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泉窑早期淡青釉瓷器的初步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泉窑早期淡青釉瓷器的初步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龙泉窑被誉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其文化内涵庞杂而生产地域广阔和规模最为壮观的一个青瓷窑业系统。它既是大江南北两大瓷窑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窑和民窑不同文化层次互相关联又互相激荡的产物,乃至可以认作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总成[1]。无论是从釉色、器型、装饰等各方面,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均达到了传统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宋代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烧造碗盘类日用器外,还有不少仿青铜器与玉器的造型;装饰则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独具特色。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龙泉窑系主要分布于瓯江流域,包括龙泉、庆元、云和、永嘉等地区,但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分布在龙泉市,目前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作为核心区的大窑、金村、溪口产品质量最高。关于龙泉窑的发展历程,多数人认为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个高峰,明代中期以后衰微。

一、龙泉青瓷博物馆藏淡青釉瓷器

龙泉青瓷博物馆以馆藏大量的龙泉青瓷而著名,其中淡青釉瓷器是龙泉窑系列较早出现并成系列、有一定规模的藏品,主要器型有盘口壶、五管瓶、执壶、碗等。

带盖五管瓶(图1):整体器物修长。盖近直筒形,装饰复杂,盖顶作宝珠形,四周凸起,中心作荷叶形钮,面上装饰有旁绕四只小水鸭,漫游嬉戏,造型生动,盖身作垂莲瓣形外翻。瓶直口,圆肩,深弧腹斜收,矮圈足。肩部边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管外作七棱,管口呈四齿,管下贴一圈形若水波的堆纹。上腹部刻覆莲,瓣内划精细的篦纹。下腹用凸棱分成六格,格内饰卷草纹。胎灰白胎,胎质细腻坚致。极淡的青色釉,釉层匀泽。高39.5厘米。1976年龙泉市茶丰乡墩头村出土。

带盖五管瓶(图2):盖钮作形,内外花苞,盔形盖,刻划形。瓶为直口,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肩与上腹部作成五层台形,刻划菊瓣,第二层台上设有五管,管口作花瓣形,下腹部刻划仰莲。瓶高33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0厘米。1987年龙泉市宏山乡山里村出土。

龙泉窑被誉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其文化内涵庞杂而生产地域广阔和规模最为壮观的一个青瓷窑业系统。它既是大江南北两大瓷窑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窑和民窑不同文化层次相关联又互相激荡的产物,乃至可以认作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总成[1]。无论是从釉色、器型、装饰等各方面,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均达到了传统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宋代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烧造碗盘类日用器外,还有不少仿青铜器与玉器的造型;装饰则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独具特色。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龙泉窑系主要分布于瓯江流域,包括龙泉、庆元、云和、永嘉等地区,但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分布在龙泉市,目前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作为核心区的大窑、金村、溪口产品质量最高。关于龙泉窑的发展历程,多数人认为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个高峰,明代中期以后衰微。

一、龙泉青瓷博物馆藏淡青釉瓷器

龙泉青瓷博物馆以馆藏大量的龙泉青瓷而著名,其中淡青釉瓷器是龙泉窑系列较早出现并成系列、有一定规模的藏品,主要器型有盘口壶、五管瓶、执壶、碗等。

带盖五管瓶(图1):整体器物修长。盖近直筒形,装饰复杂,盖顶作宝珠形,四周凸起,中心作荷叶形钮,面上装饰有旁绕四只小水鸭,漫游嬉戏,造型生动,盖身作垂莲瓣形外翻。瓶直口,圆肩,深弧腹斜收,矮圈足。肩部边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管外作七棱,管口呈四齿,管下贴一圈形若水波的堆纹。上腹部刻覆莲,瓣内划精细的篦纹。下腹用凸棱分成六格,格内饰卷草纹。胎灰白胎,胎质细腻坚致。极淡的青色釉,釉层匀泽。高39.5厘米。1976年龙泉市茶丰乡墩头村出土。

带盖五管瓶(图2):盖钮作形,内外花苞,盔形盖,刻划形。瓶为直口,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肩与上腹部作成五层台形,刻划菊瓣,第二层台上设有五管,管口作花瓣形,下腹部刻划仰莲。瓶高33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0厘米。1987年龙泉市宏山乡山里村出土。

