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芜蚌”创新试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芜蚌”创新试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引子】

“与城市群建设衔接,谋划一个更大概念,拓展一个更大范围,形成一个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区。通过这样一个试验区的概念,把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带和蚌埠、淮南等城市都装进去,比照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在国家层面争取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整合资源的名份。”1月22日,安徽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这段讲话,为安徽省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描述出了轮廓。

随后,王三运分赴合芜蚌三地视察,并深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合工大等科研院所调研。针对安徽自主创新工作,王三运强调要把握好三个方面:“既要一枝独秀,又要满园春色;既要鲜花盛开,又要硕果满枝;既要墙内开花,又要墙外飘香”。

经过近半年的谋划及多方论证,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概念,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随即,在安徽省省长助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花建慧带队下,展开密集调研。同时,试验区改革方案及配套政策等文件起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是一个忙碌的9月。

在完成一系列密集的省内外调研之后,“安徽省创新办”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他们在为即将于9月中下旬召开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大会做准备。

这次会议将是安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创新大会,主要议题就是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届时,关于合芜蚌试验区的《改革意见》、《改革方案》以及一揽子操作方面的具体政策,都将正式实施。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四个关键词,已经成为搅动安徽产、学、研、政、资、介六方的大热词汇。

围绕安徽综合配套改革这一“自选动作”,政经学三界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为什么瞄准自主创新?为什么是合芜蚌?安徽将如何出牌?

以上诸问,都会在即将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找到答案。

为什么是自主创新

“告别东莞”。今年六七月份,全国媒体出现一片喧嚣之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倒闭潮与中西部高调迎接产业转移的躁动中,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就在这个时刻,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此前,深圳与上海、苏州等地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角逐。

如果再把时间稍稍向后推半年,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三个代表团同一个主题”的现象,更是值得特别关注。

这三个代表团分别是西安、安徽和北京,主题不约而同都是“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再加上之前已经提出这个主题的广东,就有4个区域都将焦点指向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为什么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这么热?

首先,在宏观背景上,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今年初,总书记视察安徽,3天时间用了2天重点视察自主创新,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特别是某些领域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安徽在这一点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为安徽自主创新建设做出了战略层面的指导。

对此,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安徽快速崛起、跨越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靠科技创新。务必要把推进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务必要拿出更切实的行动、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努力实现‘有更大作为’的目标。”

其次,如果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创新的背后,蕴涵深刻变化。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改革试验区来看,基本涵盖了新阶段中国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方式、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新型城市化以及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为各地争取自主创新试验区提供了机遇。

让我们再回到竞争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三个主角――深圳、苏州与上海。这三个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它们激烈角逐的背后,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期中考试”之年,中央已派出庞大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放在最前面,成为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第一大原则。这为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苏浙沪两省一市明确了指向。在广东,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省里已决定要像当年培育汽车产业一样,连续5年每年1.5亿元,支持IT软件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在产业经济上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国共同关注的企业倒闭潮,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轨的一个显性层面而已。

“沿海有近忧,安徽有远虑。”那么,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安徽,应该怎么办?

安徽省长王三运的一句话蕴含深刻:“要尽快实现安徽的跨越和快速崛起,严格意义上讲,靠现有的经济基础,靠财力,从区位来讲,也不是太有优势。能够比一比的只有科技优势。最终只有依靠科技,赌注就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是有效的路,是直路。”王三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强调。

为什么是合芜蚌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2007年,合芜蚌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之和为2342亿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分析道。

显然,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肖金成认为:“如果把同样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话,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区域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增长极战略。要培养增长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培育起来。”

如果再从现实基础来看,合芜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奇瑞、江淮、讯飞、海螺、丰原……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崛起,自主创新的安徽给全国留下了一个个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为例,合肥拥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无形资源优势: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因此,王三运在合肥调研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时,对合肥提出明确要求:“合肥市在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中要一马当先、勇挑重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为组长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来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和芜湖等市进行深度调研。这一非常之举就已表明,合芜蚌三市将联袂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在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试。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告诉《决策》:“任何创新的背后都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试’的权利,使这些地方能够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自。”

安徽如何出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正如王三运省长所说:“加强自主创新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后劲所在。”

由此可见,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正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田唯谦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实际上,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口,仅仅是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面。细心人都会发现,与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几乎同时,“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对此,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年初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概念以来,安徽如何将两者相融为一,就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在7月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年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就提出:“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到了8月的最后一周,安徽省组成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沪浙考察学习。在黄山召开的考察学结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指出:“选准突破口,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外来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向外界传达出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参与合作分工,但绝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可以肯定的是,安徽选择的必定是“开放式创新”之路,用王三运的话说,就是“借梯登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科技的成果。”

因此,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安徽方程式”。这才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