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知视角下英汉语动词使用及领属主语 选择差异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和汉语在概念形成与表达上的差异。主要讨论了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及领属主语的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在双宾语结构中,汉语中存在双向矢量动词,英语只有单向矢量动词;在领属主语的选择上,汉语多突出个体,英语多突出整体。这对英汉对比研究和二语习得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认知模式差异一、引言
生成语法理论是由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句法的自治性,认为句子成分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独立于词汇意义间的搭配关系,(宁春岩,2011:27)。换句话说,句子是否合乎语法,仅取决于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否恰当,而不取决于各成分的具体意义。在“参数与原则模型”(Principle-and-Parameters model)中,所有语言都遵循共同的原则,而参数被认为是一个个开关,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设定而形成独特的语法,语言的差异在于参数设定的不同(程工,2004:9)。具体的参数包括零主语(pro-drop)等一些列具体的参数。因此,在生成语法观的影响之下,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在二语习得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常聚焦于句子的结构,而非语义差异(Yip,1995;郑超,2003;杨连瑞、于善志,2005)。而认知流派学者却否认句法的自治性,Langacker提出的“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这一关键概念,将其定位于“音义配对体”(Phoneme-Meaning Parings),就是针对乔姆斯基自治观的。王寅(2011:17)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出发,认为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句子结构决定语义结构,语言表达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的概念内容,也取决于直译概念内容被观察、感知和理解的方式,所以句法不是自主的,而是受到语义影响的(赵艳芳,2001:125)。因此,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可以由内而外更深刻地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潘文国(2010:402)通过对1468篇英汉对比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到2001年为止,其中只有23篇从认知的视角描写二者比较的文章,从认知视角对英汉对比进行研究仍显不足。
二、图形、背景与句法分析
在认知领域下的句法研究,图形、背景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相关分析中,图形与背景是认知的基本机制,反映了语义结构的基本特性。图形是语言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则是该对象所处的环境,对图形的选择取决于注意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观察的方位等等。(赵艳芳:149)
传统语法认为一个句子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和补语,对句法的解释主要通过将上述三者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并加以描述。而这种做法对于句法的多样性解释力相当有限。认知语法认为图像模型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即在简单的及物句子中,主语为图形,补语为背景,而谓语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矢量模式和概念参照点模式
(一)矢量模式
在图形/句法区分的认知原则指导下,Langacker(1987)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和感知角度,解释了句子形式多样性和句子主语选择多样性的原因。由于人与世界接触的基本方式是物理接触,Langacker(1999)指出,英语典型的小句反映了人类的行为链认知模式。物理接触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基本方式,Langacker(1987)用“能量传递”(energy transmission)对其进行解释。他认为在一个行为中,能量可以一次传递,也可以多次传递,这也就是行为链。如以下例句(赵艳芳:152)
(1)Floyd used a hammer to break the glass.
在这个句子中,施动者Floyd发出的能量经过了两次传递。首先,能量传递到了hammer;而后,能量继续传递到了glass。如下图所示(赵艳芳:152):
图1:
矢量模式是石毓智(2006)基于行为链(action chain)这一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提出的。动词语义特质可根据矢量方向分为右向矢量动词(表示动作由主语发出,作用于宾语)、左向矢量动词(作用力来自于宾语,并作用于主语)和双向矢量动词。例如(石毓智,2006:137):
(2)a.他拍了一下小孩的肩膀。(SO)
b.他吹了会儿电风扇。(SO)
c.老李借了老王一本书。(SO/SO)
(二)概念参照点模式
除了基于动词分析形成的矢量模式,基于名词分析形成的概念参照点模式(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 model)也能为句法多样性的分析提供助力。该模式是Langacker(1993)提出的,“概念参照点”指的是最先为认知者所感知的某一“领域”(domain)内最为显著,最为活跃的实体,通过这一实体,领域内的其他实体得到解释。
图2:
如:图2所示,C是认知者,R是参照点,T是目标,D是领域,箭头表示思维路径。也就是说,认知者要想认识领域D内的目标T,首先要认识该领域内一个较活跃的个体T,并以此为参照点,达到对T的认识。概念参照点模式符合人类认识新事物的基本规律,即通过熟悉的事物对新事物进行认识。如果运用到语言理解上,则可以表述为:通过一个熟悉的实体达到对另一个陌生的实体的理解。
矢量模式和概念参照点模式,一动一静,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句法多样性的成因进行更好地剖析。
四、实例分析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作特殊的英文翻译,这些句子在句法上正确,但却不地道,或者说在语义关系上存在错误。对于上述现象,可通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矢量模式与概念参照点模式差异的比较,对其进行解释。
1.矢量模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汉语中存在双向矢量动词,而英语常缺乏这样的结构,换句话说,汉语对于矢量方向不同而类型相同的动作通常用一个动词来表示,英语则用不同的独立动词来概念化方向相反的同类动作行为(石毓智:138)。例如:
(3)a.我借了玛丽一本书
b.Mary lent me a book.
c.I borrowed a book from Mary.
d.I lent a book to Mary.
e.Mary borrowed a book from me.