双系盘口盖壶(图3):盖作花蕾形,下有两层波浪纹衬托,边微上翘,盖内缘有子口。瓶盘口,长颈,圆肩,深弧腹斜收,圈足略外撇。颈肩连接处装饰有三道弦纹,并对称地设有两系。肩部刻划细云纹,肩与上腹部各贴波浪形堆纹一圈。胎色灰白致密,施极淡的青色釉。外底无釉处呈灰白色。壶高40.1厘米。1976年龙泉市茶丰乡墩头村出土。

双系盘口壶(图4):盘口,细长颈,圆肩,深弧腹,矮圈足。花形盖,肩有双系,腹部出筋直棱分成六瓜瓣形,每瓣内刻划云气纹。高26.6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8.3厘米。

执壶(图5):盘口,细长颈,颈上细下粗,圆肩,球腹,圈足微外撇。肩部长流较弯曲,相对的一侧设有长曲柄,柄的上部粘连于盘口,颈肩两侧装有两系。腹部用双系凸棱分成六份。胎灰白色,胎质细腻坚致。釉色略深,呈青黄色,釉面匀润。高17.5厘米。1976年龙泉市茶丰乡墩头村出土。

二、淡青釉瓷器窑址的发现及主要产品

淡青釉瓷器窑址目前均发现于龙泉金村地区(图6),在金村大窑有多处窑址生产此类产品,一般与晚期的窑址堆积同处一处,下文化层为生产淡青釉的产品,上文化层生产典型的龙泉青釉产品。从窑址的叠压关系看,从淡青釉产品开始,这里的窑业持续生产,一直到宋元时期,期间不曾间断。

淡青釉产品以碗为主,包括执壶、盏、盘、盘口壶等,浅白色胎,胎质细腻坚致;釉为透明的石灰釉,呈极淡的青白色,除底足外,施满釉,釉层薄,施釉较均匀,玻璃质感强,但流釉现象较为常见。快轮拉坯成型,执壶喇叭形口与壶身分两段制作,再拼接而成,流与把手分别贴附,器型规整,成型工艺娴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匣钵主要是M型,直壁、承托面中心内凹,以最大化利用空间,匣钵与装烧器物之间用圆圈形垫圈支垫。见有大型支烧具,呈瘦长的喇叭形。匣钵与支烧具均为粗陶质,垫圈则为细瓷质。

龙泉大窑:01,执壶口与颈部残片。尖圆唇,敞口呈瘦长的喇叭形,颈细长,溜肩,肩以下残。颈部残留有把的残片,宽扁形,中间有凹痕,从长颈中部向口沿拱形外弧。颈部有细凹弦纹数道。胎色较深,呈青灰色,胎质细腻,釉色较深且不均,一侧呈青灰色,另一侧呈青黄色,当与窑炉的气氛控制有关(图7左)。

龙泉大窑:02,执壶口与颈部残片。细长喇叭形颈,折肩,肩腹间折棱明显。肩扁把手在颈部的起贴处较高。颈部有细凹弦纹数道,腹部以竖凸棱分隔成数组,每组填以莲瓣纹,细线刻划。近白色胎,胎质极细,釉呈极淡的灰白色,积釉处发绿,施釉均匀,釉质匀润,玻璃质感强,几乎不见流釉的现象,质量非常高(图7中)。

龙泉大窑:03,执壶口与颈部残片。器型与龙泉大窑01、02近似,颈与肩部均有凹弦纹,胎色、釉色介于上两件器物之间,白胎略泛灰,青釉色较深,有流釉现象(图7右)。

龙泉大窑:04,执壶流的残件。呈细长的弧形,造型秀丽。残存的腹部刻划细莲瓣纹。近白色胎、灰白色釉,胎釉质量均较佳(图8)。

龙泉大窑:05,执壶类器物的底部。深弧腹,假圈足,平底略内凹。素面。浅白色胎,胎质略粗,有较多的细小气孔,表面不光洁。仅外腹施釉,内腹与底均不施釉,灰白色釉极薄,玻璃质感不强(图9左1)。

