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彩凰:31年只为“一堂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彩凰:31年只为“一堂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当谈起教师专业发展,或许有人说“当教师不就是每天重复一堂课吗?”让我们看看安彩凰老师(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副校长),是怎样理解“一堂课”,又是怎样为了这“一堂课”。这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会带来深刻的启示。

课堂:学生脑袋里都是问号

安彩凰的数学课堂,有点儿“乱”。

“孩子们交流,是因为他们在思考。我的课堂就是要教他们学会思考。”安彩凰说,交给孩子某个知识点早已不再是她的追求,她要教会学生的是数学思维,是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上,安彩凰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函数图,给出了一个条件,让学生从四个柱体中,找出正确的那个。选项C很快被找到,但孩子的思维还在延伸:“同样条件下,A、B、D三个柱体对应的函数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是这个函数图,如果换成某某条件,答案应该是A吧?”……

安彩凰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学生提问的要点,一边示意其他人继续。“我用粉笔,是要带领学生思考。”安彩凰说。

她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个学生会第一时间找到答案,同时其他学生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就是安老师独创的‘问题链’教学法的威力,学生学会了在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安彩凰的徒弟,北京市北纬路中学的数学教师徐学军说。

46岁的徐学军很崇拜安彩凰,说师傅的课如潺潺流水,纯净透彻,教学节奏舒缓又轻快,教学语言精练、规范,板书设计突出重点,脉络清晰。关键是,每个学生脑袋里都会产生一堆问号,当经过探讨,问号被拉直的时候,学生脑中又产生了新的问号。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经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正确的做出证明,不正确的要举出反例。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思考、置疑、再思考、再置疑的氛围中进行的。

“安老师课堂的容量总是那么大!”经常听安彩凰数学课的十四中的刘莉梅告诉记者。

在安彩凰看来,一堂课,如果把学生想提的问题“删掉”,只剩下老师的“有问题吗”“为什么”“说说道理”“谁能帮助解答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老师的动作就是把学生说的写在黑板上,那些被点名举手的学生站起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没味儿”。

她主张,数学课堂要体现出“数学味”,能够耐人寻味、意犹未尽、能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让人割舍不下,这样才有厚重感。

当然,形成这样满是问题的“乱”而厚重的课堂,并非易事。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安彩凰一直在坚持做一个课题研究《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乱”而厚重的课堂背后,每堂课都有全面而充分的备课准备。

“在备课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学科思想,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智力参与,使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共振。”

―安彩凰

备课:从晚上8点忙到12点

每天晚上8点开始,安彩凰就开始为第二天要上的课忙活起来,通常会持续到半夜十二点。这个习惯安彩凰已经坚持了31年

“现在每天晚上8点,您还忙着备课吗?”记者采访时问她。安彩凰点点头,笑出了声儿:“昨儿还有朋友说,上了一辈子课了,怎么现在还天天备课呢?”

对备课和写教案,安彩凰有自己的理解:什么都在发展,教师不能拿老经验应付今天的新学生,“哪怕偶尔一次,也不允许”。

备课时,安彩凰的书桌上经常会铺满各类刊报。“是我多年的积累,还有(一九)九几年(出版)的”。翻开报刊,目录部分的一些文章被安彩凰用横线、三角等记号标了出来。备课到相关知识点时,安彩凰会从中找到关联文章,再行阅读,以作参考。

刚站上讲台时,安彩凰备课主要集中在如何讲透教材上。她会参考、比较多份教案,结合自己认识,将各教案的优点汇集在一起。在她成长的中期,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在关注教材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安彩凰开始注重用数学思想与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而近些年,她在备课中,不仅仅关注教材、学科思想,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智力参与,“使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共振”。

每天备课4个小时的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遇上带毕业班的时候,备课时间经常会延续到凌晨两三点。

“刚结婚的时候,没少吵。”安彩凰的老公说,他起初不理解安彩凰对工作的认真劲儿,为此他还“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手写“工作狂”三个大字,贴到了安彩凰的书房门上。

