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Pad教学之路上的满满收获、点滴困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Pad教学之路上的满满收获、点滴困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12年,一群南京的历史教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尝试把ipad应用到基于新课标的教学中。而此时在南京,iPad课还是一个无人尝试过的课题。尽管如此,这群历史老师还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本文就是对这段探索中满满收获点滴困惑的一个记录,时至今日,这场孜孜不倦的探索还在进行着。

关键词: iPad教学 新课标 历史教学

2012年,一场雄心勃勃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教育实验项目低调地在南京市展开,而我非常有幸,成为该实验历史学科核心组成员。

我们的核心组由市教研员王老师领衔,齐集全市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力量,有四个大区的区教研员和一位校长、三所重点中学的中层干部,真的是群英荟萃。当这个团队形成时,我们就明确而又兴奋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因为很多老师早在大学校门里时就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①能够为推动这一趋势贡献自己的力量,谁能不激动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项目研究,回忆整个学期项目的推进,我们始终发现,这个项目推进的每一步都给了我们满满的收获,也带来了点点滴滴的困惑。

2012年8月,学期即将开始时,核心团队的大部分老师参加了市电教馆的专项推进会。这次推进会上,核心组全体老师与南京大学的一位专家——从事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徐教授及他的团队面对面进行了接触,我们就项目的工作进行了交流。而徐教授等则向项目组展示了团队所搜集的教学资源、制作的精美课件及一些专业技术。同时,他们也展示了一些技术可能性,比如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把情境习题制作成精细的、带有趣味性的习题形式(比如知识竞赛、互动抢答、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这些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具备的技术手段的展示令我们大开眼界。但核心组的老师们则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适应和使用网络环境的设想,毕竟尽管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但一线教师的设想和思考才能够让这些技术手段与硬件支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核心组的老师是非常有理想的一群老师,并不希望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起到优化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历史教学,甚至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一次革命契机,让教育的各个环节因为这个项目发生更深远的变化。我们希望给学生更有自主性、自发性的课程教学,更要用这样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是传统教学缺乏的。正如《教育新理念》所提到的:“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②这就带来了一些困惑:除了更精美的课件和更高质量、更丰富的素材,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否为我们提供平台性的支持,某种高整合度和操作性的平台,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全方位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双方各抒己见,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同时,这是核心团队成员仔细讨论项目推进的机会,我们在和徐教授讨论过的基础上对接下来项目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设想,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们不少时间:用怎样的方式与专业团队合作,使他们制作出网络化、数字化的作品,帮助项目的发展?最终确定我们将仔细研究课标,把初一年级的课程细致研究,团队列出清单,请专业团队就所列清单搜集素材并将素材制作成课件,由核心组评定并尝试在教学中加以使用。在会议结束后,我们立即开始着手按照这一标准的素材清单的制作,并多次进行网络会议,专门讨论这一事宜,不断交流各自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将清单一步步精细化、专业化,后来我们设计出了清晰、详尽又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素材清单。

之后开学之初,核心团队中的部分老师和我参加了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召开的又一次项目推进和培训会议。此次会议面向各个学科,老师们再次学习网络环境教学的先进性与远大的前景。对于与会老师而言,此次会议的又一重要之处在于,此次会议邀请了苹果、微软、安卓平台的官方培训人员,他们带来了各自平台的操作终端,在老师们面前进行操作终端的使用说明,还演示许多软件。此次会议同之前相比,更直观,更生动。如果说此前的一些会议上存在略有些艰深的理论交流,多次接触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理念的沟通和碰撞,见到的一些专业的精美的课件停留在展示和交流的层面,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不充分,这次会议则是一次真正鲜活的展示。因为这是许多老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到自己将要接触的操作系统,尝试对这一平台进行把握。以苹果为例,在培训性质的会议中,到会老师看到的是苹果公司的专业培训人员展示教学应用中的苹果产品平台,并不是一台台机器,而是整个平台,包括学生的终端——iPad、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开发工具——Macbook pro笔记本。还有在这些平台上一些软件的应用。比如,此前没有接触过苹果平台的我在那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苹果平台上的办公套件——类似于Word的pages、类似于Powerpoint的keynote、类似于Excel的numbers。看到这些带有明显苹果风格的软件做出的幻灯片、数字表和文档,这对于从小习惯了微软系统的我们来说是一次新鲜的体验。而且这些展示终于让老师们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推进项目的实践及践行项目的精神。伴随会议的进行,老师们一直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试用手中的设备,因为操作简便、效果极佳甚至可谓华丽,大家热情高涨。这次展示中充满革命性的新颖的应用非常切合实际,令老师们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比如看到有着华丽切换效果及高度智能化排版的keynote幻灯片,还有日后在课堂上非常方便和频繁地使用的通过iTV技术实现的iPad迅速投影至大屏幕等),似乎未来感、科技感十足的课堂触手可及。当然,此时我们有这样的困惑:这些情景似乎与各个学校还有很大距离,怎样的硬件支持才能保证这些真正走进课堂?这个问题,不论从软件还是从硬件方面,我们心中都没有底。