龙泉大窑:06,执壶类器物的底部。深弧腹,矮圈足,足端宽平。腹部用细凸弦纹分隔成六组,细凸弦纹与腹部平齐。素面。灰白胎色略深。内外均篱釉,底足无釉,灰白色釉略泛青,开细片,且有流釉现象,玻璃质感强(图9左2)。

龙泉大窑:07,执壶类器物的底部。深弧腹,矮圈足略外撇,足端较圆。腹部用细凸弦纹两道一组,分隔成六组,细凸弦纹鼓凸于腹部的表面。素面。灰白色胎釉均极佳,外底亦施釉,粘结有长条形泥点5个(图9左3)。

龙泉大窑:08,八棱瓶底部残件。深弧腹截面呈八棱形,棱角处作一道凸弦纹与两道凹弦纹。素面。胎釉色均略深,内外满釉,外底亦施釉,青釉略泛灰。包底粘结有一垫圈(图9右)。

龙泉大窑:09,碗,可复原。圆唇、深弧腹,圈足较粗厚。浅白色胎与釉,胎质细腻,除外底外,内外满釉,釉玻璃质感强(图10左1)。

龙泉大窑:010,花口碗,可复原。圆唇、深弧腹,圈足较粗厚。腹部有纵向凹痕数道。浅白色胎与釉,胎质细腻,内外满釉,釉玻璃质感强。外底中心有垫圈痕迹(图10左2)。

龙泉大窑:011,碗,可复原。圆唇、深弧腹,圈足较粗厚。浅白色胎与釉,胎质细腻,内外满釉,釉玻璃质感强。外底中心有垫圈痕迹(图10左3)。

龙泉大窑:012,器型与龙泉大窑011近似,胎釉均较深,釉色浅白泛青,外底不施釉(图10右)。

龙泉大窑:013,直条纹碗,可复原。圆唇、深弧腹,矮圈足。外腹满刻纵向直条纹。浅白色胎与釉,外底不施釉,釉色、质感均较佳(图11)。

龙泉大窑:014,小碗。圆唇,腹较弧,圈足极矮。胎釉色均较深,胎色呈浅灰色,青灰色釉,釉面不够莹润,外底不施釉(图12左1)。

龙泉大窑:015,斗笠形碗。器型较小,圆唇,腹较斜直,圈足矮小。胎、釉色均较浅,外底不施釉,釉质较佳,积釉处发绿(图12左2)。

龙泉大窑:016,斗笠形碗。器型与龙泉大窑015相同,胎、釉色均较深,外底不施釉,釉质较差(图12左3)。

龙泉大窑:017,斗笠形碗。器型与龙泉大窑016相似(图12右)。

龙泉大窑:018,花口碗。尖唇,口呈花口形,敞口,斜腹略弧,圈足矮小。内底中心刻划细花纹。胎、釉色均较深,内外满釉,釉质较差(图13、图14左1)。

龙泉大窑:019,盏。尖唇,直口呈花口形,深直腹,圈足较高。胎、釉色均较深,外底不施釉,釉质较佳(图14左2、图15)。

龙泉大窑:020,花口盘。尖圆唇外撇,花口形,斜直腹浅弧,大平底,圈足外撇,足端较尖。底部刻划细花。胎、釉色均较深,内外满釉,釉质较佳。外底有泥条痕(图14左3、图16)。

