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国大学生进舞厅的原因及社会态度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国大学生进舞厅的原因及社会态度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阶层历来为社会所重视,历史研究人员对民国时期的学生进行研究大多从观念、思想、心态等领域着手,对其日常生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而民国时期的学生往往与政治密切相连,本文从大学生跳舞的原因及社会对此事件的态度着手希望使读者对民国的大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民国 大学生 跳舞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称为“士”。其在国家的建构中占有极其重的分量,近代亦然,尤其是民国时期。区别于中国古代的“士”阶级,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学生阶层往往带有更加浓厚的政治脸谱,晚清时期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写道“上等社会既误于前,崩溃决裂,俱待继起者收拾之。为今日之学生者,当豫勉为革新之健将,使异日放一大光彩,以照耀于亚洲大陆之上,毋使一误再误,终罹亡国之祸,以为历史羞。前途茫茫排山倒海之伟业,俱担荷于今日学生之七尺躯,则对上等社会所负之责任重也。下等社会为一国之主人,如何使完其人格,如何使尽其天职,必养其独立自营之精神,而后能为世界之大国民,以立于万马奔腾潮声汹涌之竞争场而不踣。今日之学生,即下等社会之指向也,则对下等社会所负之责任重也。”本文从大学生跳舞这一方面,来反映当时的学生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来看社会各阶层对此的态度。

一、大学生热衷去舞厅跳舞的原因

(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

“跳舞在我国古已有之,大抵劳动人民辛勤作息之余调节疲劳,或赶墟集会,鼓乐讴歌,表示欢庆。而文人学士每认为低级趣味,不甚重视。西方则视为男女交际途径,高尚娱乐,广泛流行于各层社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作为娱乐和交际的跳舞,并不是中国本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近代的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并渐渐为国人所熟悉。正是这些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才使得中国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交谊舞这种“舶来品”。

(二)时间及金钱的相对宽裕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时间是相对宽松的,除了上课时间,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的高校教育也越来越西化。因此,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就为大学生进舞厅在时间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大学生,一般都会有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尤其是一些出自中上层家庭的大学生。家庭宽裕的大学生会有较多的可供支配的生活费,况且物质条件较宽裕的家庭也是比较能接受西方文化的。因此,进舞厅的大多数学生也是来自这些家庭的。

(三)舞厅林立、价格低廉

我国各地舞厅次第林立,尤以上海最甚。我们耳熟能详的百乐门就是旧中国舞厅的一块金字招牌。此外,还有仙乐斯、新仙林、大都会等。十里洋场形容的就是旧上海奢华迷离的生活景象。去到舞厅,“最普通的代价是一块大洋可以跳三次,每次只费三角三分(更有新开设的小场子为招徕起见,一块钱可以买六张舞券跳六回),就可和半裸的粉响扑鼻的、婀娜多姿的搂抱接触了”。民国时期的舞厅大抵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酒吧,虽也有高低层次之分,但大街小巷也是有不少的,更何况有些价格并不高昂,大学生喜欢去那里交友娱乐也就不怎么稀奇了。

(四)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及好奇、跟风心理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标志,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次第林立的舞厅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条件。安克强有一篇专门讨论上海舞厅的文章――《上海:19-20世纪中国的和性》。他的一些观点从这个方面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舞厅里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舞厅现象似乎也反映了与性有关的情感方面的深刻变化。尽管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以某种程度的礼节和相当严格的隔离为标志的,但舞厅为与一个女子进行特殊的接触提供了机会。在这些场所的氛围中无疑存在着大量的成分。走出这个环境,由跳舞所导致的这种接触是完全被禁止的和难以想象的。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直接的、瞬间的满足。个人由此可以抱有幻想并使自己远离现实,而与此同时又不必到场所去从事性的活动。”

民国时期去舞厅跳舞已成为一种“摩登”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对一切时尚及潮流趋之若鹜。而且大学生受高等教育,较其他阶层的国人来说思想相对开放,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就非常容易。因此,他们会不甘于人后而积极融入其中。

二、社会对大学生进舞厅的态度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跳舞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从当时报纸的报道及一些文人的言论中就可得知。

(一)各高校的态度

1933年10月30日的上海《申报》在“教育消息”栏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上海各大学联合会议决――严禁学生入舞场跳舞:上海各大学联合会于二十七日午时、在八仙桥青年会开执行委员会,到会光华张寿镛、交通裘维裕、沪江刘湛恩、暨南沈鹏飞、大夏欧元怀、复旦金通尹等议决重要案件两则:㈡严禁学生入舞场跳舞,议决与市政府合作,共同查禁,犯者予以严惩。”从《申报》的这则消息,我们不难看出上海的许多大学对大学生进舞厅是不赞成的。我们可由上海窥一斑而知全貌,全国其他地方对此也必是反对的多。

(二)当局的态度

我们由蒋委员长也曾在南京倡导新生活运动来看,当局对大学生进舞厅也是持反对态度的。我们暂且不管这种反对是迫于社会的压力,还是处于什么其他的原因,但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

(三)文化界的态度

丁世昌老前辈在我国画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观点大抵也可以代表当时一些文人对大学生进舞厅的态度。丁前辈的态度在他的《大学生与跳舞》一文中有所体现,因为跳舞的价格便宜,大学生才选择跳舞……大学生跳舞是应该禁止的。

纵观各界的看法,一致认为大学生跳舞是有必要禁止的。这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进舞厅空前一致的态度,一方面与大学生进舞厅的弊端(如荒废学业等)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必不可分。西方国家带到中国来的不止是他们的文化,还有大炮和侵略。近代的中国已经处在其蹂躏之下,民族矛盾和危机已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大学生作为民国“中等阶级”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国家危亡的民族历史时刻,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身体已不仅仅只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祖国和民族。因此,社会各阶层不能容忍大学生在舞厅沉沦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 李书城.《学生之竞争》,《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2期。

[2] 韧舟.《旧上海舞场百态》,引自施福康编:《上海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3] 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第137页。

[4] 文里,《大学生跳舞》,《申报》.1934年2月23日。

[5]《申报》.193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