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铁锤,还是做钉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铁锤,还是做钉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要当铁锤还是钉子

世界上实际有两种人――就像多年前西蒙(Simon)和加芬克尔(Garfunkel)观察到的那样――有些人是铁锤,有些人是钉子。

有些人抱怨他们运气不佳,有些人成就自己的运气。

有些人在别人手下当个微不足道的小兵度过终生。有些人即使在人大西门做保安,也依然在凌晨4点苦读最终考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现自己考上研究生的人生目标。

有些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有些人是随波逐流的过客。

你,是哪一种?

人物档案

李佳

23岁 应届毕业生

由一所普通二本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我的“不甘心”

直到现在,我听到有些学霸吹嘘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考研成功的光荣事迹,都会在心里默默低语一句:“Off you go”,当然,“被”保研的同学不在我吐槽之列。

听说本科毕业生的现状是:有本事的找工作,有钱的出国,没本事没钱的考研。我觉得我有本事,也不缺钱,居然也考研了。为什么?因为“985”不是我爹,“211”也不是我娘,我这个爹不亲娘不爱的孩子只能擦干眼泪卷起裤管,于是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研的康庄大道。

促使我考研的动力,不是名校、不是科研、不是求职,而是“不甘心”。

高中毕业后,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跟我平时走得近的同学,考的不是“985”高校就是“211”高校。我尽量装得很潇洒,主动约她们聚聚,可是给她们的电话信息都是爱回不回的,感觉她们已经不把我当朋友了。看着我们的小群里考上“985”“211”同学开心的各种秀,甚至还说:“李佳,你那种学校还是别去了,二本怎么跟‘985’‘211’比呢?”那会儿,出去都怕碰到熟人。

我感觉已经“配”不上我的朋友们了。快开学的时候,家里亲戚问什么时候办“升学宴”,我都感觉没脸接受大家的祝福了,经常在家里耍脾气,父母还要受我的坏心情折磨,有时候我哭,想我怎么能考去一个二本学校,妈妈就在家陪着我一起哭。

最终,还是选择了去读大学。

本以为上大学,我会把这份“不甘心”坚持到底。谁想,我被大环境所影响。大学老师常自嘲“咱们这种三流院校”,身边朋友也自嘲“人家比咱们招牌硬”。当然,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也常常自嘲。

自嘲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大一、大二两年,我开始频繁地逃课。现在想想,我的大学生活就像一出戏剧,而戏剧的高潮就是大三决定考研。高二的时候,我暗恋学长南,他在天津大学读书。我喜欢他3年,从未表白,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在电话中窥探他的想法。他似乎是有意,略带轻蔑地说:“我肯定不会找一个在省内二本读书的女友,眼界、价值观都不一样。”

省内二本!

南在电话里还说了好多,我一概没听进去,只有这4个字像钟声一样回响在脑海。大学前两年,我用逃课、夜不归宿、酒精麻痹自己,就想让自己忘记本科学校,没想到南的一通电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更现实的是,我去找实习。负责招聘的人员,一看我的简历,板着脸只有一句话:“我们不招你们学校的学生。”

冰冷的一句“省内二本”,毫无感情的一句“不招你们学校的学生”,成了我的噩梦,这两句话在梦中像紧箍咒一般灌入我的耳朵,醒来后总是一身冷汗,满面泪痕。

逃避不是办法,自甘堕落了两年的我为老师同学增添了一笔笑料――考研,考人大。“就她那样,还想考人大,真以为自己是丑小鸭能变白天鹅啊!”

从一所普通二本直接跳到名校在老师同学看来是冒很大风险甚至可笑的,还好我又找到了我的“不甘心”,大无畏的“自我感觉良好”极大地支持了我的信心。况且白羊座一向喜欢戏剧化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我的选择既充满冒险精神又极富戏剧性。

好好记单词是必须的,报一个考研班是必须的,做若干考研真题也是必须的。千千万万考研人是怎么做的,我就是怎么做的。因为那时候我意识到,在某些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上,你是不能标新立异的,只能跟着前人的脚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如果这时候想象自己“天赋异禀”“宇宙无敌”而不下苦工,会死得很惨。

人物档案

27岁 知名体育评论人“落原”

非“985”“211”大学毕业,没有考研,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为梦想积累经验值

我们都是绿茵场上的球员

作为一个不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拼不了爹。那就只能去拼自己了,考研还是就业,每一个毕业生都曾这么怀疑地问自己。而我,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北漂”的围城里。

