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3年,甘肃省高考理科综合考试首次使用新课标宁夏模式。在此之前使用的生物教材从内容到编排体系都与新教材有一些出入。在此,笔者就新教材中的概念变化和内容变化进行分析,并就相关疑难问题的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材内容;疑难问题;新课程高中生物

1教材内容分析

1.1概念变化

如胞吞(内吞)、胞吐(外排)、负向地性(背地性)、免疫应答(免疫反应)、浆细胞(效应B细胞),去分化与脱分化、反转录与逆转录等。对于专业术语,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一致,所以两者可以通用。教师在复习时应尽量用新的术语,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同样尽量使用新术语。遇上旧的版本时,也应及时纠正,让学生尽快接受新的事物,避免在考试答题时,由于沿用旧的术语导致错误而扣分。

1.2内容变化

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如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社会伦理等,教师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进行复习教学,要讲到位。不该多讲的,就不随意拓展,以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为原则。对教材或考纲中已经取消的一些内容,如植物的矿质、水分代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生物的个体发育,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微生物的代谢,发酵工程的简介等,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常会遇到,在教学中可作为知识的拓展,点到为止,就题论题。教师必须做到以教材为根本,以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为依据。

2疑难问题探讨

2.1物质的跨膜运输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在教学中如何界定具体物质的运输方式呢?

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与该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物质的脂溶性越强,越容易通过细胞膜;除脂溶性外,分子越小,越容易通过细胞膜;物质的带电性也是限制扩散的一个主要因素,带电的物质通常同水结合形成一个水合的外壳,这不仅增加了它们的分子体积,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脂溶性。例如:水通过质膜有两种方式,既可通过磷脂双层膜之间的空隙进行自由扩散,也可以通过水通道进行协助扩散。不同生物的细胞膜对水的两种运输方式各不相同。教材在正文中要求学生知道水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课外阅读中又介绍了水通道,让学生知道除自由扩散的方式外,还可以以水通道的方式进出细胞,使学生了解到新的科学发展。

事实上,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非常复杂,我们不可能弄清楚每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也不可能用一套统一的标准进行界定。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进出细胞的一般规律,即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定义及其特点,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特殊性。在涉及具体内容时,应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处理,而不是死记硬背。

2.2关于质壁分离

高中生物教材中所讲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原因是两者伸缩性不同,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会出现分离和复原,这是依据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原生质层而提出的概念。但一些微生物如细菌、蓝藻、真菌等,还有像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其细胞结构中也具有细胞壁,这些细胞处于相对高渗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吸水或失水的方式也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这些内容也应灵活处理。

2.3着丝点的分裂

高中生物教材中用秋水仙素和低温都会使染色体加倍,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学生普遍会认为纺锤丝牵拉导致着丝点分裂。事实上,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纺锤丝把两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在诱导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只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不会阻碍着丝点的分裂,因此染色体数目会加倍。但是因为没有纺锤体的牵引,加倍的染色体不会移向两极,形不成两个子细胞,加倍的染色体就留在一个细胞中,这样的细胞就发育成多倍体。纺锤丝是不会使着丝点分裂的。

2.4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辨析清楚两者的含义:“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曲线的增长率通常会持续下降,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曲线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曲线模型构建中,不能主观随意作图,而需要运用数学形式来描述生物学系统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模型的检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准确而又能预测生物学系统变化趋势的曲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