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煤化工迎来政策解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煤化工迎来政策解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放行大批煤炭深加工重点示范项目

煤炭高库存状况将会逆转。“冰封”三年的煤化工行业开始“松绑”。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6月29日,在首个全国性煤化工行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仪式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筹备司司长李治表示,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已经通过发改委主任办公会,拟于近期实施。其中,共批复气化技术、合成技术、大型设备等18项重点示范内容以及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

随后,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到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调研,为示范项目扩容做准备。种种迹象显示,国家将为冰封的煤化工项目“松绑”。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国家能源消费中较长时期处于主导地位,以煤为原料生产化工及油产品作为石油化工的补充替代,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沈冀如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然而,煤化工项目重新开闸,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煤化工发展一波三折

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焦化、电石、合成氨三个子行业,存在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等局限,前期盲目上马,缺乏规划,造成资源限制和产能过剩。而新型煤化工主要以低端的褐煤为原材料,主要制取替代石油和燃料油的化工产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甲烷)和煤制乙二醇等五类。

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煤炭库存量不断增加。迫使很多煤炭企业开始转型,开始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行业方兴未艾。然而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跑马圈地式的发展方式让煤化工行业诟病不断。煤化工产品也开始呈下滑趋势。

“井喷之后的市场需求量却没有增加,煤化工产业特别是初级产品甲醇的供大于求局面已经非常严重。仅甲醇一项,在短短的3年内就从4000多元/吨跌至2000元/吨。”沈冀如介绍说。

200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认为“电石和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的势头逐渐显现,同时一些地区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大举招商引资,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不合理”。

对此,发改委开始有针对性的“收权”。《通知》称,“在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确认之前,暂停核准或备案煤化工项目。”然而,煤炭供求关系的变化使煤炭库存量逐渐增高,各地煤化工项目开始恶性膨胀,重复建设成为煤化工行业最大诟病。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除了神华集团的两大煤制油项目外,一律暂停其他煤制油项目的审批。

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煤化工作为“六大过剩产业”被提出明确的整改计划。

《意见认为》,当时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

由此,煤化工的项目审批之门基本被关闭。政府将煤化工列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名单,提出“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同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到重点抓好上述五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

据了解,2011年下半年迄今,包括号称全国最大的单体项目—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600万吨煤基多联产项目,以及甘肃平凉、陕西榆林、新疆准东等地启动的多个煤化工项目,均无一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

但尽管国家发改委对煤化工项目松绑,但这个行业一哄而上的乱象仍让政府继续从紧对这个行业的审批。

“截至目前,各地正式上报到发改委要求‘十二五’期间核准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一共104个,按照各地上报的技术方案,如果全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投资要超过两万亿元。其中煤制油项目达5000万吨,甲醇2800万吨。但发改委通过了其中15个示范项目共7000亿的投资的审批。”沈冀如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煤制油项目前景存疑

据了解到,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经获得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这意味此前几经周折的我国最大的间接煤制油项目将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此项目是宁东唯一一个列入《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的示范项目。按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宁东煤化工产成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其中煤制油400万吨/年。

除神华之外,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也规划着自己的千万吨级煤制油项目。

据伊泰煤制油副总经理菅青娥介绍,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到2020年伊泰煤制油产能预计将达到1000万吨/年,所需投资在1500亿元左右,届时煤制油业务将超越煤炭,成为股份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尽管煤化工企业动作频频,但煤化工产业化前景仍存争议。

以煤制油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非沙索公司就开始煤制油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煤制油工厂,油品产量达760万吨/年,供应南非国内32%市场,化工品向90多个国家出口。

但在国内,已经投产的煤制油项目仅有神华、伊泰和潞安三家,总产能不到150万吨。可以说,国内煤制油技术的可靠性和投资经济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经济性不是很高,不会减少对化学品的依赖。从现有的技术来看,从煤到石油以及其他化学品的转化率很低。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化学品所需要的煤的成本要高得多。”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部主任孙庆伟博士介绍说。

“某些煤制油项目之所以经济效益较差,主要与煤价较贵、工艺选择不当有一定关系。例如,同样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原料煤价格有的每吨1000元,有的每吨三四百元,催化剂和投资成本都相差20%-30%。此外,尾气利用、污水处理费用各不相同,导致不同项目的收益差距较大。”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