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表现与病理特征,结合该病临床表现,提高对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认识与诊断率。方法 总结分析4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特征,并与临床表现、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4例中,多房囊性肿块1 例,内有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变,囊壁厚薄不均,多数较厚,囊内容物MR T1WI 呈等低混杂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实性肿块3 例,T1WI 及T2WI 信号均高于骨骼肌,可轻度强化。结论 结合GCT雌激素水平高的表现,T1WI 和T2WI 不难鉴别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认识与诊断率。

关键词:卵巢颗粒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卵巢颗粒细胞瘤起源于性腺发育中的原始性索细胞,性索细胞分化为颗粒细胞,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临床有晚期复发特点,占卵巢恶性肿瘤的7.77%。笔者搜集4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 资料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该病MRI影像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年龄44~66 岁,平均55 岁,病程2个月~3年。

1.2方法 3例临床有不规则阴道出血,4例均行手术切除。将手术标本剖开,从大体观察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作组织切片,并与MRI 进行对照。

2结果

实性肿块内可伴囊变,肿瘤呈圆形、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囊变呈多发,大小不等,囊内壁光滑、锐利,其内容物MR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囊与囊间有分隔,分隔厚薄不一,多数分隔较厚,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切面为实性或囊实性,质地较硬,肿瘤呈黄白色,病理组织为排列致密的梁状细胞,实体内可见多发囊变,囊内为液体或出血坏死,镜下示增生的卵巢样间质中见异型细胞片状、缎带状排列,可见菊形团结构及滤泡状结构,部分见核沟,部分可见核分裂,囊壁上无样软组织结构。较大囊性病例, 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内壁光滑,囊内可见分隔,分隔光滑,厚薄均匀,周边可见少量软组织成分。

3讨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起源于卵泡发生细胞周围,典型GCT为单侧实性且分泌雌激素,根据细胞来源在病理上将GCT分为2种类型,成熟型(占95%)和幼稚型(占5%),GCT全部卵巢肿瘤的1.44%,占卵巢恶性肿瘤的7.77%。好发于60岁左右妇女,少数也可发生于青春期或儿童期。并且是最常见的分泌雌激素的卵泡肿瘤,因此临床GCT患者常表现出雌激素水平增高的症状,于青春期及儿童期表现为早熟。GCT属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转移。有人对92例GCT进行了长期随访,提出20年内患者如不死于其他原因,将有50%患者的死亡与该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关(该文中1例病例即为术后3年复发)。GCT以实性肿块内多发囊变最常见。本组有3例,MRI表现为肿块呈圆形、卵圆形,表面光滑,其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变,囊内壁光滑、锐利,其内容物MR 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囊与囊间有分隔,分隔厚薄不一,多为较厚分隔。病理切面多为实性,质地较硬,肿瘤呈黄白色,病理组织为排列致密的梁状细胞,实体内可见多发囊变,囊内为液体或出血,易出现囊变及出血与GCT病理组织特点有关。GCT组织脆,易脱落,造成出血坏死囊变,而囊内分隔为未囊变坏死的颗粒细胞成分组成。少数GCT呈单一较大囊性病灶,局部可有少量软组织成分。本组有1例,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内壁光滑,囊内无分隔,周边可见少量软组织成分。手术切除为囊性为主的肿块。其形成机制有人认为是GCT不断液化坏死最终造成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肿瘤早期较小时以实性肿块为主,后期肿瘤体积较大,其内出现多发囊变,此时以囊实性肿块为主。GCT 有一个不敏感但有提示性的MRI特点是瘤内出血性囊肿,表现为在肿块内短T1灶,一个不敏感但是有特异性的MRI图像特征为“海绵样”外观,这是由于肿瘤的实性和囊性部分散在分布,GCT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增生症常见。有文献报道80%的病例中出现子宫增大及子宫内膜增厚,2%~3%的GCT瘤患者患子宫内膜癌。本组4例中3例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因此,在诊断GCT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内膜的改变。GCT需与囊腺癌相鉴别,鉴别要点:囊腺癌形态不规则,囊壁及囊内分隔不规则,毛糙,常有软组织结节伸入腔内;而GCT轮廓多规整,囊壁及囊内分隔光滑,内壁通常无软组织结节伸入腔内,囊内常有出血。实性GCT易与子宫浆膜下肌瘤混淆,但GCT因含脂质成分较多,T1WI 和T2WI 信号常高于骨骼肌,而肌瘤含有致密的平滑肌组织,其T1WI 和T2WI 呈低信号,类似骨骼肌,同时结合GCT雌激素水平高的表现,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美)西格尔曼(Siegelman,E,S).体部磁共振成像[M].程庚哲,苑志新,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国际医学名著系列)ISBN 978-7-5091-5574-5.

[2]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08640-9/R.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