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高校志愿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精神、专业化技能、专业化形象、专业化反馈,实现高校志愿者、志愿组织的良性发展,同时,将志愿服务与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相结合,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志愿者本身也能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为职业生涯规划或将来的毕业就业提供帮助,最终达到双赢、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

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或志愿者为了帮助某个/些特殊群体或为了实现某种公益目标而进行的自愿的、利他的、无偿的公益行为。它作为一项崇高的国际性事业,已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志愿者活动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高校志愿者活动,一方面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自觉成才的有效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著名品牌活动,广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志愿者活动热潮的兴起,也开辟了高校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校以燎原之势蓬勃开展起来,成为高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在称颂这一善举的同时,都企盼着它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必要性

1、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较差,技术含量较低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但客观地分析,高校内各个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各自为政,独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活动,缺乏必要的沟通,很多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服务范围都很广,但都不精,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较少,经常出现相互重复现象,甚至出现大家都搞一种服务,而校园内师生需要的某些服务却无人去做,侧重于"轰动"效应的较多,而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较差,技术含量较低。

2、志愿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与社会处于"半隔离"状态或涉世不深,对社会的了解有限,一旦委以重任就暴露出素质上存在的缺陷。如提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大部分服务仍停留在"代劳"的较低层次上;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包括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志愿者团队内部的沟通,不能很快突破服务对象的心理壁垒,不能很快融入团队;独立发现问题与自觉服务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志愿者还停留在"遵循组织要求"的层面,工作比较被动,甚至有个别志愿者连基本的为人处世也不会,导致工作绩效较差,难以胜任委派的工作。工作中的挫败感不仅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而且能力的发挥和继续提供志愿服务的热情受到影响。

3、志愿服务内容单一

不仅是学校、社会,就连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内容的理解也趋于肤浅和简单,认为志愿服务活动仅仅停留在"做做好事、扫扫大街、带带小孩、帮帮老人"等简单层面,这主要是由于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主体对志愿服务的精神理解不准,本身的知识和技能不全,加上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指导力度不够,造成了高校志愿服务内容的单一化和表面化。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前期的需求调研,后期效果的科学评估,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反馈机制,导致服务对象单一化,服务活动形式化,无法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1]。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内涵

志愿服务按照服务过程和内容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两种,非专业化服务是指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活动,如大型活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如支教、支农、支医、心理咨询、翻译、法律援助、维修等。开展低端的非专业服务是志愿服务得以广泛开展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非专业化服务将难以解决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问题、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单靠"献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从志愿服务提供者的参与动机看,纯粹道德实践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已不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青少年往往把志愿服务与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志愿者也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能为现时的职业生涯发展或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1、专业化精神是核心

专业化精神,就是同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准则、情操与品质的总和,志愿服务应始终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既是对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志愿者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首先,专业化精神总是要鲜明地表达志愿者义务、志愿者责任以及志愿者服务中的道德准则,同时反映志愿者、服务对象利益的特殊要求。其次,志愿服务专业化精神是具体、灵活、多样的。它从服务活动的实际出发,形成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公约、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具体规范,这些规范通俗、清楚,既易于志愿者所接受和遵循,也更容易形成专业化的道德习惯。最后,专业化精神既能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程度,同时也可以指引高校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2、专业化技能是基础

专业化技能是高校青年运用其知识、经验,顺利完成志愿服务的能力。专业化技能的形成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反复训练,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的。专业化技能不仅可以让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实现其价值,同时提高了志愿服务质量,让服务对象享受了高质量的服务,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深化了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信赖和期待。

3、专业化形象是关键

专业化形象是专业化道德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它括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形象。志者的专业化形象是指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度的职业化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亲和力、明礼貌、沟通交流技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达到"专业化"要求,形成高校青年志愿者特有"职业品貌"。通过持续的、长期的开展项目化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成品牌,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公信度。专业化形象的塑造效果直接决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程度、深入程度以及志精神准确的表达和传承。

4、专业化反馈是补充

专业化反馈是指对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本人能力质的变化、志愿活动的效果等方面通过主管部门、领导机构的认定、论证而得出科学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志愿者是服务活动的主体,其精神、技能和形象决定着活动的开展情况。主管部门、相关机构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反馈意见、行业标准、对志愿者的服务活动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口头、书面反馈、奖励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表彰,可以有助于志愿者及时得到肯定,了解自己的状态,调整心态和行为,有效提高能力素质,更好地进行以后的志愿服务。

所以,高校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之前,应该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这样可以促进志愿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和各种能力。大学生志愿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志愿者服务任务。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志愿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面对这样的机会与挑战,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要求则更高。大学生只有放低姿态、虚心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和业务培训,培养责任意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2]。

三、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实施路径

1、品牌化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

要推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培育出富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加强活动项目建设,打造社会影响活动,塑造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社会大众的认可与热情支持可以使得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获得广泛的群众社会基础,来自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化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用经营的理念来打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高校的专业设置众多,每一专业都有其特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目前高校的专业理论任务重,课时少,实践机会更少,因而学生有参加志愿服务提高自身技能的主观需要。所以,在实施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之际,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推出各个专业"义工服务"项目,如环保义工、计算机维护义工、社区义工、疾病防治义工、家电维修义工等,既尊重学生个性,调动其积极性,又吸引大多数高水平的专任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指导,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整合了资源,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2、长期化运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运行和发展,不仅仅是保证其运行健康的前提问题,同时也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运行的专业化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志愿者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组织问题、志愿者工作内容的拓展问题、志愿者工作机制的完善问题、志愿者工作网络的健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构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良性运作机制,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体系。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形式,重点抓好骨干队伍的培训[3]。

3、基地化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载体

采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地化建设,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大力拓展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需要建立一大批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以避免由于没有固定的服务阵地而引起的志愿服务萎缩的现象;二是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立,不仅仅在于明确和固定了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青年志愿者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教育功能;三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特别是建立校外的活动基地,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高校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都要根据办学特点,建立固定的服务基地,在充分发挥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作用,创造性地建设自己基地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定期推出具有导向性和广泛社会效应的活动,及时把志愿者组织推向社会,扩大其自身影响力。通过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来推动志愿者行动的长期稳定开展。各级组织和其他单位可以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的文化单位、福利院、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甚至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各级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

4、项目化管理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问题愈来愈复杂,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政各主管部门也在此背景下努力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上党政部门有许多重要事务,处理很多问题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时间和人力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基于此,高校志愿服务可以顺应时代需要主动地"服务党政、服务大局",承担诸如由疾控防治中心牵头的"疾病防治"志愿服务,由慈善总会牵头的"慈善"志愿服务,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灾后重建-心理康复"志愿服务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在此类志愿服务项目中既能得到党政的高度重视,社会的认可,体现志愿服务的地位,又能够获得相应经费的支持,基本解决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本"问题,同时还能够通过项目的培训、督导、评估等方式获得专业的技术指导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竹,傅艺娜.关于社会工作理念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2009,(3).

[2]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谈[EB/OL]..www.省略.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2007-10-25.

[3]张秀芬.专业技能的形成及其培养[J].石油教育,2005,(4).

作者简介:冷开振(1976.11-),男,,江苏新沂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志愿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