进阶辅导;汪教练的太极功夫,获益于“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先生,至为深远。

如同汪教练获益与黄先生一样,现在众多太极拳友,自“易太极”的体系中。都得到了身心双方面的提升。

黄先生与弟子们,开创出了一套可检验的太极拳。对于每招每式,头、身、手、足,其精确的位置,都在黄先生的指导下。众弟子的反复核对中,得到了精准的确定。一套严谨的体系,带给学员、拳友的,是事半功倍的学习太极。在正确的定势下,更多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体会到太极的妙处,也使得更多人愿意沉浸在太极文化之中。

除了这些技术问题外,最后还要说的是,黄忠达先生与门下弟子。研习、传授太极的开明与无私,也正是太极文化的一个美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