我没有想过考研,对我而言,本科生的起跑线早于研究生3年,我可以用3年的时间积累足够的实战经验,这样的镀金方式远优于坐在课堂里纸上谈兵,在媒体这个行业尤甚。我做了7年的足球编辑,做着由兴趣爱好变成的工作。

对于足球的梦想和追逐,抑或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高考志愿里填报了所有大连、济南等足球城市的高校,可惜结果却是阴差阳错地被调配到了革命老区延安,个人专业也从中文系变成了英语教育,一个高中3年英语成绩没有考过60分的文艺男青年,就这样成为不知名大学外语学院的学生,班上4个男生之一。

作为一个非“985”“211”院校的大学生,想要在毕业的时候谋得一分好工作,就要在大学的时候用足够的经验增加筹码。

踢球、看球、写球,占去我在大学50%的时间。2006年,论坛文化兴盛,草根争鸣,我用书生的角度揣度着足球,一个叫“落原”的ID开始扎根,我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享受做一个网络的。接着,我在足球论坛做业余版主,顺理成章在网易、TOM等门户网站兼职做足球通讯员。从一个每天踢球看球的学生到一个看球写球拿着稿费的“小资”学生,我这样的“异类模式”估计也是这个不入流大学里的特例,据说至今仍是外语学院的传说。甚至,当时的稿费可以轻易地秒杀老师的工资。印象深刻地记着第一笔稿费是4500元,叫上球友和宿舍的兄弟们狠狠地搓了一顿。

这个足球通讯员可不是写写稿就行的,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约稿编辑的n个电话和碰撞出的选题思路。球迷都知道,欧洲五大联赛的比赛时间都在凌晨,为了随时熬夜写稿,我索性搬到了校外租房。白天课堂上补充睡眠,夜里网上奋笔疾书。今天看来,这样的日子却是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比起咒骂命运和埋怨所谓的“学历歧视”,我更欣赏为改变现状积极努力的做法。作为成年人,必须为自己曾经的不努力、犯的错买单。既然高中时没学好高考时没考好,没考上“211”“985”高校,那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否则凭什么能拥有和“985”“211”学生一样的未来?要知道,他们考上名校也付出了很多艰辛。

2009年,我走进了梦开始的地方――网易。我开始坚守在宇宙中心的喧嚣里,把20岁之后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足球,献给了年复一年的五大联赛,献给了四年一届、两年相隔的欧洲杯和世界杯。

有一天,我成为他们口中的“老大”,从普通小编到高级编辑,成为国际足球的组长,带领着一干和曾经的我一样的年轻人去雕琢一群人的梦想。他们有来自“985”“211”高校的,也有留洋海归,也有来自普通高校的,甚至还有来自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三本院校的。我不在乎他们是什么学历,我在乎他们的能力。当他们忘记自己在大学的种种,只顾埋头写稿、钻研足球、研究赛事的时候,我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年轻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人生这个绿茵场上的球员,需要不断地实战。任何一个出身高贵、天赋异禀的球员没有比赛的历练也难成才,而众多的成名球星背后都是励志的故事――出身寒微却勤奋坚持。

人物档案

臧岳

27岁,中国传媒大学

MBA在读

三本院校毕业,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读MBA

三本毕业生的标签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多少三本毕业生的呐喊?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被别人贴上很多标签,包括你的出身、外貌、学历、工作等。有些标签是你渴求的,有些标签却是你极力想掩饰或改变的,但并非每个标签都可以撕掉重写,有些标签一旦贴上便无法更改。“三本毕业生”,就形同一个烙印一样将会伴随一个人终身。这对一个人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他又将会面临着什么?

记得那是2008年年初,即将从大学毕业的我,怀揣对未来的憧憬,在国内一家知名媒体实习。与我一同来实习的还有六七个来自北京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临近年关,单位组织了一次聚餐。席间,有人提议让我们这些新面孔做一下自我介绍。轮到我时,我有意回避了自己毕业院校这一话题,不过这个细节却被身边一个女同事揪着不放。

“学校真挺一般的,大家就别问了。”我闪烁其词。

可没承想,这位同事依旧穷追猛打,她站起来说:“你就说说吧,在我们面前就别装了,再差也不会差过北京××学院吧。”

我顿时耳根发麻,迟疑了四五秒钟没有说话。在大家期待目光下,我低声说:“我就是这个学校的。”

此语一出,现场陷入了一片寂静。我和那个女同事表情都很尴尬,俩人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好在部门领导出来打了个圆场,才打破了僵局。

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如此一次自我介绍显然谈不上成功。好在之后的几年里,没再因为学校这事闹过什么笑话,但这事却的确成为我心里的一块疤。