教学片断展示:

探究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图略)

师:同学们,我们用制作幻灯片的方式来完成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请大家根据幻灯片第2页的要求,完成探究1。

(幻灯片内容实录)第2页:探究小助手:A.请根据你的知识和网络上的资料完成第3页到第7页的内容。B.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看吧,http:///products.asp,特别是其中的“网上展厅”栏目,价值非常高。

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摇?摇)年前,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那就是(?摇?摇)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摇?摇)石器,使用的耕地工具是(?摇?摇)。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摇?摇),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摇?摇)。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的房屋是(?摇?摇)。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摇?摇),还会饲养(?摇?摇),挖掘(?摇?摇)。

(1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浏览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网上展厅丰富的图片资料,将图片一一归类、下载,积极查找网络上的文字信息,还互相讨论,用图片和文字完成了对第一个探究问题的编辑。)

师:同学们,大家都完成了编辑,请问有没有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的?

(学生将自己的iPad画面投射到大屏幕进行展示)第3页: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一条大河流域,那就是(长江)流域。

第4页:他们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石器,使用的耕地工具是(耒耜)。

第5页: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最早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国家是(水稻)。

第6页: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

第7页:他们制作的主要手工业品是(陶器),还会饲养(家畜),挖掘(水井)。

师:好的,第一个问题大家探究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进入第8页,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

这节课确实在一些方面实现了上课前设想的改变历史课堂,带来学生主体性、学习行为主动性、课堂技术革命性等这些想法得到初步实现。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说:“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教学目标就要树立以人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⑤这节iPad课真正把立足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这种新的历史教学理念的实现让核心组全体成员感到满意,最终呈现出这节课虽然还有些许遗憾,但还是获得一致好评,在这节课背后凝聚着整个核心组的智慧,我们一次次认真、深入、细致的研讨汇聚我们的智慧,才有这一点成果。

此后,我们核心组继续保持着对项目的关注,也在继续关于这个项目的思考和研究,积极地参加此后使电教馆组织的相关培训,还关注项目在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我所开课的中学的iPad平台数学教学、某的微软平台科学教学,他们的项目展示课我们也到场学习。通过这些后续的活动,我们始终对项目的进展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记得我们对这个项目的那种期待,希望这个项目真正改变课堂的面貌,让现代的、先进的、学生主体高度参与的课堂成为现实。在这一基础上,项目组组长姚老师后来开设了一节iPad公开课《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这次课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由学生合作探究整课的构架,学生的探究基于各自小组主体的规划,探究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得出的构架直接上升到思维的层次。姚老师在学生主体性、课堂学习的探究性方面走得更远,对iPad课的无限可能性和不可预设性的探索更深入,富有更强的开拓性。教育部在解读新课标时提出:“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力,培养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和现在的方式。不但视界为之拓宽,思考食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⑥通过教学亲身体验,我们感到,iPad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极好媒介。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许多困惑,比如,项目还会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科推进吗?这个项目是否有足够的雄心和动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和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专业团队能否提供我们所说,在我所开课的中学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平台?社会、舆论对我们项目的推进究竟会起怎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阻挠?我们还在继续探索。至少已经过去的这一个学期的探索和研究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困惑很多,但困惑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进步的明证,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顺利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祖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会为此继续努力。

注释:

①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65.

②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③李小平,主编.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286.

④王玉强,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6.

⑤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

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8.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3]李小平,主编.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王玉强,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5]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6]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