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坪上的“归因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坪上的“归因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末约了朋友在附近大学的草坪散步。这所学校的草坪,是个人气很旺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有年轻的爸妈带孩子到这里玩。我和朋友选了一处坐下,旁边有一个穿背带裤的小女孩在放风筝。

过了一会儿,一位妈妈牵着一个头戴蝴蝶结的女孩走过来。“蝴蝶结”看到“背带裤”在玩风筝,不肯走了。“妈妈,我想玩风筝!”“好啊!你自己去和姐姐说,说姐姐,我想玩玩你的风筝好吗?”“蝴蝶结”犹豫着,有点害羞地粘在妈妈身上不肯动。大大的眼睛一会看着妈妈,一会扭头看着放风筝的“背带裤”。她深吸一口气,往“背带裤”身边挪了两步,小声说:“姐姐……姐姐我可不可以…… ” 本来有点累的“背带裤”忽然来了精神,得意地瞟她一眼,同时发出“哼”的一声,飞快地拉着风筝跑开。

“蝴蝶结”转头扑向妈妈的怀抱“呜呜”哭起来。我开始有点担心孩子的妈妈,我是学心理学出身的,忍不住想要看看她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毕竟是在她的鼓励下,孩子碰了个大钉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模式”,指的是我们对事情原因的归纳方式。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有些人会觉得是自己太笨了,下次要更加努力;有些人会觉得是题目太偏,考不好很正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归因模式。前者叫做内部归因,也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发生原因,归结到自身的因素上;而后者叫做外部归因,把原因归结在外部因素上。两种归因方式和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性格内向的人爱反思,会更多做内部归因。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解释来对外部事件进行灵活归因。可是,对于性格还未塑造成形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孩子面临着充满意外的世界,对于让孩子极度沮丧的事情,如果引导不好,会让一些敏感的孩子因过分自我保护而不敢尝试事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鼓励孩子进行内部归因,比方说:学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问题……别瞎找借口,净说别的小朋友这不好那不好,你自己呢?而所谓“听话”的孩子此时就会说:“妈妈,是我不好,不怪小明。”孩子这种泛滥的内疚感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懂事”的表现。甚至在电视剧中,我们都会经常见到这种桥段:“爸爸,妈妈和你离婚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听话啊。”爸爸一把揽过孩子,感动地哽咽难言。

每每我也会为这样的桥段感动得泪流成河,但直到学了儿童心理学才明白,孩子对外部事件过分“自我归因”,其实是内疚感泛滥――孩子不懂得辨别和分析,只是不加选择地认为这件事和她有关。这是有风险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将无法树立起应有的自信,变得脆弱、孤僻、自责,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这种观点深入欧美教育界,所以在他们的电影里,比方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会出现这样的片段:当儿子说“爸爸,妈妈和你离婚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听话”的时候,爸爸使劲摇晃着孩子,“孩子,千万不要这样想,你要记住,妈妈离开我们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你一定要记住!”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妈妈此时的引导将极大影响孩子的性格。只见她蹲下身来,握着“蝴蝶结”的小手说:“你想不想玩风筝?想玩再问姐姐一次哦!刚才你声音太小啦!来,大点声,再问姐姐一次。要是姐姐不肯,我们就回家玩好不好?”在妈妈怀抱里待了一会的“蝴蝶结”,这次勇敢地追着“背带裤”跑起来,“姐姐,你给我玩一下嘛,玩一下嘛。”谁知“背带裤”看到后,好像被吓到了一样,刷的一下跑得远远的。

“蝴蝶结”这次站在原地,怔怔的。这可能是她从小到大受到的为数不多的拒绝之一。甚至可能是第一次。而“背带裤”的表现,肯定已经超出她日常经验的范畴了。她撅起了小嘴巴,低头看着地。四五岁的小脑袋里,此刻一定充满了问号,甚至已经开始了过度的“自我归因”:“为什么姐姐不给我玩呢,是不是我不乖,姐姐不喜欢我呢?”我饶有兴趣地等着看妈妈的反应。

这时,妈妈蹲下,对孩子说:“宝宝真棒真勇敢!你已经试过了,可是姐姐好像还是不肯给你玩呢,我们走吧!”

“妈妈,姐姐为什么不肯给我玩风筝啊?”“蝴蝶结”晃着妈妈的手问。

“恩,可能姐姐和你一样,都有点害羞哦。”妈妈笑着说。

完美的处理,我很受启发。这位妈妈不仅会鼓励孩子和外部世界多做接触,而且在孩子受到拒绝的时候,还会引导孩子不过分地使用"内部归因"。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