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初中语文课现代诗歌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初中语文课现代诗歌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当我们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重新聆听朗读,用“低碳”的理念审视当前的课堂,返璞归真,简约高效。

1 当下诗歌教学的“假”现象

1.1 没有目标的“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处于困难时,在受到挫折时,自己给自己鼓劲的诗。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师先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后,再请一对同桌两人一起朗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诗歌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遍又一遍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记忆,对作者的心灵却无丝毫触摸。这样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含的神韵。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搭建可以快速进入文本的朗读阶梯呢?

1.2 没有感情发展的“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诗歌中“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一句应该怎样朗读?

生: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忧伤一些。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学生试着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太快了,没有突出重音,这句话中的“悲伤”和“心急”应该重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语速和重音都已经把握住了,但仍未读出感情。)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像一坛芳醇的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酝酿、发酵后才可以。正如诗歌中普希金彼时复杂的感情,仅仅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二:课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情感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理解作者、读出感情?

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多的不解,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也结合听课的体会反思,尝试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推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学习活动一:读中悟、悟中读,走进美好的情感。(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低沉而铿锵有力的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句?

生:最后几句吧。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句。(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亲切的怀恋”的处理不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亲切的怀恋。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现在是乐观的。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这种乐观吗?快岂不是更能表达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现在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在未来回忆现在时刻的人生财富。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用朗诵把现在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表达出来吧!(学生极慢极慢地朗诵最后一句)

学生活动主要是朗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朗读。基于这首诗主题容易理解,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以学生的口吻插入写作背景,学生边听边跟着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二是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行体验、思考,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老师抓住最后一节和重点词语“亲切的怀恋”朗读指导有重点、很自然,学生朗读也很自然,读出了诗人的坚强、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有人说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认为,这读,绝不是没有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更不是一种形式,草草走过场,而是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读者与文章、读者与作者相融的美妙境界。

2 高效的诗歌课堂阅读

2.1 朗读的主导是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吃透教材。只有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性,体会诗人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诗歌时,总共分为四个环节:听读,初步感知;朗读,体会感情;品读,把握感情;诵读,传达感情。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了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又拓展了知识,无疑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厚度。而所有这些教学步骤和框架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教学达到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态势,渐渐步入高潮,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琴瑟和鸣的妙境。

2.2 朗读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指导朗读时,就把对语言的赏、品、读全放给了学生。首先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下一步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通过背景资料来印证作者的现实境况,理解诗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最终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整首诗就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时又把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朗读的结果是共鸣。学生感情的到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步骤的推进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