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省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省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因此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变形破坏机制、发展演变规律等进行较透彻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四川省东部某市境内某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况等,为滑坡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滑坡 成因机制 稳定性

1 前言

该滑坡位于四川省东部某市境内,滑坡体长约10~15米,宽约185m,后缘至前缘高差约15~25m。斜坡坡角约10~45°,滑坡体坡面面积约3700m2,属于小型土质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后,将直接危及居住在后缘的该处共32户1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该处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将对其开展工程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该区地貌上属于低山区,微地貌主要有缓坡、陡坡地貌,其中缓坡地貌地形坡度为15~30°,陡坡地貌地形坡度为40~60°左右。

滑坡区内地层结构简单,区内无断裂构造,岩层较完整。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主要由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夹少量碎石。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砂泥岩。

滑坡区地下水贫乏,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渗流排泄。

滑坡区所在地区新构造运动并不强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为Ⅵ度。

3 滑坡体基本地质特征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斜坡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稍密、稍湿,成分以粉质粘土为主,含量占70%以上,其次为粉质粘土夹少量角砾,厚约8~12米;下伏基岩为蓬莱镇组上段灰黄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斜坡植被覆盖率高,为耕作的农田或者灌木及杂草。

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现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研,滑坡土体沿土层内部破裂面滑移,其滑面形态为折线型,滑面上陡下缓。斜坡区整体平缓,局部呈较陡的斜坡地形,后缘房屋荷载大,表层土体较厚,由于坡脚的开挖,前缘临空,在自重、暴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前部土体自重加大,强度降低,牵引后部土体发生下滑破坏,该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综合分析,滑坡主要受坡体物质、基岩面形态、降雨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其主要致灾因素如下:

(1)土体的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是该滑坡形成的先决条件。滑坡土体为粉质粘土夹碎石,从土体特征来看,土体在地表降雨下渗后遇水软化,力学强度C、φ值大大降低。

(2)斜坡结构形态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在滑坡体后部的下覆基岩较缓,平均坡度10~18°,为顺坡向,但在滑坡的中前部位置,下覆基岩面突然较陡,平均坡度增加到26~30°,从而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增大了沿主滑方向的滑坡推力,加剧了主滑方向的失稳。

(3)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区内属于四川盆地北部亚热带季风季候,雨量充沛,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滑坡体上的土体部分趋于饱和,同时由于长期浸泡造成土体强度降低,自重增加,下滑力增大。

(4)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由于不合理的工程开挖,使得坡体前缘局部形成垂直临空面,为滑坡的滑坡提供很好的先决条件。

5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该滑坡后缘发现有拉张裂缝,房屋多处开裂,但并未发现斜坡土体整体上有明显的错动,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处有可能土体内部产生破裂面而进一步产生滑移变形。

5.1 计算工况的确定

选择滑坡区的1-1′、3-3′剖面和5-5′剖面进行稳定计算, 根据滑坡区土体的岩土状态,地形特征,且土体内无地下水,选定如下的3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

工况Ⅰ:自重,安全系数取1.15

工况Ⅱ:自重+暴雨,安全系数取1.05

工况Ⅲ:自重+地震,安全系数取1.05。

滑面为圆弧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斜坡土体的稳定性及推力进行计算。

限于篇幅,在此不描述字母含义。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确定

滑坡稳定性计算中的参数选取非常重要,由于滑坡在2010年已经处于滑移变形状态,2010年的滑面3为基覆界线,根据该滑面取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1.0作反演计算,得出反演分析值。本次滑坡滑面的强度计算参数是在室内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反演分析值综合选取。计算用滑面强度值见下表1。

表1稳定性计算用参数建议值表

状态

容重

内聚力

内摩擦角

备 注

(kN/m3)

(kPa)

(°)

天然

15.7

22.5

16

工况Ⅰ、工况Ⅲ

饱和

19

15.5

12.1

工况Ⅱ

5.3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表2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计算剖面

破坏模式

工况Ⅰ

工况Ⅱ

工况Ⅲ

1-1′

滑面1

1.448

0.950

1.369

滑面2

1.550

1.011

1.379

滑面3

1.539

1.002

1.406

3-3′

滑面1

1.888

1.031

1.667

滑面2

1.904

1.019

1.579

滑面3

1.885

1.044

1.548

5-5′

滑面1

1.623

0.961

1.468

滑面2

1.797

1.029

1.536

滑面3

1.787

1.019

1.524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滑坡沿滑面1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沿滑面3的破坏模式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暴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滑坡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稳定性较好,产生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但是在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可能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对滑坡后缘的房屋产生大的危害。

6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根据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总的来说斜坡继续变形滑移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进入汛期后,易遭受暴雨侵袭,暴雨将恶化滑坡稳定性,对滑坡后缘的房屋和附近村民构成威胁,因此应当尽快对该滑坡进行彻底治理,将确保滑坡下部房屋和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确保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的安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王恭先,徐峻龄,刘光代,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凌天清.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谢守益,徐卫亚.降雨诱发滑坡机制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3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