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提高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提高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中社会课应用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早在杜威时代就在美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普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如今,小组讨论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上至天文,下及地理,前至远古,后及未来,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可供学生小组讨论的素材,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合理的切入时机,巧妙地安排小组讨论,则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与人文精神大有禆益;同时还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因此,初中社会课有必要应用小组讨论。那么,如何提高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呢?

二、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措施

从认识论的层面来考察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生是主体,是内因;而教师是指导者,是外因。诚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但如果内因离开了教师这个外因的激发,也会失去发展的必要环境。我认为,教师为了提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九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预设功底,还需要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广而深,面对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动态生成,如果自己对问题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就会乱了阵脚,小组讨论就很难持续下去。

2.理解小组讨论的意义

真正的小组讨论,是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教师作为小组讨论的指导者,要着重把握渗透其中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不要把小组讨论狭隘地定位于“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或是“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3.恰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1)时机源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教学的课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该课有两大块内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讨论:首先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阿拉伯有哪些优秀的文化成就”,再安排小组讨论“哪些因素造就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整堂课基本上是以学生的小组讨论为主。这样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当时认为:开公开课要有“亮点”,整堂课用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完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第一个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小组讨论进行得太过于顺利,第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就把我所预设的答案一网打尽,原因是:所有的答案在教材中全部是现成的,而且基本上是每个段落一个成就,很有层次性。而第二个关于“阿拉伯帝国创建”的小组讨论则进行得很困难,小组汇报的都是高度浓缩的词汇,如“宗教”“军事”等等,当我追问“为什么宗教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强大?”各小组则陷入无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既然教材中已经存在有关阿拉伯文化成就的表述,学生自学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我又何必组织小组讨论呢?所以我决定取消第一个小组讨论环节,把其改成“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延伸”这样易于操作的环节。对于第二个小组讨论,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明显属于教学的难点,所以我决定保留这个小组讨论环节,只不过在论题的切口方面加以细化。

课堂时间分秒必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考量,能纳入课堂小组讨论的内容,要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疑点,并且可引发不同意见的争鸣。

(2)时机源于学生学习状况的需要。为什么我在第一次试教后,决定取消关于“阿拉伯文化成就”的小组讨论,而保留关于“阿拉伯帝国建立”这个小组讨论?固然有我从教学内容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对第一次试教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的一种再认识。在试教中,学生明显仅凭个体的力量就能完整地说出阿拉伯文化的全部成就,就宣告了这个小组讨论设计的失败,毕竟开展小组讨论的时间成本、资源成本要远大于学生的个体学习,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而学生在小组讨论“阿拉伯帝国建立”这个内容时表现出的那种艰涩,实际上也表明这部分内容仅凭学生个体来解决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利用群体的智慧来合力攻关,总比单打独斗要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内容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选定开展小组讨论的时机,是与学生学习状况的需要相关的。

4.合理分组

小组讨论由于特别强调群体之间的协作,因此对分组的要求比较高,在空间上要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的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我认为,以前后两桌的四位同学为一组比较适宜。若组员太少,不仅团队作用不明显,而且直接导致讨论小组太多,在后续的小组意见反馈时会造成时间使用量大大增加;若组员太多则会使其中一部分学生移动位置,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课堂正常的教学气氛。如果教室桌凳的日常摆放都是按照小组讨论的组别摆好,就可避免小组盲目组合的混乱。

5.提供小组讨论的背景性知识并培养学生小组讨论的技能

教师在确定了小组讨论的论题后,要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定位于学生,试着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出发,在头脑中模拟一次今后在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小组讨论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明白学生解决论题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而如果学生缺失这方面的背景性知识与技能,教师就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并培养其相应的技能。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小组讨论的以下技能:(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适当做笔记),多从汲取的角度,从积极意义上作评价。

(2)学会表达。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重复他人的观点;清楚表达,控制音量,组内成员能听清,同时,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3)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4)学会反思。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与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修正错误,对不同观点作归纳与补充。

