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自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自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经济全球化风靡整个世界时,“文化自觉”理念顺应挑战而提出,教育自觉受其影响后继出现。如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正在进行,然而这一领域却出现了许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因此,应从教育自觉的高度来解析如何改善基础教育的发展境况。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主体;教育自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19-02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在进行中国社会实地调查和文化研究六十多年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化自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文化有很高的审慎认识和思考,是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教育自觉是后继学者受费老“文化自觉”的启发而提出的,如齐桓、李宝斌认为“教育自觉是活动主体积极主动的排除种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邬志辉则认为“所谓的教育自觉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其观点指出了教育主体应具有高度的教育认识,同时也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前瞻性的期待。

而本文所说的教育自觉是受教育主体,即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应具有的自觉教育理念和自觉教育思维及其影响下具有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教育的习惯。这是一种没有外在驱动的接受教育的理念,是受教育主体内心深处主动的、内在的渴求教育所应秉持的态度。

一、教育自觉的内涵

教育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与创造事物的理论前提。受教育主体具有了自觉教育理念、教育思维就会主动的在其意识支配下接受教育和追求教育,将教育的价值建立在践行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思考接受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来自受教育主体内心对教育的真正渴求是教育自觉产生和形成的本质条件,教育自觉其实质就是自觉接受教育、主动学习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自觉就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的教育意识。主体的教育意识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赋予自己一种主体的地位,把自己看作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动者,使得接受教育具有自律性、自觉性,不是他律的、被动的,也不是外在压迫的、委派的,而是自觉的、内在的、自主的,是受教育主体主动接受教育意识的升华,自己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大受益者,这也是教育自觉价值的最大实现。

2.理性的教育态度。理性的教育态度就是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和规划,对怎样实现教育价值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期,对践行教育有一种能动的积极思维。这是受教育主体接受教育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和保持接受教育持久性的前提。

3.鲜活的教育体验。教育自觉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接受教育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所在”,由此鲜活的教育体验就成为教育自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鲜活的教育体验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一是要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和价值的肯定;二是通过鲜活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三是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得到教育的满足感和知识价值的实现感。

二、教育自觉的缺失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深刻的变化,于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就成为当代教育的应有任务。而现实的状况却令人堪忧,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这就需要找出影响教育自觉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功利价值主义的社会追求。19世纪中叶,斯宾塞批判了英国教育并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认为教育可以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开启道路,指出了教育的实际价值。杜威说:“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他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杜威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思维的工具,即从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和人首要的生存本能的需求出发。而目前社会更多的是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关注教育对个人的功利价值,学生接受教育的本真目的失去了方向,这样的价值取向又如何能引起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和深思,将接受教育作为自主自觉地行为呢?

2.教师教学方式理念的片面理解。当前学校提倡应用建构主义“科学探究”教学方式,但问题在于教师片面的以为只要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能启发学生心智,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自觉接受教育。殊不知,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互为创生、教育的过程。单纯的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而对学生接受教育是否真正来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发自内心的接受教育进行过考虑,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外在的压迫下接受的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会长远的,唯有来自学生内心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才能产生永久的效果。

3.学生对自身教育境遇的无自觉意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而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介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无忧无虑,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思考,从而也不会自动自主的产生教育自觉意识。

三、教育自觉的路径择向

社会功利价值的追求赋予了教育更多的外在价值,学校教师片面的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的教育动力,学生自身教育境遇的无自觉意识弱化了学生对教育的渴求,这些土壤的缺失为教育自觉的路径就设定了障碍,那就需要社会为其营造全面教育观念的氛围、教师应具有反思教育自觉的意识以及受教育主体自觉教育意识的觉醒。

1.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就要以教育的终极价值为起点,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常常以教育能为我们的生存带来的价值为接受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教育终极价值的曲解,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的价值所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让人了解世间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掌握生存的技能和具有创造潜力。社会应该转变对教育的功利价值的期待,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让教育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感受接受教育的快乐,从小就形成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的观念,培养教育自觉的思维,自主达到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要求。

2.教师应具有反思教育的自觉意识。要培育学生的教育自觉,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首要的就必须具有教育自觉的意识,首先体现在对培育学生教育自觉这一价值取向的自觉认同和自觉的实践上,这就意味着教师会自觉的把培育学生的教育自觉作为自己的教学责任和教学的出发点。其次,教师具有反思自己的教育自觉意识,他就会自觉地对学生真实的课堂进行时刻的注意和观察,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全面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咀嚼消化,合理使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重新建构教育过程。

3.受教育主体自觉教育意识的觉醒。受教育主体自觉教育意识的觉醒,这是基于对自身的生命理解和所处境况的觉知。他们认识到社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有更多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事情,只有自己给予自己才是永恒的存在。他就会自觉地接受现在的教育,提升自己的储备,找准生命的重心以及教育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明确教育是构建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对接受教育进行自我监督,保持教育自觉的积极态度,避免接受教育中懈怠意识的出现,养成教育自觉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3]齐桓,李宝斌.教师教育在教育自觉中的超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