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常说 “语文乃百科之母”,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无处不在,今天的教师要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注入活水,激发学生的活力,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走出课堂,形成开放式课堂。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如在时间上:提供一切的学习机会;在空间上:学校、社会、家庭都是学习的好场所。让学生感受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这样就能够让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能够互相促进,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场所的广阔。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及利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在书本中看到一些由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语言符号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它的真切存在。因此,教师只有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事例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融相通,他们才会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及作用,他们在课堂上才能够自觉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进而增加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学习与生活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能力提供更适宜的场所。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世界,加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不仅阅读范围广,并且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点,他都能自觉进行合适的梳理,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学困生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不够的,应让他们广泛涉猎,并且在学习中时刻加以思考,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通过思考使课内与课外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教学《再别康桥》,让学生课前阅读与徐志摩相关的内容,如他的生平、作品、写作风格等,就更能领会本首诗歌的情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会布置更深层次的作业,让他们搜集有关剑桥的风光及剑桥与徐志摩之间有怎样的情感关系,从而领略徐志摩的诗歌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课堂活力四射,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参与进来,尤其在交流作业时,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让学生都享受到自己付出后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智力世界,不仅体现在课内,而且大量的课外阅读也不可或缺,这样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作为教师、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留给学生完成自己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这就是他们生命的价值。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中,自己亲身实践的要比听到的、看到的记得牢。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在我们设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力求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自主活动就是学习。如教学《书愤》时,运用以“一”带“面”、学法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加上欣赏录象、感情诵读,使学生爱祖国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再让学生回忆满清末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有多少爱国人士,也如陆游一样,发出义愤、悲愤、慷概之声,意欲披甲上阵,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图片、短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陆游的无奈,增加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的效果。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能力,我又给学生带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人士的故事及诗歌,让学生去欣赏。

四、关注学生的作业,形成技能

学生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通过做作作业,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地布置课外作业,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教师将单一的语文家庭作业变为开放式的作业,让课本的知识为其所用,变课本知识为一种真正的能力,在布置作业时就要从内容、形式上加以考虑,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都可以适用。它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课外读物与教材相匹配;二是紧跟时事的发展,如国情、时事、人物传奇等;三是紧跟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对知识具有批判性和各种奇思妙想的创造性。以上三点可以说明每次的作业都可作为对他们今后作文素材的一种积累,有些作业本身就是作文的新尝试。因此,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作文能力的进步与提高,又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在提升,这正好也彰显了语文教育的无穷魅力。

五、关注学生的角色,不再视他们为单一的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道尊严”的理念历久而弥新,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他们扮演着既“导”和“演”的双重角色,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和“做”,结果往往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学生只能充当配角或衬托,甚至是旁观者。在以往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创造者,不应视他们为单一的学生,他们是教学地位中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抓住课堂这方沃土,而且也要走进社会生活,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让语文教学更社会生活化,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对所学感兴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