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句子衔接:句式检索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句子衔接:句式检索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句子衔接题,很多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望题兴叹,其实,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仍可找到解答这类题的规律。其中,最客观最容易把握的方法就是:句式检索法。

句子的表达一般是有一定的句式结构和逻辑,这样才能达到连贯、严密的表达效果。

做题时,如果是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的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或安排其合理的顺序;如果分句或句子之间存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我们注意相关的关联词语,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也可以很快地确定句子的顺序和位置。如:

西方哲学家认为,世界一分为二,形而上的理式世界,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理式世界高于现实世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有增有减的;____________。现实世界是具有个别形相的事物的多样统一,____________。现实世界的事物因分享理式世界的本质而依存于理式世界,____________。这种观点表现在美学上,则认为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 。只有当人们脱离现实的行动的人生而进入静观的思考的人生,才有可能面对永恒不变的理式,发出“只有错愕”“没有悲伤”的“渊默的微笑”。

①理式世界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的本质的总和

②理式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一切事物的美的源泉,而现实事物的美只不过是对理式美的分享

③理式世界是永恒静止的,不生不灭的

④最高的美的享受来自对理式的静观默察

⑤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现实世界而超然存在

A. ⑤①③②④ B. ⑤①③④②

C. ③①⑤④② D. ③①⑤②④

文段第一处空白前一句是“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有增有减的”,与选项中的③句式一致,“不断变化”对“永恒静止”,“有增有减”对“不生不灭”;第二处空白前一句“现实世界是具有个别形相的事物的多样统一”与①的结构相近,“个别形相”对“具体事物”;第三处空白前一句“依存于理式世界”对应⑤中的“不依存现实世界”,根据这个句式检索的方法,就很快判断出前三句,排除掉A和B项,剩下的两项,②④都是谈“美学”,前者是把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进行了对比,后者“静观默察”与结尾相呼应。从而得出最合适的答案就是D项。再如: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个品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____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与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③④⑤①

C. ⑤②④③① D. ⑤②④①③

此文段要谈的主题是选茶叶的方法。第⑤句的“不管差别多大”,可看出是一个总结句,“差别”就是承接上文的“迥异”“各不相同”,总说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看外形和评内质,接下按照从外形到内质的顺序分说:第②句与第④句、第①句和第③句的句式完全一致,而第②句阐释外形的内涵,应该放在第二个空白处,相对应的,第④句就应该放在第三个空白处;第③句从外形方面说明好茶的标准,应该放在第四个空白处,第①句就对应排在最后,就能得出答案是C项。

在用句式检索法做此类题之前,必须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联合短语等。句子类型:单句(排比、对偶,主动、被动等)、复句(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尤其要注意的是:①排比句、对偶句,要求结构上统一,否则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用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③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是哪种关系,必须要明确,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题型时常变化,解法也是相应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辨明题型,抓住解题关键,在解题时,灵活地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提高综合能力,解答这类题也是可以做到得心应手的。

(作者单位:开平市开侨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