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舒尔茨应用效率收益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显示美国1929―1957年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为33%,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西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总结如下: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古典大师通过劳动价值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其中配第把武器装备的损失与人类生命的损失进行的比较,被认为是首次严格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斯密、李嘉图等阐述过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观点,马尔萨斯得出了技术进步和财富的积累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认为劳动报酬是工资,资本报酬是利润。至多是在比喻意义上认为劳动也是一种资本,但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它当作资本。承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但是却反对使用这种方法做任何计算。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中,资本是指物质资本,虽然没有提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它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并强调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可称之为唯一因素,而技术进步从广义角度而言,体现为设备更新、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制度创新等,这些是由于知识的增加及应用所决定,因而教育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但却把它看成外生变量,理论本身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不满意于经济增长的外生驱动,开始致力于把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一系列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以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为标志,使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因素结合进严谨的经济数学模型,使得能像生产函数方法分析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那样分析人力资本,从而提出了一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中,不仅将人力资本纳入进去,并且使其内生化,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阿罗、罗默、卢卡斯、雷贝多、阿洪等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四)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更关注于经验含义以及理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各种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国范围内研究人力资本是否影响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方向等。特点是多采用回归方法进行多国比较或在一个国家和多个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试图找到有关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或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

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争议的。尽管在理论上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实证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上大量证据表明教育能够使收入显著增强,而在宏观层面上Klenow (2000)、 Mankiw (1992)等学者用招生率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GDP)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和Pritchett (2001)、Spiegel (1994)等发现运用受教育的平均年数等数据却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无关甚至是负相关。即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例如, Sala i Martin (1995)发现入学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而平均受教育年份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效应。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两者的非线性相关方面。Johnson (1995) 以及Papageorgiou(2002)利用回归树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来解释两者的多重关系。Kalaitzidakis (2001)利用半参数估计法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关系。

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udson (2000)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正相关的,但是统计数据证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复杂。Fatimah(1994)通过研究亚洲地区的不同水平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发达国家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的影响,而中级教育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而中级教育起着负面作用,高级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在发达国家不明显。这说明不同经济水平下,教育投资的作用也不一样。同样Mamuneas 等(2006)通过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得出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图,发现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中,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也较小;人力资本存量处于中等水平的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提高了;高水平人力资本存量的经济状况下,其投资回报是均衡而稳定的。此外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教育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例如, Kimko (2000) 研究发现, 国际性考试成绩与接受教育的年数相比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当然,也有学者否认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Pritchett (1996)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几乎不能解释跨国经济增长差异;Temple (1999)认为,1960年以前的韩国对教育投资的增加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反却带来了劳动报酬的降低和较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3.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度量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那种理论上强烈正相关的关系与实证结论不一致,通常这种实证分析与理论的偏差被认为只是统计测量误差造成的 (Portela,et al, 2004);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测量问题被广为质疑(Judson, 2002),一些像“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规模”等常用变量并不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论:Steedman (1996)指出社会受教育程度水平在OECD国家并没有可比性。Mulligan (1995) 认为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可能具有误导作用。Krueger (1999)讨论了测量误差问题,认为主要的困难是规范建立一个利用受教育程度变化解释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变量的一阶差分将削弱该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证明该论点,Krueger (2000)考察了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很低,所以如果利用教育的变化去解释增长往往是低估了他们的影响。

4.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研究。Bits (2000)在验证学校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推导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Toya(2004)为了证明Bits的观点,对两个国家建立了双向因果关系的方程,利用 1960―1990年间登记入学人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利用自然灾难的作用倾向作为结构变量,通过改进的C一D生产函数估计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使用结构变量后得到的人力资本积累变量的系数比单纯用OLS方法得到的系数偏大,并且发现人力资本是内生决定的。Glewwe (2004)发现受教育的需求与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存在正相关关系,推导出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关系。

综上所述,从舒尔茨提出一般人力资本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和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析,使人力资本的分析具体化、数量化了,这给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分析方法。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目前尚能从宏观上定性地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贡献,而定量分析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由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力资本原有存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在实证研究中,要判定人力资本贡献率高低一般应采用横向比较,比较时应取相同方法计量的结果做参照。另外在实证研究时,由于人力资本计量问题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导致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去开发出一套合理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度量指标。

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普遍较关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而没有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我们除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外,更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人力资本投资的技术和制度选择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经济增长的绩效。

参考文献:

许和连,元朋,祝树金. 2007.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 [J]. 财经理论与实践,28(145):87-90.

MAMUNEAS T P,SAVVIDES A, STENGOS T. 2006.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turn to human capital: a smooth coefficient semi-parametr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1: 111-132.

(因版面所限,本文未能列出所有参考文献,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