龙泉大窑:021,卧足碟。尖圆唇,浅坦腹,大平底,卧足。胎、釉色均较深,内外满釉,釉质较佳。外底粘结有一垫圈(图14右、图17)。

龙泉大窑:022,小罐。圆唇、直口,深鼓腹,小平底。腹部有凸莲瓣纹,并有两小。胎、釉色均较深,内外满釉,釉质较佳(图18)。

龙泉大窑:023,匣钵。M型,直壁,托面下凹。粗陶质。器型较大(图19左)。

龙泉大窑:024,匣钵。M型,直壁,托面下凹。粗陶质。器型较小而高(图19右)。

龙泉大窑:025,支烧具。器型瘦高,托面较大,筒形壁内收,近足端外撇。粗陶质。一侧生烧,当为埋于窑底砂层中形成(图20)。

龙泉大窑:026-027,垫圈,筒形,较高,一头大一头小。侧端有泥点痕。细瓷质(图21左1、左2)。

龙泉大窑:028、031,垫圈,较矮小,瓷质(图21左3、右)。

龙泉大窑:029-30,垫圈,较矮小,粗陶质(图21左4-5)。

三、淡青釉产品的时代及其渊源

从窑址调查的情况来看,此类淡青釉产品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风格特征:一种是胎、釉色均极浅,近白色胎,青白色釉。虽然有一定的流釉现象,但釉层薄,施釉均匀,釉面匀润,玻璃质感强。器型规整,装饰较多,一般刻划细花。无论是胎、釉、器型还是装饰,质量均较佳;一种是胎与釉色变深,胎呈灰白泛青,釉色较深,呈浅青黄色或较深的灰白色。胎釉质量明显不如前一类,胎质略粗,有较多的气孔,釉层更薄,釉面匀润不足。素面,装饰少见,整体质量较差。这种差异,应该是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此类淡青釉产品应当有时代的早晚。由于采集资料的不完全,此处不便作进一步的分期研究,期待今后更全面考古工作的展开。从文化特征上看,此类器物的器型、装饰等特征与越窑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风格较为接近,其时代可以初步定在五代与北宋之交。

从中晚唐开始、历五代至北宋早中期,越窑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并且达到了同时期制业的顶峰。尤其是五代以来,吴越国政权为“保国安民”,偏安一隅,巩固政权,越窑青瓷被作为重要方物大量贡奉中原朝廷,同时也被作为主要贸易商品远销海外各国,青瓷外销成为吴越国安身立本、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由此,越窑生产进入全盛时期。吴越境内,窑场林立,作坊遍布,青瓷生产如火如 荼,规模空前。据现有考古调查资料统计,至目前已发现五代越窑窑址131处[3]。这一时期的越窑不仅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高,且其制瓷技术向外大规模地传播,浙江本地区的瓯窑、婺州窑均受其广泛的影响。如武义水碓周窑址,胎质多灰白色,质地细致,制品胎壁较薄且均匀。釉内外施满釉,仅器物外底留有支烧痕,釉色以淡青釉和豆青釉为主,青釉泛黄产品次之。烧制过程中,一件器物用固定的一种匣钵和垫圈装烧。纹饰一改唐代婆州窑尚素面、重造型的风格,注重向精巧的方面发展,并重视装饰,运用划花、印花、刻花等技法,一般在碗盘内刻划荷叶、芙蓉、缠枝等纹饰,采用对称或四分法的几何纹饰,构图严密,划纹线条工整、流畅、柔和。碗心、执壶、盏托等器物上多饰卷云纹、花草等,图案、纹饰简练而传神[4]。无论是婺州窑还是瓯窑,在器型、装饰、施釉工艺等方面受越窑影响明显,但由于瓷土等原因,其胎色与越窑差别极大,普遍较淡,尤其是瓯窑,胎色灰白色,与龙泉窑这一时期的淡青釉极为相似。而婺州窑与瓯窑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龙泉窑与越窑之间,不仅是越窑技术的最早受影响者,也是其技术向外传播的跳板。因此,龙泉窑早期制瓷业在器型、装饰技法、纹饰、装烧等工艺方面在越窑影响下产生,但由于窑业技术经过婺州窑与瓯窑地区传播而来,又带有浓重的婺州窑与瓯窑的气息,如极淡的胎色等。因此,可以说早期龙泉窑是在越窑、婺州窑、瓯窑等多个窑口的影响下形成的。

(周光贵 龙泉青瓷博物馆)

注释:

[1] 中国古陶瓷学会编.龙泉窑研究[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年.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G]. 北京:文物出版社.

[3] 李军. 五代越窑青瓷的外销与制瓷技术的传播, 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4] 金华地区文管会. 浙江武义县水碓周五代北宋窑址调查[J]. 考古,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