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夏秋季节防丹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夏秋季节防丹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是侵犯皮内或黏膜内网状淋巴管的传染性疾患。丹毒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以夏秋季多发。丹毒的好发部位是头面部和下肢。由于被感染的皮肤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而得名。发生在下肢的丹毒俗称“流火”,发生在头面部的丹毒俗称为“火毒”。

任何轻微擦伤或抓伤、虫咬、湿疹、脚癣等都可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时外伤极其轻微,如口腔周围、鼻腔、眼部、耳部等处的细微破伤,都可以引起丹毒。有挖鼻孔、拔鼻毛等习惯的人可能发生颜面丹毒;有足癣、搓脚习惯的人则可能发生下肢丹毒。人体抵抗力的下降常为发病的先决条件。

急性丹毒的潜伏期为数小时或3~5天,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感到周身不适、寒战、头痛、口渴、恶心或关节酸痛,然后体温很快升高至39 ℃~40 ℃,受损部位的皮肤发红,边缘清晰并稍隆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分界,红肿皮肤按之褪色,放手后红色很快复原。炎症迅速向四周扩散,有时出现水疱,局部疼痛不太剧烈,但有烧灼感。在炎症蔓延的同时,中心部位红色逐渐消退变暗,并脱屑。少数丹毒患者还可能合并蜂窝组织炎。感染丹毒时会出现附近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红肿,俗称“起红线”,若不及时治疗,年老体弱者常可合并肾炎、皮下脓肿、败血症等疾患。

各部位丹毒的特点

1.头皮丹毒因组织缜密,常有剧痛,肿胀,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2.面部丹毒的致病菌多来自口、鼻和眼结膜的感染。典型的表现是蝴蝶样红斑,从鼻部向两侧颊部延伸,使双眼肿胀不能开视。面部丹毒也可引起颅内感染。

3.下肢丹毒常反复发作,除了皮肤红肿灼热外,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下肢淋巴管阻塞或皮下组织肥厚增生。出现下肢淋巴水肿,患侧下肢及足部变粗肿胀,俗称“大脚风”。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多由足癣引起,因此,治好足癣对预防丹毒很有必要。

丹毒容易复发,复发性丹毒是在急性丹毒消退后,每隔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复发一次,形成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可使局部组织肥厚,淋巴血液回流障碍,或导致淋巴结肿大。

丹毒的传染性很强,被丹毒污染的衣物可成为传染源。凡病人穿用过的衣物都需要用沸水浸泡,以免传染给他人。

丹毒的治疗原则

患丹毒后应卧床休息,将患部抬高,并多饮白开水,避免用手抓摸患处。

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治疗,应保证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需2周左右,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过敏者可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

中药对治疗丹毒也有很好的疗效。宜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药方,如银花、连翘、公英、地丁、大青叶、黄芩、赤芍、野等,高热者加生石膏,发生在头部者加,发生于下肢者加牛膝。对于慢性丹毒,要用些理气活血软坚的药,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等。

局部治疗在急性期可用硫酸镁溶液或0.1%雷夫诺尔溶液湿敷,或用中药公英、马齿苋煎水冷却后湿敷,每日换药3~4次,待皮肤水疱干燥,红肿消退后即可停用。

夏秋季皮肤暴露较多,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微小皮损处引起感染,丹毒就是易感染的疾病之一。所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提高肌体免疫力,治疗原有的皮肤感染灶(如疖肿或足癣)是预防丹毒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