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结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结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梳理】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难在点睛。”文章的结尾正是“收口”“点睛”之处,其地位十分重要,是全文主旨展开的最后完成部分,也是文章主旨的升华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有新意、有个性的结尾,会使文章更含蓄、博大、悠远,充满一种诗意,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正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让人回味,觉其美,但却不能道尽其妙。因此,结尾要如孔雀开屏那样漂亮,像豹尾那样有力,像兔尾那样短小,像鱼尾那样自然得体。不同的结尾有不同的特点: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或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或紧急刹车,含蓄有力;或抖包袱,出人意料;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总之,我们要学习文章结尾的一些技巧,从而使文章严谨缜密,大放异彩,做到“回眸一笑百媚生”!

【技法指导】

文章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照应式结尾,此法主要是照应开头,有时也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紧扣文题,使得结构自然严谨;哲理式结尾,平时摘抄一些富含哲理的段落或句子,在写作中将之移用到文章的结尾,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能启人深思,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抒情式结尾,通常会使文章的情感更丰富。大凡情感真挚的文章都能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动容。在文章结尾若能恰当地抒感,就可以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意蕴式结尾,会使文章的主题更深远。作者通常在结尾处不把意思说完而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更为深长的审美享受。这将有助于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效。

结尾的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如引用诗歌名句歌词结尾、环境描写结尾等,这就要因文而异了,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结尾方法,让文章结尾确实如“豹尾”,余韵如“撞钟”,豪壮如“奔马”,含蓄如“秋波”,从而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艺术效果。

【典例分析】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这种方法让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比如现代著名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结尾这样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原来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作者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结尾,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戛然而止。就是文章故事讲完了,叙述结束了,就顺从文意,意尽文止,自然收束,不再用一个独立的段落来结尾,这样的结尾简洁明了,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如鲁迅的回忆性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一段,字面上没有交代“三味书屋”,但是作者说:“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文章至此突然结束,让人回味,但这实际上是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一个总结:作者在三味书屋取得的成绩,就是这一大本的绣像了。作者在读者还想继续读下去,自己好像在还能继续写下去的时候,戛然而止,让读者去回味,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三、哲理升华。在文章的结尾用带有深刻哲理见解的精辟语言,给人以教诲和启迪,或使人幡然醒悟,或使人茅塞顿开,令人回味无穷,收到“巧蓄余酿,以味见长”的效果。如作家冯骥才的文章《珍珠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结尾。作者把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一对珍珠鸟精心饲养在鸟笼里并细心照料,后来小珍珠鸟出世后,作者与它在关了窗户的斗室内嬉戏玩耍,终于建立了深厚友谊,小珍珠鸟终于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很是高兴,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光辉。不只是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就此结束,脱却感性材料,用带有深刻哲理见解的精警语言,给人以教诲和启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结尾方法是从作品出发,让读者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和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它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瓜熟蒂落,止之当止。结尾要充满哲理,委婉含蓄,发人深思,必须精心打造。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文章结尾看似山重水复,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犹如相声中的扣子和包袱,突然敞开,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比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一直用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着,直到文章的结尾处,被捂的盖子才被打开:“德拉卖掉了一头飘逸的长发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而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一把梳子。”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增添了小说的感染力。这种结尾使得本来已是一波三折的文章,结尾处再次掀起波澜,读后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有一丝淡淡的酸楚和悲哀。这就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也可以形象化地称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范文示例】

放学以后

徐熙浩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铺满落叶的马路上一片金黄。放学后,我骑着自行车朝着家的方向前进。突然,天空开始阴沉起来,接着空气中弥漫着雨丝,秋风夹着雨滴打落在大地上。无奈之下,我躲进了一家小店避雨。

那小店的对面是个幼儿园,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早早拿着雨具,或撑着伞,或披着雨披在门外等待着放学的铃声。期盼中,幼儿园放学的铃声终于响了。家长们鱼贯而入,将孩子们拥入自己的羽翼之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幼儿园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

“那小男孩的父母不来接他吗?”我想。

又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朝我的方向跑来,最后也走进了小店。

“翔翔,你妈妈还没来吗?”令我诧异的是店主竟和小男孩攀谈起来,看来小男孩大概和他很熟。

“嗯。”小男孩应了声,说道,“妈妈一定还在教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读书。”

他的妈妈是个老师啊!我有些惊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母亲迟迟不来的原因了,我们的老师也常为了学生而顾不上自己的子女。

“你妈妈也真是的,为了学生都忘了自己的儿子了。”店主有些责怪地说道。

“妈妈才没有忘了翔翔呢!”小男孩举起自己的小拳头抗议道,“妈妈是很好很好的老师,所以她才很忙很忙。我们的蒋老师也很忙的!”

这么小的孩子竟这么懂事!我感到很惊讶。教师工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教师就像掌管天堂之门的圣彼得一样,打开知识宝殿的大门让我们进去,但他们却常常因为要将幸福施予我们而忘了自己的子女,这份无私的奉献曾使千万人感动。生为学生是幸福的,但生为老师的子女却是辛苦的,因为他们总是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许多人因此而责怪父母,但这小小的孩童却是如此懂事!

我惊讶了,我震撼了,小男孩和店主仍在交谈,我的思绪却停留在此。

呆愕间,雨停了,我走出小店,跨上自行车带着深深的感触继续向家的方向前进,回眸间,那小男孩仍在等待……

简评

本文通过店中避雨偶遇一个教师孩子的故事,侧面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极度负责和对学生的爱。情节简单,叙事简明,结尾以“我”的离开结束全文:“那小男孩仍在等待……”,小男孩要等到何时,他的妈妈什么时候能来……开放性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人思索,意味无穷。

文中有三个人物:“我”、店主和小男孩。但突显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并未出现的第四个人物――一位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女教师,而这个主人公却由店主与小男孩的对话引出,这是很高明的虚实结合的笔法。这种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尤其是景物描写较好地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中间一段抒情议论,近似一段心灵独白,情真意切,水融,既深化了主旨又使结构紧凑。此外,语言也很质朴,感人。

【实战演练】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意味深长,动人心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结尾痛快淋漓,干净利落;《社戏》的结尾引人遐思,回味悠长……这些名篇佳作的结尾都独具特色,但都采用了戛然而止,如截奔马似的结尾方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养育我们长大,照顾我们的生活,教育我们成才,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父母亲了,但你了解他们吗?你理解他们吗?不妨来写写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

要求:(1)内容不限,题目自拟;(2)运用上面学到的戛然而止结尾法,注意文章叙事的节奏;(3)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结尾是文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都应该依据文章本身的内容、形式特点,因势而下,一脉贯通,忌太突然、不和谐,应与整篇文章衔接起来,不要有突兀的感觉。写法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二是文章叙述完了,结尾留下悬念,让读者回味,可以说余音缭绕,久久不绝。不管哪种形式都应当点明主旨,不要过于直露;应当力求新颖独特,不落俗套。

具体到这篇文章,你可以选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出你的所思所感所悟,文章结尾运用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不加修饰,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回味;或留下悬念,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