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计一个丰收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一个丰收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海市崇明岛仙桥村里有块奇妙之地,大棚里不种农作物却能看电影做展览,庄稼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坚持自然农法,田埂大屋里可以住宿餐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放在淘宝上卖,你可以租块田体验农耕生活。

这就是一群上海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设计丰收”,他们试图用设计来改变目前空心化的农村,用设计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也用设计来完成城市人的山水田园梦。

用设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年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娄永琪带着一群学生到崇明岛竖新镇北部的仙桥村去做乡土调查。这里远离市区,农耕历史悠久,随着工业化历程的加快和上海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进城工作,一个1683人的村子,平时只有不到100人,很多是六旬以上的老年人,大量房屋和土地被闲置。

娄永琪很忧心,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给国家带来了飞速发展,同时带来了病态城市和空心农村。崇明和大部分的乡村一样,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公共生活文化缺失。城市交通拥挤、房价高居不下,年轻人难以负担,也出现一系列城市病。

娄教授说:“与其让城市越来越多地蚕食农村,不如我们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找寻另外一个发展的状态。”

在当地村干部的邀请和娄教授的指导下,这群设计学院的大学生组成了“设计丰收”团队,打算以仙桥村为基地,用设计的思维重新包装农产品和农村生活,发掘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潜力,搭个桥梁,给城里人和已经离开农村的人回归提供一个充满创意的空间。

团队学生有学工业设计的,有学建筑规划的,还有学景观、环境设计的。再后来,不断有志愿者加入,当中还包括不少外国人。

徐航宇是这个团队的首期负责人,她作为“设计丰收”的创意总监和团队们再次来到仙桥村,租下约28亩土地,其中14亩种植水稻,10亩种植蔬菜,开始他们的新型农夫生活。

在这片田里,一群大学生体验赤足插秧、手工拔草,庄稼一天天在长高,尽管每次村里好心的阿姨苦口婆心劝他们用农药啊除草剂啊,学生们还是坚持人工除草。

终于到了秋季,丰收之神降临,整个崇明岛焕发出金色的光芒,“设计丰收”前半年的忙碌也终于有了成果。他们想要分享自然给予的馈赠、收获和喜悦,就迸发出一个Idea——创造一个丰收日!邀请上海市区的很多朋友一起参加割稻谷,筛谷子,田野用餐,自行车骑游。这些成果是那么实实在在,尤其那金灿灿的稻谷堆满田间小路,大家的笑声不绝于耳,就连劳动的疲惫也一扫而光,此时唯有丰收的喜悦萦绕于心间。

设计团队用麻布材质为大米设计、制作包装,开了一个淘宝店卖绿色大米和土蜂蜜等,并把种植、收获的过程分享在淘宝上,一个月卖出了上千斤,一下子打开了名声。“设计丰收”的产品定价不算便宜,比如1公斤大米礼品装售价为35元,不过,客户们都回馈大米吃着香甜。

村民们看到一群大学生高价卖出了绿色大米,也试着用自然农法种植庄稼,“设计丰收”团队同样帮助他们包装设计、控制质量,同时在淘宝店来卖当地村民制作的手工艺品,并加入了独特的包装设计因素,让城市里的购买者看到增值的美。

重新定义城乡生活方式

徐航宇喜欢在收获完毕的稻田上走走,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农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夜晚路上没什么灯,可以看到漫天繁星。不少农夫很多年都不种庄稼了,有很多废弃的大棚荒置在田野上。徐航宇突然想到,这些荒废的空间是不是可以利用呢?

回去后团队们一商量,他们找到了一个好点子,颠覆“大棚的作用就是种菜”这个概念,将大棚改造成集展览、活动、休闲、会议、培训、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最大的一个棚可以同时容纳差不多40人。也就是说,客人可以在大棚里看电影、听讲座、上手工艺课。对于组团来村庄体验农家游的客人来说,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一开始村民不认同农庄产品一样,创意大棚一开始也得不到当地村民的理解,徐航宇说:“他们觉得,好好的大棚租给我们,我们不仅把它们荒在那里不种东西,还在里面敲敲打打搞改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想出了个‘润物细无声’的办法,我们把改建成功的大棚示意图和之前来体验乡野生活的客人们的玩乐照片一张张‘晒’在晾衣绳上,村民们好奇就上前看一眼,看得多了慢慢也就理解了我们的做法,之后就对我们的改建工作很支持啦。”

六个创意大棚建成一年来,每周末都有城里人来包场开派对,或举办培训等活动。每年5月、6月,“设计丰收”要举办插秧活动,9月、10月进行收割活动,客人可以到他们的田地里进行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或者到创意大棚里听农人讲“自然农法”、向竹艺大师学习竹编。

除了城里人,村民也是这个“公共客厅”里的座上客。徐航宇和伙伴们在大棚里为村民放电影,最多的一次吸引了三四十位留守老人,很多人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过电影了。他们还在田间捕捉村民辛勤耕作的美丽瞬间,冲洗成照片,悬挂在棚内,邀请村民来参加摄影展。

通过这些互动,创意大棚不仅为岛上其他生态农庄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使得田头咖啡屋、田头教室等时髦事物都在酝酿中,更以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纽带,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贴近了城里人与村里人的心。

现在城里到崇明岛体验创意农业、美食、工艺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老外的面孔,村民们对这些陌生的面孔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一次,上海大学的一群同学来创意大棚开毕业聚会。其中有一个叫龚雪的女孩对徐航宇说,她老家就是崇明的,现在感觉岛上越来越好玩了,她想毕业后组建一个团队开发崇明岛的旅游资源,做亲子游、周末游等慢生活方式的创意旅游。有人气了,像龚雪这样回乡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例如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乐”,用当地的新鲜食材开发创意美食。

给年轻人回归乡土提供条件,这正是“设计丰收”进驻崇明岛的初衷之一。徐航宇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要让年轻人把这儿当作创意创业的乐土,必须重新设计改造农村的房子,为他们提供和都市创业一样便捷的条件。

“设计丰收”团队联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仙桥当地匠人一同改造空置老房,建立了“田埂”创新中心,试图将限制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它们成为功能各异又相辅相成的服务体系。有了这些平台,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就有动力回到乡村。或者是让城市里面的人到农村创业,开展他们的实验。

对话

记者:设计丰收项目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徐航宇: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上海40%的失业者是啃老族。我觉得里面不尽是消极因素,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不是随便给个工作就干的,他们对工作是有要求的,给他们一个故事和希望,他们很可能可以做出比普通人更有意义的事。这是我们项目的重点。我们的核心不是农村,而是城乡互动。我们是通过设计和创新提倡和推广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背后的潜力,这种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是互补的,是一样重要的。

记者:按照这种思路,你们接下来会在城乡互动上做怎样的努力?

徐航宇:乡村的创新网络是把城市的资源带到农村去,而我们想做的城市创新网络是把农村的资源和生活方式带到城市来,形态可能是都市农耕、知识交换、体验中心等形式。

除了崇明岛上的几个乡村创新中心,2013年我们在上海市内建立了城市创新中心“屋顶农园”。“屋顶农园”和在崇明的“设计丰收”农场有很大不同,它针对的可能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朋友,大家可以轮流照顾农作物,每个人的工作量都不会太大。当然,这个项目本身还有另一个考虑,就是为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人提供另一种“就业”机会。因为在种植花草蔬菜方面,即便是有专业的团队做教学,我们也不可能学会所有方法,那些掌握农耕技巧的进城打工者就有机会在城市再次一展所长,成为这个项目别的“售后服务”团队。这也算是城乡资源互换,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