在例(3)a中,“借”为双向矢量动词,因此该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我借给玛丽一本书(SO)”,也可以理解为“玛丽借给我一本书(SO)”;而(3)b、(3)d中的“lent”为右向矢量动词,(3)c、(3)d中“borrow”为左向矢量动词。在英汉翻译中,对于同一汉语动词的英译,出于以上考虑,要采取不同的英语动词来表示该行为。
再来看看以下几处翻译:
(4)a.*Money can buy flowers.
钱能买花。
b.*To study English will spend a lot of money.
学习英语要花许多钱。
c.*Many fields use computers.
许多领域要用到计算机。
这类句子之所以不地道,主要是汉英语动词概念化方式差异造成的。英语动词“buy,use”和“spend”等矢量方向确定,必须是施事某人作主语才能发出这些动作,所以上述动词均为右向矢量动词。而汉语中许多动词的矢量方向不确定,存在双向矢量词。所以,在矢量方向的起点,施事者不一定出现,这就导致了汉语句子中的零主语。正确的翻译应该为:“Flowers can be bought.”“A lot of money will be spent in order to study English.”以及“Computers are used in many fields.”因为只有在被动语态中,动词形态被改变,其矢量性才能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右向矢量(SO)改变为左向矢量(SO),受试对象得以出现在动词的左边。但此时的动词与传统意义上的左向矢量动词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力的发出者并未出现在动词的右边,但是这一点不能否定变形后的动词非左向矢量动词,因为力的发出者可以在介词的帮助下出现在句子中合适的位置,即动词的右边,如“Computer are used in many fields by us。”可见,认清动词的矢量性,有助于在英译汉语无主语句时更好地转化主语和动词,做到形式准确和语义通达。
2.概念参照点模式对差异的影响
就单句而言,其“概念结构”或“领域”就是句子本身。理解单句需要依靠图式。相关图式的激活是认知者通过参照点,遵循一定的思维路径进行搜寻,最后调出知识背景的过程。在参照点的帮助下,思维路径得以启动。而参照点多依赖于词汇,所以词汇就成了图式激活的关键因素。句子中的纵聚合关系(如转喻)就是一种典型的概念参照点现象。英汉语言中都有整体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关系,但存在差异。例如(Langacker,1999:64):
(5)a.She blinked.
她的眼睛眨了眨。
b.My pencil broke.
我的铅笔尖断了。
英语常将更具认知凸显性的事物整体作为参照点,表示部分的词语是整体的“激活区域”(active zone),可以省略,或作为次要成分表达出来。(5)a中的“she”激活了读者大脑中关于“girl”的相关知识――女孩有着美丽的眼睛,随后“眨眼”这一概念得以激活,整个句子得以被读者识解。相应的汉语翻译则以“眼睛”为参照点,通过“眼睛”这一概念,激活“眨眼”的概念,从而使整个句子得到识解,这说明汉语在参照点的选择上更多地突出部分。这一差异对句子中主语的选择产生了影响。例如:
(6)a.*The speed of the sporty car is fast.
这辆跑车的速度很快。
b.*The appearance of Tim is like John.
Tim和John的容貌相像。
上述句子中的领属主语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某种“整体―部分”关系。汉语选择了部分作为参照点,(6)a中通过“速度”的概念,激活了“跑车”的相关概念,进而对“跑车速度快”这一具体事件进行了识解;与之类似,(6)b中,“容貌”这一部分的概念,激活了读者对于“人”的相应认识,从而对“两人容貌相似”这一命题进行了识解。不难发现,在这两个句子中,表示整体的词语只充当次要的修饰成分。学生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继续沿用了汉语多以部分为参照点的习惯,以“speed”和“appearance”为句子的主语,此种翻译不太地道;地道的英文应该是“the sporty car is fast.”和“Tim is like John in appearance”,因为选用了表达整体的词语作为主语。因此,领属主语的选择体现了英汉语在确立概念参照体系时的不同:英语突出整体,而汉语则强调部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领属主语选择上的差异,有利于学习者在表达时做出更明确的选择。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视角出发,通过矢量模式和参照点模式这两个具体的维度,分析了英语和汉语在概念形成与表达上的差异,发现了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和领属主语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在双宾语结构中,汉语中存在双向矢量动词,英语只有单向矢量动词。在领属主语的选择上,汉语多突出个体,以部分作为参照点,英语则更多地凸显整体。在英汉互译中充分考虑两者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源语语言文本表达的意思。
参考文献:
[1]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Mouton de Gruyer,1999.
[3]Yip,V.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5.
[4]程工.远程反身代词的最简方案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社,2004.
[5]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6]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7]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王寅.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杨连瑞,于善志.中介语假被动句式的语言类型学阐释[J].中国
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7~61.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1]郑超.IP外名词结构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初始重组[J].现代外
语,2003,(2):152~160.
(徐鑫 张宇峰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