6.做好小组讨论的角色分工

小组讨论是几个人在一起学习,与单个人的行动不一样,由此产生的结伴效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就是结伴引起的负效应。

防止结伴引起的负效应,必须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例如:把相邻两座的四位学生分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7.合理地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和用时

小组讨论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但我认为,科学合理的课堂小组讨论应该具备两大要素:以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充分的组内交流为关键。

学生个体的充分自学,是后续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质,但也不应该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即使是成人的面试,在回答自己的见解时也会给应试者十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更何况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缘木求鱼。

小组讨论的关键在于组内成员间充分的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总的感觉是:学生交流的时间太少了!我认为,学生的交流应具备三个环节: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其他成员的见解—形成共同的认识。试想,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学生能完成上述三个环节吗?恐怕连学生自己的见解还没有发表完毕,小组讨论就戛然而止了。因此,假如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就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对于“阿拉伯帝国的创建”这个小组讨论环节,我在事先已做过比较详细的时间统筹,各环节的用时规划如下:学生自主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沟通——3分钟;小组意见反馈——3分钟;机动——2分钟。综合整个小组讨论的用时约为11分钟。确定了小组讨论的用时,我再去统筹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使45分钟能够得到充分、均衡的利用。从实际操作的结果来看,该小组讨论环节实际用时10分钟左右,既保证了小组讨论的时间,又不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整堂课显得比较完整、流畅。

8.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自身要具备优良的教学风格,更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的心理氛围主要表现为教师有亲和力的教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心理场的包围之中,而能制造这种心理场的是教师。具有亲和力的教态、鼓励性的评价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给学生以安全感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激发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讨论,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

9.合理评价小组讨论的结果

小组讨论的结果体现于小组共同意见的形成与表达,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评价。

(1)让尽可能多的小组代表来发表意见。做到让每个小组都来发表意见,这固然受到课堂时间的制约,但总不至于让同一个小组汇报一直到底吧!我们强调组内讨论要充分,难道小组间的交流就不应该充分吗?否则,我们又怎么能够做到集思广益呢?

(2)让其他的小组来做评价者。把评价权放手给其他的小组,引导其他小组对此作出评价。在这方面,教师的确又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的《的百年巨变》这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建国后有哪些变化?”讨论结束后,我让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小组代表提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老百姓的安全感有些降低。”面对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有拓展的条件,没有作出评价,而把评价权抛给了其他的学习小组,让他们来发表见解。很快,有个小组代表发言,认为现在老百姓的安全感并没有降低,其理由是“现在我国的各项安全措施越来越完备。”而原先的那个小组代表不敢示弱,又举出“现在犯罪的人数越来越多”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时有更多的小组代表又举手,准备来反驳这位同学的观点……

(3)让教师的评价更中肯。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外乎“对”与“错”两个选择,但现在好像教师受鼓励性评价的影响太深了,以至于出现对小组结果的评价一概予以肯定的现象。对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本没有错,但不能以此而丧失了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判断正误。

(4)让教师的评价对象定位于小组集体。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整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面对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你说得很好!”“你说得有道理”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从教师的嘴里脱口而出。“你”与“你们”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从中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观。“你怎么样”,说明教师评价关注的依然是小组代表个人的表现;而“你们小组怎么样”,则说明教师已经把评价对象定位于小组整体,这是一种对小组讨论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对象的不同,对小组成员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评价对象定位于小组代表个人,会无意中对小组的其他成员产生一种暗示:教师的评价与己无关,自然也就不会积极投身于小组讨论的过程之中;评价对象定位于小组整体,则会使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具有与小组代表一样的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团队意识,而这种团队意识恰恰是体现小组讨论特征的精髓所在。

总之,有效的小组讨论是初中社会课值得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本文所提的一些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措施,供我们初中社会课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4]曾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2(6).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涌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