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圣贤志士之寂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可谓是对历史清醒的观照,深切的总结。虽然其中不乏自己豪饮的借口,但也不可否认他的豪饮也有寂寞的成份。
圣贤志士的寂寞并非单纯是没能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结果,辛弃疾的这句话后边跟着说明原因:“可怜白发生。”“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一语中的。
几乎所有“身老沧州”的志士,都有大抵相同的境遇:怀才不遇,现实黑暗。“举世溷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对现实有太清醒的认识,但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其糟而啜其”,所以,怀瑾握瑜,自沉汩罗是他唯一的选择!正因为如此,郑板桥一再告诫自己要糊涂。也正因为糊涂难得,所以郑板桥也是痛苦的,也是寂寞的。而现实中自视聪明却真正糊涂的人太多,郑板桥此语一出,座右铭随处可见“难得糊涂”。
圣贤志士之寂寞有生前的,更有身后的。生前的体现在他的孤独撑守而无人应和上,身后的体现在徒有英名而少有来者上。岳飞墓前的那副对联说得好:“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正邪伪真之辨是后人的任务,是圣贤的身后事。我想,任何一位志士仁人更迫切的是需要现实的志同道合者,来共同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抨击那种只图博取身后浮名的,而“文死谏,武死战”的毕竟是少数。但是面对民族、危亡、国家倾覆又无力挽救从而死难殉节的,较之那些开门揖盗甚而认贼作父的却是有天壤之别的。
虽然烈士墓前香烟缭绕、膜拜如云,但是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效于先贤的却寥若晨星。
人们往往把最美好的赞颂、最高的崇敬献给了圣贤志士,而把最大的自由、最广阔的生存空间留给了自己。正因为如此,志士的殉节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绝唱。
圣贤志士的寂寞还在于他们有时要面对一种尴尬。
忽必烈把宰相之位留给了文天祥,并且许诺等他三年。文天祥羁押期间,忽必烈频频探访。两位曾是兵戎相见的敌手,英雄相惜,无所不谈,关于忠臣的意义肯定是其中必有的内容……文天祥可以成为忽必烈的朋友,但绝不能成为大宋的叛臣!忽必烈可以等待,但文天祥的学生不能等待。某一天,他的某一位学生给老师送来了花圈――他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文天祥当时的心理,今天我们无法猜度,事情的结果是文天祥要求忽必烈成全他,忽必烈答应了。
这件事情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心态是极其微妙的,也是极其典型的。
三百多年之后的洪承畴倒是证明文天祥的那位学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当大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时,洪承畴惨淡经营,苦力支撑。明知局势难以挽回,但依然逆难而上奋不顾身。他的一幅对联传颂一时: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他被俘后不久,就传说他就义了。崇祯皇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但随之而来的消息却石破天惊:洪承畴投清了。这个消息对崇祯皇帝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对心中郁结“忠臣情结”的人们的打击也实在太大了。有人将洪承畴的对联稍作改动,于是成了:
君恩深似海兮
臣节重如山乎
两字之差,妙趣横生。
洪承畴的故事颇具讽刺性,讽刺的矛头指向的不只是洪承畴本人,还有中国文化里边的“忠臣情结”。具有一种讽刺意义的还有赵孟、王铎。几百年来,他们的书法一直因为他们的“人品”而倍受冷落。“书如其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以人论书。投元的并非赵孟一人,但人们因为他是宋王朝宗室而不原谅他。王铎投清后,也如在大明王朝时一样官做到了礼部尚书。但是清王朝编订国史的时候还是把他写进了《贰臣传》。这是十分令人尴尬的,但说到底也不尴尬,清王朝也怕出贰臣。这里边就包含了传统文化有的价值取向――它既灵活变通又冷峻无情;它既可以给你重新做人的机会,但同时又要将你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赵孟、王铎的是非功过,难有定论,但他们的变节却是仁人志士“后无来者”之慨叹的注解,这倒是不争的事实。在构筑先贤寂寞的同时,他们也构筑了自身的寂寞,这两种寂寞都因其特殊性令人倍觉沉重。
但是,碌碌众生却徒有慨叹别人寂寞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