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我国生物质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乙醇汽油和沼气利用是生物质能开发中的重点。虽然生物质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当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政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缓解环境压力,同时为消化陈粮,在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当了“埋单者”的角色,这也引发了以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的大量上马,粮油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波及我国。因此,从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政府是否继续充当“埋单者”的角色,生物质产业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后发展生物质产业不能只盯住能源短缺的问题而忽视粮食安全问题,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原料限制和成本过高的难题,同时政府对生物质产业发展应有科学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 生物质;生物质产业;能源短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P9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125-0003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日渐严重的双重背景下,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并迅速发展。对于处在该背景之下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国来说,发展生物质产业显得尤为重要。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1],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质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产业,具有可持续性、生物质数量巨大、利用形式多样性等特征。

1 我国生物质产业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次石油危机,直接激发了全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视和尝试。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研究表明,酒精燃料不仅是一种极佳的替代能源,还具有很好的环保效果。因此,在石油价格高涨、汽车尾气困扰城市大气环境的双重背景下,推广乙醇汽油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一些西方国家随之而动,纷纷颁布法规,规定必须要把10%的酒精加入到汽油中混合使用。我国推广乙醇汽油最早是在1998年,当时粮食库存积压严重,加之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政府开始考虑用陈粮加工乙醇添加到汽油中给车辆提供动力。2000年6月,中国环境科学院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广汽油乙醇的建议”报告。2002年,国家批准了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安徽的四家公司为首批国家级燃料乙醇产业试点基地。据初步统计,吉林省从2003年11月正式启动车用乙醇汽油销售到2005年2月末,东北三省共销售车用燃料乙醇汽油194万t,累计节约原油70多万t(www.Eeve.energy.gov/biomass)。

沼气的利用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利用基础和经验,农村沼气建设已被许多地方政府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计划。据统计,截止2004 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已有1 541 万个,年产气55.68 亿m3;农业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 492 处,总池容222.2 万m3,产气0.89 亿m3。到2005年底户用沼气池则达1 800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m3,折合464万t标准煤(见中国新能源网)。农村沼气计划的实施不但成功解决了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也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节支的目标,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成功显现。

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六五”计划就开始设立研究课题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目前秸秆致密加工成型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已研发出一系列农作物秸秆成型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并通过小规模试点示范初步探索出了推广应用的途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主产品工业转化技术基本成熟且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成本降幅一般在25%~45%,在新疆、山东、四川等地已取得进展。由生物质技术制取的燃料酒精、生物油作为汽车等的替代能源的加工工艺已可使新型燃油达到欧洲Ⅱ号排放标准,而通过改造加工工艺和改良植物燃油成分基因的方式,可提高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但是,为了避免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最可行的技术就是玉米加工,如果要转换原料,很多技术和利益上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而目前利用纤维资源制造乙醇的技术尚不成熟,一些核心技术(如酶制剂技术)也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2]。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目前我国的生物质能转换成本还比较高。其中,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目前仍然高达每吨3 300多元。为了使车用乙醇汽油与同标号的普通汽油“同升同价”,保证我国汽车新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国家给予了制造燃料乙醇企业相当大的优惠政策,规定生产1t燃料乙醇补贴1 000元左右;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免征5%的消费税;对生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此外国家还将根据相关政策优先供给陈化粮。因此,政府在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当了“埋单者”的角色,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2 关于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

2.1 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在中国永远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因此,对于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的疑问,答案再明确不过。但是,就目前出现的玉米价格疯涨、“汽车与人争口粮”的局面来说,却不免让人担忧。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在2005年年初,吉林玉米价格每吨1 000元仍无人问津,而现在在每吨价格高达1 400元的情况下采购商还是抢不到货,玉米主产区的价格比主销区的价格还要高很多,玉米库存量开始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1)目前玉米仍然是生产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据统计,我国的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到2003年的几个年度中平均增长速度仅有1%,但从2004年开始,随着燃料乙醇新增长点的出现,酒精消费玉米量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2001年国内酒精原料中玉米原料占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76%。目前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加工业比重约在80%左右。

(2)由于生产燃料乙醇有利可图,包括投机资本在内的大量项目纷纷上马,导致玉米需求量大幅增长。今年进入11月份以来,一场粮油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波及我国。而与此同时,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也纷纷上马。据了解,目前以生物燃料乙醇或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生产能力已超过千万吨。其中广西自治区有24家企业想争取参与试点,四川报到发改委的试点项目也有10个。在过去的两年间,仅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就上了100 多家酒精厂。再加上一些企业以食用、医用为名义实际上却与燃料乙醇有染进行变相投资的原因,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产能已大大超过预期,由此造成玉米需求量大幅增长。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财政部已迅速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两部委的紧急刹车行动暴露出目前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粮食深加工的项目还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对是否将农作物以及常规木材纳入生物质能原料的范围也需要慎重考虑和认真计划。

2.2 政府是否继续充当“埋单者”的角色

为了保证新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国家给予制造乙醇燃料的企业相当大的优惠政策。生产成本与定向购销价格之间的差价由政府来埋单,并且保证在结算时乙醇企业每吨燃料乙醇有100元左右的利润空间(见中国经营报)。政府的支持政策一度成为各地争上项目的重要策动力。虽然政府部门已经认可这是一种成长的代价,但在该产业逐步发展成熟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之后,政府则应逐步退出“埋单”,不再继续给予企业直接的财政支持和补贴。而相关的企业则应该开始按照市场规律独立运行,开始自己为自己“埋单”。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必须寻找到新的替代原料和先进的转化技术,以应对国家政策补贴力度减弱甚至取消后原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更大的成本压力。

2.3 生物质产业也需要污染治理

可持续性是生物质产业的一大特征,其最终生产的产品具有环保作用,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在缓解空气污染、治理有机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但生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本身却存在着很大的污染风险。例如,生产燃料乙醇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其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大量废气、废渣和废液,如果直接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也会造成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就目前整体来看,乙醇生产企业中污染治理不彻底、资源消耗偏高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小企业即使没有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也能够存活下来,其中的秘密之一就是省掉了巨额的环保开支[3],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生物质产业本身更需要提倡绿色环保理念,重视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能源短缺、环境压力日趋加重的大背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国情下,在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不但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还能够帮助推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物质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继续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只盯住能源短缺的问题而顾此失彼;其次,努力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从技术层面解决原料限制和成本过高的难题。这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以帮助做好技术更新和成熟技术推广工作;第三,政府的监管对产业发展及污染治理至关重要。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提高市场进入的技术和资金门槛,继续推行定向购销的体制,避免盲目建设和盲目生产;第四,重视相关企业的污染治理,发展新型的循环产业体系,防止走进为了保护环境、获取环保能源反而破坏环境的怪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石元春.发展生物质产业[J].发明与创新,2005,(5):4~6.[Shi Yuanchun. Developing Biomass Industry[J].Invention & Innovation, 2005,(5):4~6.]

[2] 张无敌,宋洪川,孙世中等.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与前景[J].新能源,2000, 22(1): 16~20.[Zhang Wudi, Song Hongchuan, Sun Shizhong et al. The Technologies and Futures of Biomass Energy Conversion[J].New Energy , 2000, 22(1): 16~20.]

[3] 孙振钧.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1~5.[Sun Zhenjun. Biomass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hina[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4,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