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概括力的迷失与重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概括力是以概括作为基本方式,对文本、知识、学习策略进行提炼、联结和运用的能力。概括力教学的迷失,呼唤我们要基于能力养成的心理机制,建构概括力的能力模型,通过厘清概括力结构,在“例文”中习得基本方法;积淀概括力模型,在“类文本”中丰富能力表象;调动元认知参与,在“策略”中走向积极语用。
【关键词】小学生 概括力 概括力模型 语文素养
概括力是以概括作为基本方式,对文本、知识、学习策略进行提炼、联结和运用的能力。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力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概括力的意义被忽视,概括的内容被简化,概括的主体被错位等原因,让“概括”无法成为一种能力、一种稳定的素养被带走,概括力教学亟须重建。
一、概括力的结构要素
概括力作为一种基础的素养力,作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由相关的能力要素构成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表1:阅读能力要求比较[1]
表1是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关于阅读能力的测试内容,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三项测试不约而同地将体现“概括力”要求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关注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的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第一项列入测试内容。其中“获取信息、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等关键词凸显了对“概括”这一思维能力的考查。“解释、整合、联系”等关键词突出了对“概括策略”的考查要求。
同时,我们也发现对概括力的养成与考查,课标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要求。对概括力养成的要求贯穿了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从一、二学段的“初步的体验”“初步的感受”到第三学段的“梗概”“大体把握”“基本特点”,再到第四学段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等等,呈现出要求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整体思路。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基本经验是课标对小学阶段概括力养成的主导思路。其达成要求在不同学段有所差异,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笼统到细致的能力培养特点。随着学段的增高,对不同类别文本的关注逐步细化。
概括力包括基本的概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学习者对概括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兴趣、态度、习惯,最终表现为指向学生概括的参与度和概括策略的素养力。它呈现出如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
从概括的速度来看,概括需要掌握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它需要形成以下两种能力:(1)认读能力。“指对所呈现的阅读材料的基本解码能力,运用词汇、语法、句法及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感知、辨识文字符号与篇章结构获取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基本意义。”[2](2)速读能力。指快速阅读,实现眼脑直映的阅读能力。
从概括的效度来看,需要形成以下几种能力:(1)提炼能力。指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实现有效筛选的能力。(2)联结能力。通过想象与联系、分析与比较等思维活动,实现理解的能力。(3)运用能力。指有意识地积累、选择适切的概括策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概括的策略层面看,主要涉及的能力有:(1)默读的能力。(2)浏览的能力。(3)略读的能力。
二、以《日月潭的传说》教学为例看概括力养成的指导
《日月潭的传说》是三年级的一篇叙事性作品。教者把学习目标确定为:学习用抓关键词、段意串联等多种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引入资料对比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初步了解概括的特点,感受人物的形象。
师:这一段传说讲的是什么呢?用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清楚了。
生: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在一起想办法。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师板书: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师: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也是一种好方法。
在后面的教学中,这样的操作也比较多见——
师:这段传说其实就讲了两件事情,谁能把这两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生: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了两件武器——金斧头和金剪刀,救出了太阳和月亮。(师板书:拿到武器救出日月)
师:把事情进行串联也是概括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看到,中年级学生的认读能力不是概括的主要障碍,倒是提炼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没有教授概括知识,而是重点进行了概括策略的教学。比如,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把几件事情串联起来概括,这些策略是在课堂真实的情境中自然生发的,彰显文本特点又贴近儿童实际。事实上,教者在对本文第2、5等自然段的教学中,有扶有放,从一开始的手把手教到后来概括全文时的追问“你用什么办法概括的?”都旗帜鲜明地指向了对概括策略的关注。
师:古往今来,关于日月潭的传说有许许多多。(出示补充版本的传说片段)觉得好吗?
生:使用了好多动词,表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寻找武器时的艰难。
生:把具体的一些困难写清楚了。
师:课文中的“翻山越岭”和“披荆斩棘”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吗?
生: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越过了一道道山岭,走过一座座危险的独木桥,跨过一条条沟沟渠渠,劈开了一根根荆棘。
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你觉得采用课文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怎么样?
