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组(观察组)和开腹胆囊切除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215008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普外科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目前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胆囊的方式治疗。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切口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等缺陷,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疤痕小、费用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因此有逐渐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趋势。我院近年来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1~76岁,平均(524±21)岁,慢性胆囊结石29例,急性胆囊结石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9~75岁,平均(502±24)岁,慢性胆囊结石27例,急性胆囊结石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胆囊切除术,取右侧腹经腹直肌切口10~12 cm,常规暴露切除胆囊。观察组患者于右侧腹经腹直肌做一长度为4~6 cm切口,按腹壁解剖层次依次切开,入腹后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和胆总管,分离并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使用大弯钳钳夹胆囊管远端残端,以便于更好的暴露胆囊三角,缝扎胆囊三角系膜,将胆囊沿胆囊底向胆囊颈方向从胆囊床游离出来,并切除,然后缝扎止血。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详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胆漏、胆管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漏,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

随着微创外科学的发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开展。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该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失血量少及对设备要求不高等优点,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且由于手术操作完全在直视下进行,不仅有利于分离粘连,清楚识别胆囊、胆囊管、胆囊动脉等解剖结构[2],方便术中操作,从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这与文献[3]报道结果相一致,且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钱俊华[4]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视野暴露较差,深部操作较为困难,胆囊颈管与肝外胆管解剖不清,易造成术后胆管损伤或胆漏,因此术中应随时调整拉钩,充分显露术野,用穿刺针吸出胆囊底部大部分胆汁或切开胆囊取出较大结石,以扩大操作空间。

为进一步保证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安全性,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小切口手术一般适用于术前B超检查确定胆囊壁厚小于或等于04 cm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大于04 cm者手术难度较大,应慎用[5]。小切口手术不适用于极度肥胖者、合并有胆道疾病、胆囊癌或有严重的多发病的患者。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41例临床体会当代医学,2009,15(18):97.

[2]陈启兵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46例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12,33(21):4530.

[3]冯思栋,惠明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106.

[4]钱俊华开腹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胆囊结石患者疗效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2):4244.

[5]向建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005例临床总结重庆医学,2009,6: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