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的“读图”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的“读图”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视觉艺术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少年儿童身处一个丰富多彩的“读图时代”,让少年儿童认真地对待图像上的每一个信息,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应当是少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读图 少年儿童 学会

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图像表现特征和视觉文化传播方式。正是由于时代的差距、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人的经历不同等原因,每个人对图像的解读也是不同的,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读。所以,培养少年儿童认真对待图像上的每一个信息,学会正确解读图像,让他们能用明亮眼睛看世界,同样是少年儿童“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少年儿童对图像的感知,就如同对待文字一样,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全面地解读这些视觉文化,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官,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智慧、情趣和创造力。

学会“读图”刻不容缓

我们身处在“读图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纷至沓来的视觉文化冲击。孩子们更是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漫画的普及,甚至在日常的课堂中也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多、更方便、更快捷,让他们几乎不用通过文字就能轻松获取大量的信息。

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文字能力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文盲,因为他们不具备文字接受和传达文字的能力。同样,还存在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那就是缺乏视觉文化的文盲。这类文盲对视觉现象不敏感,从而获取信息的能力十分低下,更不能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整合成某种形式传达给他人。很多人在美术馆参观或者翻开画册时,不管一幅美术作品有多么的经典和伟大,最多几分钟就结束了参观或者阅读,并且作出“很糟”或“很好”的简单评判后,就结束了对美术作品的观看。不久前,《文汇报》上曾刊登了一则消息:一批中国的中学生去法国巴黎卢浮宫参观,面对《蒙娜丽莎》等人类的艺术瑰宝,根本不当一回事,匆匆一瞥,扭头就走。是他们的感知能力超强?还是他们不懂得欣赏?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如何杜绝这类文盲的产生?个人认为,普及提高少儿读者的视觉文化,应该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图像信息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一般情况下,图像传达着三类信息:一是语言信息,指我们对此图像用文字或语言来命名的信息;二是指示的信息,指图像直接指示的意义;三是隐含的信息,指图像进一步传达的意义,包括象征和隐含的意义。这三类信息中第三种是最难理解的,这恰恰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协助少年儿童应该完成的学习内容。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图像。在人类尚未发明文字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用岩画、壁画记录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使信息获得了凝固性和永久性,超越当时的时代,留存至今,这些图像成为现代人了解人类最早生存状态的媒介。自从文字诞生以后,文字逐渐成为人类知识和观念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以及了解世界。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加。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图像的信息含量往往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而且在阅读的速度上,对图像的理解是一目了然,而对文字的理解则需要逐字逐行来完成。

另外,美术作为信息功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即使在文字发明之后,依靠图像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功能还是十分普遍的。到了宋代,我国的书籍已经开始附加了插图。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书籍插图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明代陈洪绶绘的《水浒叶子》。在清代,《红楼梦》的刊刻几乎和插图同时问世,《红楼梦》借助图像传播的形式,迅速向大众进行渗透和辐射。如今,古典艺术和精英文化也正在不断地以“读图”的形式展示给人们。《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图解中学数理化》,把严肃的学术著作和抽象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予以图解。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人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从而通过视觉冲击达到吸引大众的目的。

正确引导少年儿童有效读图

今天,任何报刊,尤其是少儿报刊,如果没有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想吸引读者的关注,那是难以想象的。不可否认,图像满足了受众的感觉器官,图像消费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反映出人们的眼睛从抽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的深刻变换,在这个过程中,图像恰好优于语言成为合适的媒介。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是极其重要的一种。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提高解读、鉴别图像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图”不再是“文”的附庸和补充,而是并驾齐驱的,相互作用有着不可缺少的视觉符号和设计元素。读图也不是对手中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识别,而是应该表现文字所不可能被表达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少年儿童接触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风格的视觉艺术作品,使他们熟悉视觉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的敏锐性、理解的深刻性,促进他们解读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读图才不会流于形式,少年儿童的读图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加强。

长期以来,由于对美术作品功能的误解,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以单一的固定判断来统一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心灵。因此,造成了少年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貌似真理的格式化结论,丰富的美感体验被放逐,对作品“对话能力”的严重缺失。对话需要美术作品信息的传递,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美术作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给多少”的行为,而是一个“如何给”,如何使少年儿童增强和作品“对话”的能力。

读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美感体验,而是一种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读图也不是少年儿童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识别,而是应该着力体验文字所没有或者无法表达的内容。我们提倡有意识、多角度地读图,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重视情感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视觉的珍馐美味,学会读图则是教会少年儿童如何享用这种珍馐美味。由于少年儿童经验的局限,更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往往会一知半解。我们不必急于用文字的补充代替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理解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理解强加给少年儿童。美术作品要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式递进关系,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少儿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少儿美术工作者,要重视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在提高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人文教育,带给他们惠及一生的东西:用传统的精华为其作奠基,用人文的环境为其培植,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其武装,用科学的理念促其发展。让少年儿童真正学会“读图”,使美术教育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促进少年儿童的素质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信达《透析基础美术教育》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 《美术》杂志2007年第6期

(教学月刊社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