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来,针对通榆县干旱日趋严重、风沙不断加剧等不利态势,该县把加快寻求破解途径、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作为农业发展长远大计来抓。2006年以来,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机局的大力支持下,通榆县种子管理站组织县乡两级农机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并以其抗旱节水、防风固沙、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的综合效应赢得了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到2011年年底,保护性耕作面积由示范初期的33 hm2扩大到3 000 hm2以上,应用范围由以玉米为主延伸至水稻生产,推广局面由政府主导转向农民自发。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利在当代的增产增效工程、功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铭记史册的劳动力解放工程。

1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继铧式犁和传统机械化耕作之后的又一次耕作制度革命,是一种全新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方式,代表了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这种节能增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对通榆县来说已是大势所趋。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的重要举措[1]。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留茬覆盖,起到固土作用,大面积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土的风蚀和农田扬尘;实施保护性耕作是蓄水保墒、节水抗旱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由于实行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的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翻动次数,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同时免耕播种采用行间深松技术,提高了雨水渗透能力,有效地贮存天然降水;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使作物增产5%~10%,由于节肥节水节省劳力,可增收节支750元/hm2以上。2项合计可增收节支1 500元/hm2以上。

2 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现状

通榆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几年来,县农机局和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此项工作的进程。一是结合县域实际,确定了保护性耕作的2种技术模式,即对玉米实行“免耕播种,不铲不趟,定期深松,免收秸秆(或高留茬)”的耕作原则,实行了“垄侧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制定了《通榆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2009年,又实施了“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即在同一垄的两侧进行播种,中间空1条垄,又在下一条垄的两侧进行播种,形成窄行40 cm、宽行80 cm的种植模式。由于产生边行效应,作物的通风、光照都好于均行种植,且可适当加密,增加了株数,提高了产量。二是县农机部门集中力量,研发了经济实用的免耕播种机具。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农业技术人员研制出了ZBM-1型(瀚海一号)免耕播种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合作业。三是实施了通榆县4 000 hm2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县各乡镇场推广此项工程,2011年全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3 000 hm2以上。四是承担了省和国家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通榆县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2010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8—2010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10—2011年又被列为实施国家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县。

3 推广成效

一是抗旱节水取得实效。2011年夏季,通榆县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伏旱,传统耕作地块和保护性耕作地块出现了不同情况,在同时间开始灌水的地块,传统耕地的玉米叶子已黄了半截,而保护性耕作的玉米不但一片墨绿,且茎粗秆壮,玉米穗明显偏大。8月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对保护性耕作地块和相邻的传统地块进行了土壤水分检测,相邻地块土壤含水量分别是8.72%和5.35%,保护性地块含水量增加3.37个百分点;秋季产量分别为7 000、6 500 kg/hm2,保护性耕作地块增产500 kg/hm2。二是节本增收取得实效。保护性耕作,由于秸秆还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并且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大量作物秸秆和根茬腐烂还田,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连续3年实行保护性耕作和传统地块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为9.26、8.84 g/kg,保护性耕作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0.42 g/kg。同时,由于减少了生产环节和用工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或拓展新的产业。三是改善生态取得实效。由于有秸秆和根茬的覆盖和固持作用,地里的表土层要比传统耕地高出2~3 cm,不仅可以保墒、节水、肥田、省工,还可以使沙尘天气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对生态脆弱的县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也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2-3]。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不足。保护性耕作的效益是随着土地质量的提高而更好体现的,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在没有看到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效果的情况下,对这一新的耕作方式还心存疑虑,需要进一步宣传、示范和教育引导。二是当前推广的模式绝大部分是留茬免耕播种,而效果更好的整秆覆盖,由于认识问题,推广难度相对较大且面积较小,使得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果显现缓慢。三是当前使用的全部是小型免耕播种作业机械,作业能力有限,已不适应大面积作业的需要,地里整秆或秸秆多时,常常发生拖堵现象,影响播种效率和质量,阻碍了保护性耕作向高标准、高效率、高层次方向推进。

5 对策

一是县政府对保护性耕作工作要给予更多关注,要加大对农村干部群众搞好保护性耕作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使这项代表先进耕作技术成为保护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型耕作方式,深入到广大农户,使之家喻户晓。二是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对示范推广工作要搞好规划,对乡镇场要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并组织相关部门把工作抓实抓好。要注意总结典型,以此推动工作的开展。三是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进行补贴。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在一定时期内,对秸秆还田的农户要给予相应的补贴。对示范区内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购置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要给予相应的补贴,以推动保护性耕作向高标准、高效率、高层次方向快速推进。四是鼓励农机部门继续研发经济适用、高标准的免耕播种机具。为适应秸秆全部还田情况下的免耕播种作业,农机部门除积极购进相应机具外,还应在该县成功研发2BM-1型免耕播种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适合农民需求的、性能好、可靠性强、质优价廉的大型专用机具[4-6]。同时把研制免耕施水播种机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以适应该县目前无灌水地块的保护性耕作需要。

6 参考文献

[1] 张云平,张秀莲.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及适宜模式[J].农业与技术,2011,31(6):39-42.

[2] 杨宏.推广保护性耕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72-73.

[3] 杨文秋.保护性耕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2(4):37.

[4] 赵国志.半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4):95-96.

[5] 李永平.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86-87.

[6]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