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爱的馕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爱的馕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馕是最接近粮食本质和原色的食物,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种作为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生命主食,从来都是在用泥土垒成的吐奴尔(馕坑)烘烤而成,因而带有古典的色泽和土壤的芳香。

如同汉民族餐不离蔬,维吾尔人对馕的情感,也是水融,到了难以割舍的程度。所以民间有句俗语:“一日不吃馕,两腿直打晃”,足见日常生活中,馕的重要。

在我们乡下的农家院落,或许东家少块菜园,西家缺个鸡舍,却都在醒目之处耸立着一个馕坑。馕坑无论高低大小,清一色黄泥抹就,给人一种亲近感,遇上打馕的日子,整个村子弥漫着一种香味。

馕的味道是特殊的,绵长的,就像一曲天籁之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觉,馕是越嚼越有筋骨,越品味越是香气袭人,仿佛口腔内所有的味蕾都被调动起来,不仅余香满口,而且渗入骨髓。

早些时候,家家户户都很拮据,不可能在馕中添加营养成分。即便如此,馕的神奇魅力依然让人称奇。极其平常的面粉,用水和好,揪成团,再几经揉擀,一个个薄厚匀称、大小适中的雏形便摆满了案板。这个时候,心灵手巧的女主人,还会在馕的正面稍加点缀,让馕看上去像一团团盛开的花朵。接下来就是一道最要紧的工序,用手蘸上盐水,沿着馕坑内壁撩洒,最后才依次把馕贴将上去。同样,馕的背面也必须抹上盐水才行。我就琢磨,烤馕除了火候恰到好处,盐水的作用更是奥妙无穷。

馕之所以成为维吾尔族人心爱的主食,除了其独特的美味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食物难以媲美的优势,其中尤以抗饥饿和耐储存最为著名。许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刚吃过饭不久,肚子又“咕咕”叫了,于是有人嚷嚷说,饭没有吃到地方。似乎不马上来一盘过油肉拌面,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换作馕,情况就大不一样。掰开看似一小块,泡在碗里却是满实满载,就跟压缩饼干一样,吃了之后胃里实实在在的,十分耐饿。而且其他食物保质期比较短,特别是没有冰箱和冷藏设备的时期,天一热就怕发霉和馒了。然而馕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还耐储存,即使是在潮湿的南方,只要是空气对流,存放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

馕存放的时间长了,难免变得又干又硬,然而用水一泡,须臾就会松软。如果是将馕泡在奶茶中,那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一位著名的文学前辈撰文讲述了一件切身体会。前辈说,由于他在新疆生活时间比较长,期间,曾经有一段日子请一位维吾尔族大嫂照顾女儿的起居,潜移默化中,女儿就受到了茶水泡馕的影响。时至今日,虽说物是人非,她却在吃零食之时,依旧习惯性地在水中蘸了再吃,令人感触颇深。

记得小的时候,一到暑假,我们几个要好的孩子喜欢结伴去山里掐“地皮”。所谓“地皮”其实就是野草莓,因为昧道特别香甜,到了季节总不忘去过过馋瘾。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加之野草莓日渐稀少,馋瘾倒没过足,人却身心疲惫,饿得前心贴了后背。幸亏爷爷家就在附近的牧业队,于是我们拖着灌了铅一样的双腿,好不容易摸到爷爷家,一瞧,却是铁将军把门。也是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干脆像一群小土匪一样把锁撬了。只见房梁上吊着一个筐子,急忙取下来一看,正好有几个大而厚实的馕,就高兴得疯狗似的抢着掰着,一边大口大口嚼着馕,一边轮换着用勺舀着水缸里的水,“咕咚!咕咚!”喝个没完。这几个馕或许是爷爷一家好几顿的主食,却被我们在俄顷之间,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一干二净。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我中午的伙食就是半个馕。然而让人感慨的是,这半个馕往往到了中午之时就不翼而飞。我知道是被同学拿去吃了,直到后来都毕业了,其中才有人对我说:“没有办法,肚子太饿,再说你那半个馕,也着实味道太香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馕虽好吃,但毕竟有限。就像岳父生前所讲的:馕的贵重,只有饥饿的心知道。岳父有一段时间在山上伐木,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按规定奖励适当生产粮,岳父就存起来烤成馕,打算回家时带给孩子们。可是回家经过一座座牧人的毡房,总是看到牧人的孩子盯着他肩上的袋子。岳父就觉得不是这个像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像他的女儿。于是不忍心继续赶路,掏一个馕给孩子,等回到家时,馕已送得所剩无几,就只好对一群围上来的儿女说:“等下一次,一定给你们攒满满一袋子馕。”

到了我在内地上大学的时候,情况已经有所好转,至少可以确保吃饱肚子。可是我依旧怀念馕的味道,如同一个维吾尔族男声组合所唱的一样:“想起母亲烤的馕,心中升起一轮金色的太阳”。寒窗四年,只要接到家里寄来的包裹,我就像过年似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因为包裹中有我朝思暮想的馕,虽说隔着一层白洋布,我仍然闻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亲切味道,仿佛一下子回到故乡,回到了父母的身旁。

馕的味道的确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走进任何一个维吾尔族人家,不管是富有还是清贫,餐桌上没有馕是说不过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品种繁多的食物中,馕的地位始终处于最高状态。出远门的时候,别的可以不带,而馕一定是少不了的;证婚的时候,一对新人必须同吃蘸过盐水的馕,以此表明白头偕老。同样,如果有谁将馕踩在脚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发了毒誓。所以说:馕是信仰,无馕遭殃。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相互融会,馕的内在成分和品种也日趋呈现多样化。有掺了植物油和鸡蛋的,也有用蜂蜜和牛奶做成的;除了小麦粉,还有苞谷面,甚至专供糖尿病人的荞麦馕也应运而生。像锅盖一样大的叫“艾曼克”馕。像茶杯口一样小的是“托喀西”馕,放有洋葱的称之为“皮芽子”馕,包有羊肉馅的则名日“果西”馕。简直是品种繁多,味道各不同啊。发展到今天,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化食品,一些机敏的商人索性给馕注册了商标,诸如“阿布拉馕”和“苏莱曼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可以高兴地说,新疆的馕不仅驰名中国,而且走向了国外。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的亲戚从美国到上海出差,打电话告诉朋友,说他特别想吃阿布拉馕,让朋友想办法带几个馕给他。

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在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捐钱捐物,各种方便食品也是源源不断运向灾区,这其中就有新疆的馕。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条新闻,止不住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馕,它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一颗颗滚烫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