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言:中国文学的标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言:中国文学的标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读:对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广采博收与融会贯通,铸就了莫言作品深沉厚重、气势磅礴却又色彩斑斓、富含时代气息的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莫言圆了中国人的文学梦想,圆了中国文学人的诺奖梦想。在当代社会文学处境尴尬的环境下,他的成功重新燃起我们对纯文学的狂热与希望。

莫言: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

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消息一出,震撼全国。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当有记者问及是否获奖后会迁居海外时,莫言直截了当地回答:“我离开了国家干吗,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我就想呆在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生我养我,我熟悉这个地方,这里的食物特别适合我,所以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话音未落,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他接着说,作家跟故乡的关系,实际上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在这个土地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跟你有多密切的联系。一旦当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你就会产生一种魂牵梦绕的感受,当然对于作家来讲,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尤其是像我这样以乡土为主要风格的作家。

【多维解读】

1.百年梦想。这个时代,天下大事总会疯狂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可没有哪一件事会如此令国人欣喜和震撼。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构建了百年的梦想,一个争议了百年的话题,今天终于让一个叫莫言的作家破解了。这是他的幸福,更是中国文坛的幸福!

2.感恩故土。成功的理由,或许各有各的不同。然而我们没想到,在莫言心中,最让他魂牵梦绕的竟然是自己的那片故土。正是这种爱,让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这样温暖的话语。

【警世名句】

1.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莫言)

2.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莫言)

【适应考题】

成长路上、震撼、铭记、心灵的故土、心愿、那句话、感恩。

磨光门槛的读书狂

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书籍成为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年少莫言最好的伙伴。莫言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很鲜活的例子。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一个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我就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踏了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给踏的明显得凹下去一块。”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书本,莫言坦言,与那个时代有关,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家里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关于读书,在莫言的身上有很多故事,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就是莫言能背新华字典。“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觉得蛮有意思的,以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张了,那不可能。就是读得很熟,有时候甚至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可以找出来。”莫言说。

素材解读:任何成功,应该都是可以找到它的理由。一个孩子,愿意用一天的辛苦劳动,来换取阅读一次阅读书本的权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与震撼的事情啊!有了这种极致的热爱,有了这种滴水穿石的恒心,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适应考题:热爱、追求、人生路上、童年的记忆、不会忘记、与书为伴、我也行。

把作品放在高粱地里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

他说,20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所以,1976年2月16日当他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连头也没回,感到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可当汽车停在一个离高密东北乡只有二百华里的军营,带兵的人说到了目的地时,他才感到深深的失望。两年后,他重新踏上故乡,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自己走来时,眼睛里顿时饱含泪水。那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莫言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都是以这块土地,以我的经历,甚至小说中的很多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没有这块土地,没有父老乡亲,就没有我这个作家。

素材解读:在莫言的作品中,家人乡邻,乡村的池塘,都成了他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正是这种深深植根于农村的精神,让莫言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养育我们成长的家园,往往是最生活与事业的力量源泉。

适应考题:家园、根本、精神、成长、生命的清泉、土地、一起前行。

【相关观察】过度消费,何时莫言?

【热点素材】

素材一:莫言图书大涨

莫言获奖后,旧版的莫言作品集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企盼获得莫言图书,无论是哪一本小说,有就好。就拿《蛙》来说,2009年旧版27元,正在接受预订的新版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一张封面,价格就涨到了35元。

素材二:莫言作品速进教材

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教材?这引起社会热议,质疑或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奖后就进教材,这是否太功利?二是莫言的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教材编写是一件严肃的事,入选作品应该严格按照筛选程序来进行。从前莫言作品进不了教材,是出于何种原因?难道是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总之,编写组不能“速编”教材,而要考虑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对学生的影响。

素材三:赔本也种红高粱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家乡所属的高密市政府也坐不住了。这不,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有关领导官员表示“赔本也要种”。这种做法合理吗?可不能因为“书”红了,就把大地种成一片高粱红!

素材四:莫言故居被过度消费

土胚屋,五间房,狭仄,满是灰尘和杂物……连日来,老屋因为主人获奖而变得不再宁静,海内外记得纷纷到访,报道了这座再平常不过的农舍。据介绍,这座民国时期修建的百年老宅,后来经过两次大的翻修,莫言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它承载了莫言太多的记忆。如今,管委会提交了规划,打算花费五十万元人民币对旧居进行整修。10月24日,莫言旧居西南侧一处邻居家的4间住房已被青岛一家企业老板高价租赁,该企业欲瞄准“莫言商机”,在此开发销售旅游文化产品。同时,当地旅游部门计划推出“莫言旧居”一日游。

