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古诗”之美 显“哲学”之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古诗”之美 显“哲学”之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处处蕴含和洋溢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古诗词,以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底蕴厚重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即是画,画即是诗”。古诗词音韵优美,富有节奏,形象生动,意境悠远,含义隽永。而哲学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诗词,不仅能形象地阐明哲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彰显哲学的魅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结合笔者自身的哲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古典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古诗,体味辩证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引用李商隐的《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体味,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体味,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类似的古诗还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等。

二、运用古诗,探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就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半》中所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获得认识可以有间接经验,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还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苏轼还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坡错在他不懂得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三、运用古诗,理解唯物辩证法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以春风催开万树梨花来喻写雪景,“梨花”与“春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显然,琴声的产生既离不开琴本身又离不开妙指的拨弄。

教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可以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引用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河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首诗都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此外,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间万物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诗句在感伤中透出豁达,以形象包孕哲理。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可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噪与静,鸣与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以“蝉噪”反衬“林静”,因“鸟鸣”更显“山幽”,动中写静,以静衬动,妙趣横生,诗意丰盈。也可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松”“石”的静与“明月”“清泉”的动两两相应,相互衬托。失去了“松”“石”的静态美,人们就难以观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动态美,即所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可引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想以刀断水,没料水被阻隔导致满溢,可一旦放手水流会更湍急;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愁思,却不料醉酒后愁绪混乱越发忧愁。这就是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节时,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脚的桃花已凋谢了,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这是因为地势不同、气候差异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脱离了山脚和山腰因地势不同而气温不同这一特殊性,我们就不能理解诗中的含义。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由于太过抽象而使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们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而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通过古诗词,既可以有效地把哲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与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育的目标、要求更具体化、科学化、人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益营养,用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