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六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六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津源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著有《通向语言世界》《中考作文导引》等专著,主编、参编《向45分钟要效益》《怎样写500问》等书近百万字,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文章1000余篇。

指南篇

考场上读到作文题目之后,考生怎样才能避免思维“短路”,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快速地进行构思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种技法。

技法一化虚为实,由实而虚

面对中考作文有比喻、象征等虚义的题目,如果你就虚说虚,往往难于驾驭,容易流于空洞。最好的写法是化虚为实,选取自己积累中能与题中虚义对接的“实”事,但叙写时又不能就事说事,而要由事(实)而“虚”,以升华主题。

某省中考作文题为虚义色彩较强的“脚步”,有位考生化虚为实――叙写“我”初三时情绪低落迷失脚步,母亲和同桌帮助“我”走出迷茫,矫正前进方向的具体过程,结尾由实而虚:“梦中,天空不再灰暗,多彩的霞光照耀大地。我们踏着坚实的步伐,追着属于我们的彤云、朝阳……”作者通过这段文字巧妙地揭示出“脚步”所蕴涵的旨意一坚定乐观,充满自信,笑迎目标……

技法二大题小做,小中见大

某市考半命题作文“品味――”,有的考生填“名著”“人生”,涉及面广,过于宽泛,很难驾驭,容易写得散而无神、大而无当。有位考生拟题《品味村口一声“嘭”》,着眼点小,写的是儿时生活,那“村玉米花的摊子”――“中间鼓起、两头尖的炉身,老师傅慢悠悠摇动手把的姿势,简直就是一首古老而动听的歌”;作者又写到爆玉米花在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威力”和趣事,待“小”事叙过,亮点出现――“那叫人害怕,又给我们带来莫大欢乐的‘嘭’‘嘭’声,现在是很少听到了,代之而来的是静静地躺在洁净橱窗里的包装得很花哨的‘哈立克’,据说它是不需要‘嘭’的一声响的。但不知怎地,我从不去买那‘哈立克’,一直怀念那‘嘭’的一声响,怀念那抓出一把爆玉米花便可免去学狗叫的时光……”请注意,这几句是在“挖掘自我体验”,是在“小中见大”――对乡间文化的留恋,对乱取“洋”名的不满。

技法三避俗就己,亮出个性

“避俗”就是避开多数人可能写的题材;“就己”就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个性色彩强烈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别人不能复制。某市考《――改变了我》,很多考生补入“老师”“父母”“名著”等极易撞车的词语,有位考生善于“避俗就己”,他补上加了引号的“我”字――多么具有个性的角度,多么引人注目的亮点!以此为题材构思成文,文章肯定只属于作者“这一个”,定能新人耳目。

技法四巧对热点,变换角度

有的考生准备了很多“热点”材料,例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温州动车事故、“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一见到题目就把这些材料不加变换地写进去,结果大同小异,鲜有个性。某市考“一道风景线”,许多考生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例作为“风景线”,角度相同,构思相近,令人感到乏味。

“冷对热点”的作者也写抗震救灾,但他们有别出心裁的切入点、个性化的体悟和精致化的描写,做到所写人事与其他考生雷同,但切入点和体悟却来自自己的创造。有位考生写抗震少年英雄何翠青的事迹,作者巧妙地从她的姓名切入,又从她的姓名升华主题:“柳梢翠绿,草色青青,这是爱心的蓓蕾!这是生命的亮色!这是90后的骄傲!这是祖国的希望!何翠青,我的好妹妹,你永远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翠青的风景线!”这种“冷静面对热点”的笔法能给人清新扑面之感。

