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伤性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的CT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的出血时间、出血类型、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CT复查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例134例,对其发病年龄、出血类型、出血时间、CT表现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迟发性颅内混合性出血106例,单一出血28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的发病率高,CT能及时、准确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对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CT检查;外伤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3-1991-02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混合出血是指外伤后经2次或2次以上CT复查发现颅内有2种或2种以上出血。这类患者首次检查可为阴性或仅有少量出血,随着病情发展,而在CT复查中出现2种或2种以上出血,若延误诊断容易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10月~2006年12月颅脑外伤经2次或2次以上CT复查确诊的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134例,其中男102例,女32例;年龄6~90岁,平均48岁。本组病例中,车祸伤94例,打击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跌伤9例。
1.2检查方法:134例全部采用东芝TCT-600全身CT机,行头部常规轴位扫描,层厚、层距10 mm,采用脑组织窗、中间窗、骨窗观察。所有病例均在头部外伤后6小时内进行首次头部CT检查,并且经过2次以上头部CT复查确诊。
2结果
2.1颅内出血的CT动态变化:6小时内第一次CT检查阴性31例,单一出血83例,混合出血20例。24小时内第二次CT检查:首检31例阴性病例中阴性3例,单一出血23例,混合出血5例;首检83例单一出血病例中单一出血31例,混合出血52例。24~48小时内第三次CT检查:第二次检查后23例单一出血病例中混合出血7例,单一出血16例;31例单一出血病例混合出血17例,单一出血14例。48小时后检查4例单一出血出现混合出血。
2.2出血类型:(1)单一出血28例,脑挫裂伤11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2)混合出血106例:脑挫裂伤伴发脑内血肿26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7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9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2.3出血部位: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出血部位:额、颞叶70例,顶枕叶31例,脑干6例。硬膜外血肿28例,出血位于着力部位;硬膜下血肿43例,31例见于对冲伤;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多见于基底池、侧裂池、脑沟内。
3讨论
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颅脑外伤常常发生,仅靠临床有时无法准确诊断脑外伤的程度,CT则能清晰地显示脑外伤的部位、出血量、脑组织的受压等,尤其能观察出血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颅脑外伤检查的首选方法。但是,颅脑外伤病员不能只通过1次CT检查就排除颅内出血可能。本组病例已经显示第一次CT检查中31例病例阴性,而在48小时后有15例出现混合出血;83例首检只有单一出血,而在48小时后有71例混合出血。20例首检即有混合出血的病例,24~48小时出血增加。随着病情发展,复查时颅内迟发混合出血发病率高,尤以48小时内多见,共102例,占76%。
颅内迟发性混合出血类型较多,各类出血其CT表现各不相同:外伤性迟发性脑挫裂伤表现为低密度区内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脑水肿范围可大可小,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引起病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对侧偏移。合并血肿时,表现为大小不一圆形或不均一形高密度影,周围可有低密度水肿灶,血肿也可多发。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骨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缘锐利,CT值40~100 Hu,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如骨折跨越颅缝,硬膜外血肿也可超越颅缝,血肿占位效应较轻,且常伴有出血部位的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密度与病员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肿范围常较广泛,可超越颅缝线,甚至覆盖整个大脑半球,常伴有脑挫裂伤,占位效应明显,量少时需用宽窗区别于颅骨。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内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出血量越多,脑脊液稀释越少,密度越高[1]。
颅内混合出血以脑挫裂伤合并其它各类出血较为常见,尤以合并脑内血肿最多见。迟发性脑内血肿是指伤后首次CT检查时未见血肿,而在以后的CT复查中发现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新的血肿。其形成机制可能是外伤时血管受损,但尚未全程破裂,因而CT检查未见出血;伤后由于损伤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积,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形成迟发血肿。也有认为外伤性迟发出血的引发机制如下:由于脑挫裂伤后,该部脑神经组织缺血、缺氧,CO2产物释放、组织胺逐步增高,引起血压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出,引起逐渐出血。因为外伤撞击后着力部位血管发生痉挛,局部缺氧,产生水肿及毛细血管断裂引起逐渐出血。骨折区血管断裂引起渗出血液。脑水肿用甘露醇治疗后,颅内压突然减低引起静脉或硬膜剥离而发生出血、凝血功能异常。
混合性血肿也是其中较为多见的类型,是指脑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常见的有硬膜下血肿并发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并发硬膜下血肿,或者三种血肿同时存在。CT诊断同一部位的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易将硬膜外血肿漏诊,尤其要注意对比每次血肿的变化。复合型血肿是指硬膜下血肿伴发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多由对冲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颞部。单纯硬膜下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内缘不规则的长弧形高密度影[2]。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141.
[2]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3.
收稿日期:2007-02-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