安彩凰感慨:每天晚上,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有时为了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她要翻阅多本教参、多份教学杂志,甚至是大学时做的笔记、做过的习题;有时为了一节课几道例题的合理搭配,她要做上十几道、几十道题目以便从中挑选……

安彩凰的每一份教案,都是详案。

课上必说的话,自己要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每一道试题的各种解法,包括解题的整个推导过程……安彩凰都会将其落实到文字上。她说,备好一堂课,要涉及五个关系:

有“预设”也要有“生成”,“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更重要,这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可“放手”但不可“放任”,“放任”只重结论,不重过程,让学生随意猜想;处理好“主体”与“主导”,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发散”有“聚合”,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通过聚合,学生将原有的、间断的琐碎的经验,整合成一个多角度的有机的方法体系;还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独立思考”与“协作交流”。

关联

引导学生提出“最好的问题”

―安彩凰老师的访谈答问

问:讲台上站了31年,您觉得什么样的课堂才算的上好课堂?

安彩凰:我对好课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年轻时觉得,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问,让学生提不出问题,这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这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之后以新的教学理念再行审视时,便发现这种好教师、好课的标准与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距离很大,甚至方向都搞反了。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完全束缚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权利,压制了学生探索、发现及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欲望。

我在2001年,立项、承担了北京市市级“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提出了《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问题链”教学法,我的一个情境能引起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于是再探讨、再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我的课上,学生都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独立提出问题。

问:听过课了,知道您的学生做得到。但在现在的不少课堂里,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不断提问,学生应声作答。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安彩凰:确实,不少教师反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准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学生提出问题扰乱了教学的进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一是老师“学高为师”的思维在作怪;再一个,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上来难看,面子上过不去。

我的建议是,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教师要大胆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

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认真设计好教学上的每一个环节,精心雕琢每一节课,要多角度、多方案,还要多投入、肯下工夫。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不至于让学生“将了军”。

问:是否有些学生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问?

安彩凰:的确有,我做过调查,“有问题与同学讨论也解决不了,但也不愿意请教老师”的,占17.76%,追究其原因,“怕问题太易,挨老师批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清楚”的,占100%。

这就要求,教师课上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解答、积极引导,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见解。

一定要尊重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要尊重学生闪出的别出心裁的念头,要重视学生提出的似乎是“刁难”“捣乱”“钻牛角尖”的问题,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问:如果出现一些同学提的问题“小儿科”或“刁钻古怪”,老师应该怎么处理?

安彩凰:思考都是由浅入深的,必须允许这样的问题存在。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四类。

第一类就像您说的“小儿科”,问题比较简单。对于这类问题老师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你上课听讲了吗?”“我讲了半天了,你怎么还问呢?”一定要避免这么说,孩子自尊会受到伤害,再也不问了。

第二类:问题比较深刻,可能师生现阶段无法解决。这时也一定要实事求是向学生讲明白,什么时候能够给学生解答。

第三类:问题具有“揭示规律”“独创”“发现”的特征,实际这是最好的一类问题。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为榜样,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形成问题的技巧。

第四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学生不给台阶,把老师“问趴下”啦。这时候,老师一定要真诚,可以放下既定的教学计划,大家一起探讨。

问:怎么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最好的一类问题”?

安彩凰:说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设计好“问题情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

我给初中生上课的时候,一次讲“切线长定理”,公开课。出了道题:已知:和平面上一点 A,经过A作的切线。当时我在黑板上,只画出一个圆来。连听课的老师都以为我紧张,忘记画那个点A啦。

有学生当时就举手说:“老师您没有给出点的位置,若点在圆内画不出过点A的切线!”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学开始讨论,另一个同学说:“若点在圆上好像能画出一条,若点在圆外好像能画出两条?”……

那堂课,整个课堂形成了“思维场”:好问题不断产生。同学们在提出问题时要思考,在回答问题时要思考,正是在肯定、否定、鉴别、比较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4.2.24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