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文本价值分析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创作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其目的是要对“”作出个人反省。巴金在十年“”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

“”十年,悠远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上演着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是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计数的血淋淋的尸体,那么“”浩劫留下的就是难以计数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十年精神摧残过后,人们的心灵处于极度的沉痛之中。在文学领域中随之出现了控诉“”的“伤痕文学”,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力量来倾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人们极力地控诉在“”中所受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非人性摧残。而巴金老先生却在这股控诉潮流中,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拷问自我心灵”的命题:的确,“”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痛。但是,你是否想过在“”中我们自己又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我们应该拷问自我心灵,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这就是巴老那高尚的严于解剖自我的“忏悔意识”。

因而,笔者认为,《小狗包弟》的文本价值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去认识“”,控诉“”的罪孽,更重要的是,巴金老先生力图通过这一文本传递一种“拷问自我心灵”的精神,进而引发全民族进行深刻的民族精神痼疾的清理和反思。

二、学情分析

学生距离“”这个时代较远,普遍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并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人。

三、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走进巴金其人、其文;理清文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了解,导入新课;快速概括文意,把握作家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旨;借助材料,展开讨论,进行价值观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正确评价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四、文本解读

1.深情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营造沉郁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来。

2.整体泛读,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泛读课文,确定文本感情发展脉络,从而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师生小结“我”的感情脉络: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3.品读探究,理解文旨

(1)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的创伤吗?

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设问引思: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其目的是什么?

最后三段是集中体现巴老忏悔、反思精神的文段。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部分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作者要说的事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几年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虽已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2)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从人格层面、精神榜样的层面来认识巴金,理解巴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师小结时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所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的思索,所以作者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五、拓展悟读

核心问题是:探讨“反思”“忏悔”的必要性(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教师给出名人事例及相关材料:

1.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2.材料: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内阁成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学生结合材料、对巴金的认识及自身实际,提升认识。

或许当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并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六、课后反思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设计、解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整体提升,在课后的心得体会中,学生又把自己的思想认识重新整理、总结,作了一篇学后感,效果很好。本节课在提升学生思想认识上收效甚佳。教师除了在授课中对学生引导、点拨外还要在课外阅读、关注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开拓语文学习和生活感悟的领域,实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接轨,践行大语文的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