【素材解读】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由文学奖而引出的名人效应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中国是文学大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诺贝尔文学奖却来得有点迟儿,对于这个“迟到”的国际大奖,人们必然会用仰视和羡慕的眼神来看待莫言。其实,这是对文学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莫言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包含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不过,有些行为走上极端,商业味变浓,就使“良性崇拜”变成了“过度消费”。

【运用方向】

1.名人效应。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作家莫言,我们要持以敬佩之情。不过,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是作家莫言成就了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了莫言。名人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尤其是商业性,是名人效应的最直接体现。运用素材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人们正确对待名人,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趋于利益。

2.过度消费。消费名人是可以的,因为名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但过度消费,不仅会给名人带去压力,还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当央视记者对莫言提出“你幸福吗”的问题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被幸福”的莫言,像一个符号,被更多的人消费着。

3.找准位置。位置不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是约束自我的一条红线。莫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官员、商业、读者等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过度消费名人。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代表了一个时代或一个阶段,中国的“诺奖”不可能只停留在莫言身上。中国文学还在路上。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诺奖”,来审视它的时代性和历史地位。

【学生佳作】

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

文/王子奇

不同时代,总会让人记住一些人的名字。这些人就是名人。古有屈原、李白、杜甫、包拯,今有姚明、刘翔、周杰伦、于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型人物也让人不绝于耳。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同于常人的文学修养、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可争辩的科学价值。具备这三点中的某一点,也就会受到社会关注,受到人们的追捧。

那么,你希望成为名人吗?你崇拜名人吗?你喜欢消费名人吗?其实,名人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这个社会,属于某个时代。

在中国航天史上,我们记住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等人,他们因为“航天”而成为名人。同样,在神九问天之时,刘洋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然而,刘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她放弃保送资格,考取飞行学院,最终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说,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特例。因为是特例,所以被关注,被过度消费。不仅刘洋风光了一回,就连她的家人也名声鹊起,引来媒体和商家的广泛关注,甚至她的邻居爷爷也被写进报纸。呵呵,这种关注是不是有些过火了?如果像当年的杨利伟一样,刘洋的高中母校也自改校名,称之为“刘洋高中”,那么这种消费就更上档次了。消费名人可以,一旦过度消费,就会引发人们的质疑,甚至成为人们的笑谈。

再说“诺奖”,随着莫言热的升温,各种“消费名人”的现象也浮出水面。难怪文人们都向往“诺奖”的宝座,也好借此风光一把。不过,莫言很低调,他拒绝陈光标的“赠予房产”,直面央视记者说自己不幸福。难道获了“诺奖”,莫言还不满足吗?原来,莫言被过度消费了,他觉得自己没那么神奇。在“消费名人”的背后,我们还要看到消费的本质。很多酒店、书商、企业等都想借助莫言的名人效应捞钱,就连莫言老家所属的高密市政府也坐不住了,想投巨资发展当地的人文旅游事业。不可否认,政府官员想通过适度的参与,来搞活当地经济,但也有谋名图利之嫌。追星可以,消费名人也未尝不可,但将其作为牟取利益的手段,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一味地扩大名人效应,往往损害的是名人本身。

其实,我们可以关注名人,可以崇拜名人,也可以“追”一下,然而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更何况这“过度”里头,并不仅止于一份热情,还有商业收益、收视率、发行量等利益盘算呢?总之,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而应作为榜样,供大家学习!

点评:崇拜名人是好事,如果过度消费就有些不适合了。从标题上看,我们就能洞悉作者的观点,即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文中,作者举了刘洋和莫言两个例子,既肯定了名人的价值,又批判了“过度消费”的不合理性,观点鲜明。值得说明的是,这两则素材紧扣时代脉搏,十分典型,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素材链接】

被“过度消费”的刘洋

女儿成了宇航员,家人也跟着沾光。前不久,刘洋的母亲被一家电视台捧上荧屏,当了“当代孟母”的候选人。这件事引起舆论风潮,试问,刘洋的今日成才,难道是靠了一个“孟母”吗?也有人说,这又是借名人而打牌,来提升收视率,对刘洋的一种“过度消费”。

不要过度消费李娜

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第九个比赛日,女单八强争夺战,李娜在先胜一盘的局面下惨遭哈萨克斯坦选手舍夫多娃逆转,卫冕征程戛然而止。赛后,解说员落寞地说:“相信今晚在电视机前看李娜直播的观众心都碎了!”李娜曾经在这里举起苏珊·朗格朗杯,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心中也不免泛起巨大的落差。然而,竞技场上历来都是“胜者强”,从来不是“强者胜”。尤其是某些媒体,把娜姐输球当切入点,无限放大她比赛中的每一个动作和赛后的每一句话,千方百计地想炮制出一篇新闻猛料来。其实,李娜就是李娜,她是一个出色的、辛苦的网球运动员。所以,不妨宽容一点,不要拿一场普通的比赛大肆说事儿,投也不要过度“消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