之后有几次,身边朋友、同事有意无意拿我母校开过些玩笑。虽然我都是一笑置之,但事实上,若总被揭伤疤,任谁也不会痛快。我总希望能做些什么,摘掉这个三本毕业生的标签。那几年,我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2011年夏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MBA教育。恰逢当时,我感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如果想有一个突破,就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机遇下,我踏上了考研之路。对于一个三本学校的毕业生来讲,选择考研的确需要很大勇气。所幸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我成功地进入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续写我的学生生涯。

虽然MBA教学更注重实践,但导师或多或少也会关注下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一次在老师的课上,我接连不断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这也让任课老师对我产生了些兴趣,他拿起通讯录翻看起来。“看来每个学校都有好学的学生啊。”他看到我的毕业院校时这样说。

虽说这只是个玩笑,老师也是在同学面前夸我,但自己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心中默默反问道,难道三本学校就不能有个别好学生吗?不过,即使自己心里满是牢骚,但嘴上却无力去反驳他的论调。事实上,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都是徒劳的,因为“出身”已无法改变,这个标签早就挂在我身上。

其实事后自己也想过这事儿,有些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更是无心,只是自己多心罢了。

如今,我毕业已经5年有余,也即将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回头再看,心里始终介怀的这个三本毕业生的标签,似乎也没给自己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其实,对于三本学生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都是未来人生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无论你是谋划着在职场打拼,还是继续深造读研,都请你先放下“我是三本毕业生”的执念。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在这段时间,我恰巧读完一本名为《风雨哈佛路》的书。主人公莉丝出生于纽约贫民窟,从小居无定所,与朋友流浪在曼哈顿街头,而就是这样一个整周、整月逃课的学生,都能洗刷过往烙印,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哈佛的高材生。你和我还有什么理由把三本毕业生的标签当作自己前行中的障碍或是退缩时的借口呢?

“985”毕业,只值2000元

我就读于一所“985”院校,读的是大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我的学业、生活,尤其是工作,都应该顺风顺水才是。然而恰恰相反,我保研未果,考研失利,至今无业。

我从2013年2月至写下这几行字的一刻,一直在找工作。刚开始,还因为自己在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书而沾沾自喜,投简历的时候也只选央企、国企、大型私企、外企、银行,求职意向大多也是管理类的工作,如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生等。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在这段时间内,也接到了一些笔试面试通知,但都不了了之。这些面试笔试中,有的是没有通过,有的是我自己觉得不合适而主动放弃。

但是,随着班里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有了好的工作,我也渐渐开始着急起来了,对工作完全不挑剔了,只要是招相关专业的公司就投简历,只要是面试通知就去,不论公司大小薪水高低。在7月,这样的状态简直达到了顶峰。我在天津,投递的公司大多是在北京。连着一周,早晨坐高铁到北京面试、投简历,晚上坐高铁回学校。到了学校、食堂早已关门,回到宿舍泡碗面接着在各类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给我面试通知的公司,不论大小我都去。我在中关村面过只有5个人的公司,也在“798”面过大型的广告公司,但最终都宣告失败。盲目地面试和投简历,并没有给我带来好运,反而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都在做同样的梦――面试。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真正开始重视自己的问题。我参加了一个咨询公司的面试,HR看完我的简历,说:“你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自我定位也不准确。简历上写的经历不能让你应聘到你想要的职位,我看你就从最基础的做起吧。”他想了想,补了一句,“我是看在你学校还行,才给了你这个面试机会。”他给我开出了2000元/月的薪水。

当时我脸上就挂不住了,我认同一切都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虽然我的社团经历和荣誉不是很多,但是我的社会经历也算丰富。有完整的实习经历,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甚至有一段自主创业的经历。

这样的我就值2000块?还是在北京!

这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否定。自己也由此不断质问自己,我到底是有多差?

我有名牌大学的背景、证券公司的实习经历,而这些令人羡慕的“就业资本”,为什么没有被我好好利用,反而成为我就业的障碍呢?

静下心来好好想,大学4年按部就班读下来,我完全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考雅思我也跟着考,人家报名“挑战杯”,我也赶紧报名。什么都想参加,却什么都做不精。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觉得自己别落下,这是我最大的问题。对于我参加的实习,学校安排去我就去了,却与这一段时间应聘的岗位没有实质的联系,对于公司来说,我是一个连相关实习经历都没有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只是带着我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心理,盲目地去应聘。到后来,不是体面的工作了,而是只要能给我发工资就行。对于身经百战的HR来说,像我这样自我定位的模糊的人,绝对是当炮灰的料。

我这才明白,学历并不是评价求职者的唯一标准。你的能力,你对未来的规划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