生:用上了成语,写清了他们一路上的艰难。
生:概括了很多内容。
此处,教师一连串的追问有很强的指导性,帮助学生在准确提炼的前提下,通过与原文联系、比对,发现概括的妙处,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学生的联结能力,从而为促进理解奠定基础。
师:(继续出示资料)太阳和月亮从恶龙的口里滚了出来,可是它们还是沉在潭底,怎么挂到天上去呢?大尖哥和水社姐抱起太阳向天上抛,可是太阳在半空中飘了一会儿,又落了下来。抛了三次,落了三次。他们看到旁边有高大的棕榈树,就使劲拔了两棵几十丈高的棕榈树,用棕榈树向上托起太阳,整整用了三天,终于把太阳送上天空。他们又抬起月亮抛向天空,还是用棕榈树托着,整整用了一天,当太阳走到西边的时候,月亮也被送上了天空。
师:能不能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写写这段传说写的是什么?
课至此,水到渠成。学生的提炼与联结能力在这层层递进中逐步得以发展,由课内熟悉的文本到课外补充的文本,这节课的容量是大的,学生的速读能力、提炼能力、联结能力得以练习。纵观这几个片段,教师没有更多地指导学生“概括是什么?概括为了什么?”而是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关键处点一点。不仅进行了叙事类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还进行了概括方法的概括。当概括力模型中处于底层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时,距离积极语用的最终目标也就不远了。
三、概括力养成的策略思考
能力的养成要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层面。[3]结合上文课例,在不同的层面应该如何开展概括力的养成训练呢?
1.原型定向阶段:厘清概括力结构,在“例文”中习得基本方法。
在概括力模型中,不同层次的能力结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需要在“例文”的言语实践中得以训练,最终养成。王荣生先生说:语文教学(课程)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4]对于概括力来讲,那些提供了认读、速读、提炼、联结、运用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文需要特别关注。可以在原来阅读、识字写字、书法等课型中增加一类“策略指导课”,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例文进行集中教学。针对学生素养养成的实际和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原型定向阶段大多集中于中年级。对这一学段的概括力教学,可以多一些例文教学,集中时间解决一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例文的量控制在每类文本一至两篇,策略指导课每学期两次左右较为合适,以教材为主,辅以同类型的课外篇章或片段的补充练习为辅。
2.原型操作阶段:积淀概括力模型,在“类文本”中丰富能力表象。
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感知越丰富,表象越具有概括性。概括力的表象丰富需要以不同类文本的感知为前提。因为不同类别的文本,其概括的内容和思路是有差别的,最终形成的概括策略也是相异的。比如对《陶校长的演讲》这样的议论性的文本,重点引导概括文章基本的观点——身体、学问、工作、道德等有无进步;而对于《恐龙》这样的说明性文章,重点引导概括说明的要点——环境、种类、形态、食物、卵生、消失……不同类别的文本概括提炼的点不同,联结的指向不同,这些都需要在言语实践中有所区别。这样在量的积累中丰富感知,让表象更具深刻性,从而为在今后相似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这一阶段,我们还可以通过同类归纳练习、异类比较练习、拓展延伸练习等方式丰富表象,在“类文本”的教学中形成“类策略”。
3.原型运用阶段:调动元认知参与,在“策略”中走向积极语用。
概括策略不仅是指学生在概括内容、语文知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还包括学生多大程度上了解哪些策略对概括文章最有用。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的研究发现: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概括策略掌握程度最高的1/4学生比最低的1/4学生阅读成绩高73分,相当于一个精熟度等级水平或接近两年的学校教育。[5]当学生拥有基本的概括方法,习得了基础的概括能力后,就必须在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上下工夫。以概括策略的反馈评价为依托,通过展示思维、学法总结、评价强化等方式,鼓励学生对概括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定向与评价。积极的语用意识的养成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当学生概括力模型在元认知的参与下确立起来,必然会促进概括力的学习从“重教”转向“重学”,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2]姚林群.阅读能力表现:要素、水平与指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16):35-38.
[3]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77.
[5]谭轶斌.从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结果谈语文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关注[J].语文学习,2011(12):29-33.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