技法五妙引“李杜”,古为今用

“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是中考作文的常见病。要说“坚忍不拔”,必引越王勾践;论证“淡泊名利”,少不了李白放逐、陶潜归隐,且视角陈旧,语言雷同,令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李杜”文章在,引用贵出新。方法有:1.多立面选材显示深厚积淀,尽量做到“人无我有”(显示阅读面广)、“人有我巧”(显示角度新颖);2.构思中融入个性化见解:3.续写名著,关注当代热点;4.用寓言故事演绎名句意蕴;5.引古及今,以古衬今;6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以情立意。某省考“珍爱――”,有位考生拟题“珍爱心灵的抉择”,用“举杯对月酌”“烟雨凭生任”“神州何处望”这三句改写过的古诗词名句做小标题,从李白、苏轼和辛弃疾的不同“抉择”中感悟他们所追求的特有内蕴,结尾写道:“抉择,不朽;珍爱,穿越历史的迷雾;心灵,前人与后人,在这里交汇,彼此交融。”引用古诗的巧妙角度、人生哲理的个性解读,使文章新意迭出,亮点频现。

技法六创新思维,反弹琵琶

某市考“追求”话题,很多考生都会青睐“飞蛾扑火”和“流星划空”这两个比喻,但有个考生却辟出新论,对这两个比喻说“不”:“飞蛾,阎然勇敢,可是光和热并不可能属于它,飞蛾的固执只能留下一堆烧焦的碎片。流星的确让自己发光发热,可是那只是一闪而过,之后便灰飞烟灭,除了给人们增添一道瞬间划过的弧线的记忆,别的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悲哀。有的人正是为了追求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如巨额金钱等)而自取灭亡,如飞蛾一般;有的人正是为了追求那一时的风光(如虚有的名声等)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正如流星一般。这些追求,不要也罢。”这篇题为“飞蛾?流星?树根!雄鹰!”的文章至此笔锋一转,由抑转扬,热情颂扬树根乐于奉献的追求和雄鹰充满自信的追求,以生动的文字作正面立论,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当然,这种胜人一筹的反弹琵琶笔法决不是信口开河,只有“反”得有理、“弹”得入耳,才能奏出令人颔首的乐章。

实战篇

【题目】

生活中的好些人和事、景和情会让你感到“永远”,请你把“永远的

”这一题目补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导写】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先说补题,方法有三:一是补入一个物品名称,以这一物品为线索行文,如“家乡水”“泪光”等;二是补人一种情感,让这种情感作为行文线索,如“母爱”“思念”等;三是将前两种方法合并,既显示物,又体现情,例如“邻里情”“竹林情思”等。再说构思,注意点有三:一是明确提示语中“生活”一词的限制――必须写你亲身经历的内容,或是写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虚构,不能写小说或改写历史故事;二是明确提示语中的“人和事、景和情”所暗示的要求是,所写文章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串全文,如果写“二三事”,更要注意事散神聚;三是明确“永远”这个词所体现的要求:产生的影响必须远,情弦的拨动必须强,引发的感悟必须深,防止无病,矫揉造作;体现“永远”的事物或场面不需大,宜从小处切入,拓展深入,以小见大。

【佳作展示】

永远的青泥石板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到达我从不曾邂逅的地方。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从来没有探寻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路已经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就像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仿佛踱步于历史纵横之间,穿梭在岁月变迁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从未被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凤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得小时候捧回红领巾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速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石板的气息也仿佛充满了快乐的意味。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那些孤独无助、寂寥难堪的日子。每回,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身子,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说着说着,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淌下脸颊。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事,因为在它的身上,寄予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我和它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也停留在记忆里,不曾被提及。也许,我冷落它

了。

所以,我重回旧地,那片我曾经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我知道,它需要慰藉,那是一个失落的长者对儿女的渴求,对记忆的呼唤。

可我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边的人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掉泪的日子也已经随着它的离开而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里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脑海里写下几行斑驳的字――

穿过人群/拥挤的黄昏/你就在我身旁/刻在梦想的路上/夕阳斜斜拉长倩影/此刻/你抬头仰望/也许太阳/并非是天空的唯一/但只有你/是我永远的陪伴。

[点评]文章以“青泥石板”为线索,抒写的是“我”与家乡浓浓的真情。

“青泥石板”接纳过“我”的笑颜和泪水,见证了“我”成长的快乐和苦恼,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这种相依相伴的情意是永远的,物质的青泥石板会消失,“心里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至此,题目中的“永远”的含义已经得到诗意的演绎。文章提升的空间是,将部分概述文字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场面描写,以加强“真情”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