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信贷行为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信贷行为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金融抑制较为普遍的农村地区,作为建立在亲缘与业缘基础上的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特质性”资源的作用。为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对农户的非正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信贷的影响,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金融抑制;农户社会资本;非正规信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6-0076-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核心在于社会网络、信任与规范,类似于惯例、习惯或约定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社会资本理论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统资本的概念,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尤其对我国农村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够较易找到理论的原型和证明的依据。

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问题比较突出,正规金融服务的严重缺位以及金融抑制下民间金融发育的滞后性,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仍然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在此情形下,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由此成为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进行交换和寻求资金支持的基本形式。

为此,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对农户的非正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信贷的影响,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一、农户的社会资本

目前学术界对农户的社会资本的基本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大多因局限于各自的研究领域而略有不同。

如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97)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他们与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互认识与认知的持续关系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集体拥有的资本的支持提供给他的每一个成员。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1992)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国内学者张其仔(2001)认为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边燕杰(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从这些定义及其诠释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有关联。

中国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建立在深厚的人情之上,其中农村尤为明显。在自然经济主导的发展阶段,农户的社会交往大部分局限于较为封闭的村庄范围内。农户的社会网络建立在深厚的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之上,但不同地域的血缘、地缘关系,其强弱表现也有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加快,城乡流动的规模在逐年增加,大规模的务工人员跨省就业,走出了世代生活的封闭村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家族或村庄这一层次。

首先,本地就业的农民离土不离乡,依然生活在村庄社会网络之中;外出务工者往往是通过亲戚、朋友或乡邻介绍实现就业的,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经常交往的多数或是同族或是同乡,城乡分治的二元化户籍政策架起了一道无形的藩篱,使这些进城的农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其次,农民工进城收入虽然占农户家庭收入的相当比重,但是农业收入依然是家庭稳定的后盾,所以他们一般不会放弃农业经营包括承包地。再加上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稳定的小农经济的熏陶,厚重的乡土情结使离乡背井的农民建立起以家乡为中心的情感纽带。

可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虽然给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带来了很大冲击,但由于这部分农民短时间内难以建立新的社会网络,传统的社会网络依然在发挥主要作用。

二、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信贷的影响

农户非正规信贷扎根于乡村社会的坚实土壤,农村社会的传统社会网络构成了农户生产、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农户世代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帮互助关系深刻地影响其信贷行为。农村居民放款表现出较突出的情结关系,以“亲情”和“友情”借贷为主,或者说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农户之间的借贷是非正规信贷最原始和最普遍发生的形态,与商业化正规信贷不同的是,没有正规的契约,依靠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为履约提供激励约束,而且大多数没有利息,因为农户将其理解为出现资金困难时相互调剂资金余缺的互助合作。

从借款来源的结构看,来自亲戚的占绝大多数,其他依次为朋友、邻居等,亲戚、朋友、邻居由近及远向外扩展组成了农户的社会网络。

由此可见,农户的非正规信贷,受到农户社会资本的巨大影响,社会资本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户非正规借贷的能力,对于非正规信贷来说,社会资本除了能够反映农户的信用状况,还可以起到约束作用,保障借贷合约的有效执行。

(一)信贷需求

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本量的农户而言,其信贷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资本指数的增大,有资金困难的农户比重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倒“U”型变化趋势,然而,农户由资金困难引致的潜在借款需求并不必然表现为意愿借款需求。在不同社会资本总指数组中,有资金困难且产生意愿信贷需求的农户比重的差异性更大,其中,中低、高社会资本组最高,而后依次为低、中高、中等、社会资本组。

可见,随着社会资本指数的增大,有资金困难且产生意愿信贷需求的农户比重并未呈现增加趋势。可能的解释是,农户社会资本与其信贷需求、信贷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需要结合农户经济状况、信贷资金的用途以及农户社会资本结构等因素加以分析。

(二)农户信贷规模与信贷途径

农户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交往互惠性的关系资源或桥梁纽带性的媒介资源,具有较强的资金调动与调配能力。因而,社会资本作为农户资金融通的关系资源平台,往往会发挥其在资金融通方面的潜能力,实际影响农户信贷行为。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农户信贷发生率呈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u”变化趋势,而户均信贷规模则呈波段变化趋势。从借款途径来看,在有资金困难农户中通过正规金融信贷的农户比重偏低,绝大多数农户是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来借款,还有极少部分农户既通过正规金融途径也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来借款。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远远高于通过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并且无论是前项还是后项的户均信贷规模均与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与中等与中高社会资本组农户比较,低社会资本组农户通过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偏低,并且正规信贷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后者。相对于正规信贷,农户的非正规信贷发生率均有明显提高,而户均信贷规模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由此可见,农户社会资本对其信贷行为的

响主要表现在融资途径以及融资规模上,而对农户信贷发生率的影响则不太明显。

(三)农户信贷目的

农户借款用途及农户分布并未有随其社会资本的提高而出现规律性变化。在不同社会资本组中,农户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均以消费借款者居多。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户依然是一种生存型经济,满足基本消费需求(比如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看病就医等)的必然选择就是突破资金约束。

在此情形下,农户社会资本就会成为其调动信贷资金、突破资金约束的“特质性资源”。在农村信贷资金稀缺条件下,农户社会资本必然会深刻影响其信贷资金来源的范围、信贷成本、信贷规模以及信贷期限等内容。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农户社会资本将会影响其信贷途径、信贷方式以及信贷成本支付,即逐步由救的人情信贷转向盈利性的商业信贷,隐性的“人情债”逐步显性为商业利息。

因而,作为手段或媒介性质的农户社会资本,只可能影响农户信贷行为本身以及信贷可获得性,而不会改变农户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及其信贷的目的性。

三、结论

在当前金融抑制较为普遍的农村地区,分析农户社会资本及对其非信贷行为影响尤为必要。

(一)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是社会资本水平在农户间的不均等性。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呈偏态分布,即中等与低社会资本的农户居多,较少部分农户拥有中高与高社会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在农户间的非同构性。农户社会资本的非同构性主要是由于信任因子、关系资源及互惠因子的差异性所致。

(二)农户社会资本是其发生信贷行为的“特质性资源”

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对其意愿信贷需求以及实际信贷发生率、信贷途径、信贷规模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通过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较高,并且其正规信贷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较大。

二是随社会资本水平提高,农户非正规信贷发生率有渐次下降的趋势(高社会资本组农户除外),而户均非正规信贷规模则有增加趋势。

三是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通过非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高于通过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而前者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后者。

(三)农户社会资本服务于其信贷目的实现

农户社会资本对其借款用途的影响不明显,即在不同社会资本组中,农户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均以消费借款者居多,尤其是相当比例通过正规途径信贷的农户把名义上的生产性贷款实际上用于生活消费。可见,在现阶段处于转型期的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户信贷行为仍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消费偏好。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可能将通过对其信贷途径、信贷方式、信贷规模以及信贷成本支付等方面的影响,来实际影响农户的信贷行为。可见,农户社会资本不会改变农户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及其信贷的目的性。

(四)农户社会资本的演进与其信贷行为方式的转变动态关联

农户信贷途径、信贷方式、信贷规模与其社会资本密切相关。随着农户社会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变化,农户社会资本必将趋于多元化,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同质性趋于降低,特殊性信任基础弱化,金融信贷风险增加,补偿风险的信贷利率将上升。这必然会导致农户信贷由“道义金融”向“契约金融”转变,由此催生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