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论创新 措施务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论创新 措施务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专家随笔-政策篇

7月21日,人民币汇改满一周年。一年中,关于外汇储备是否过高、人民币升值速度是否应该加快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这些争论,央行似乎一直保持着沉默。在央行的沉默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值此之际,本刊编辑特邀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景学成,将从政策层面和实际效果两个方面,分两期全面解读人民币汇改一周年。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一整套向市场化转轨的理论、制度和政策框架。

改革思路――坚持以国情为主

人民币汇改放弃了单一钉住美元汇率的僵化机制,是基于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发展需要,以国内发展需要为基本考虑的选择,是参考国际经验,以国情为改革基础的选择。这一点在选择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初始值,突出表现为定值为在前日收盘基础上升值2.1%。

尽管在改革方案设计研究中有各种构想,例如提出人民币一次升值3%、5%、8%,甚至更多,但最终还是选择在升值2.1%的较低定值水平,作为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元点。这完全是考虑国内企业的适应能力,银行体系的避险能力以及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稳妥选择。

人民币汇改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汇率调节机制,也创新了国际上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国际汇率安排规范。对于汇率定值所需要的一篮子货币,是根据我国实际需求,以我国贸易、投资、外债与国际收支需求为权重考虑的一篮子货币组合,而非简单依据国际模式,采取国际通用的一篮子货币组合。对于货币篮子在定值机制中的作用,不是采取钉住,而是只做参考,也同样是一种留有回旋余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稳妥做法。

基本框架――国家宏观金融管理框架新组合

从国际货币理论中重要的蒙代尔三角理论看,一国货币政策组合中要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管制就不可能要浮动汇率,要浮动汇率就不能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管制,存在这样非此即比的政策组合。

而在我国,“7・21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并辅之适当放宽资本跨境流动措施,实际上是我国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浮动、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间选择了将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弹性和适度放松资本项目可兑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以汇率改革为标志的我国货币政策组合框架的重大改变,形成新的“三角组合”。

国际上目前的所谓“三元悖论”理论只能“三选二”的原则并非完全不能打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三选三”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资本相对自由流动和汇率相对稳定对于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都不能少”。

汇率机制――4点强化着眼市场

改革方案推出时,有关部门反复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是一时的简单升值或贬值问题,这是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

从时间上看,在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长期目标指导下,短期、中期继续采取改革措施和策略、长期战略意向与短期技术问题的匹配与协调;从制度安排上看,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进程中,还有一个短期调节波动水平,中期调整定值机制问题。

这次我国汇率改革的着眼点是市场,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不断推出和允许推出各类市场投资品种,应对外汇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流动性,稳定人民币的价格,另外不断放宽外汇管制,释放市场需求,促使机构企业参与定价,体现真实汇率水平,改变1994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来汇率由中央银行干预形成的单一性和被动性,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

从我国汇率改革的进展看,我国汇改突出强化了汇率、市场汇率、弹性汇率和调控汇率4点变化。

汇率 强调国家自主与国际协调

从政治角度看,货币汇率本身应是一国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决策权问题。我国经济金融改革自然有其路径,即使没有外界压力,条件成熟时我们也会推进汇率机制改革;而当条件不成熟时,特别是一些利益相关的外国政府施加再大的压力,也不可能影响我下的政策决定,我们不会搞“屈从汇改”。

从全球化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紧密性,一国经济金融,特别是汇率已经不能孤立运行,市场国际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必要的国际协调是不可忽视的。

汇率机制的形成与转变需要条件与时机的匹配,汇率机制同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各国不可能都采用相同的汇率机制,而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有效合理的汇率机制。

从短期看,一种汇率机制的行之有效,不仅要适应本国贸易和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要有利于保护本币少受冲击,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从长期看,一种汇率机制的切实可行,要随国际经济的变化和金融条件的转变而调整,一成不变的机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汇率机制要视情况而变,视情况而动。

市场汇率 突出释放供求和机构参与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释放市场供求,在充分竞价的基础上形成汇率的市场价格。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是由外汇市场供求双方决定人民币汇率价格水平的制度安排。

2005年7月21日汇改出台之后,央行在汇改方案论据充分的前提下,连续出台配合汇率改革的各种举措。我国汇率改革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针则是把握着我国汇率改革的稳健、持续、微调、可控。

政府监管严格有序,机构创新不断推出。增加外汇供给,释放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了市场交易,其中包括市场工具和产品;同时机构参与市场程度宽松并扩大,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市场资金流动,定价机制基础逐渐转向市场供求,而非单纯政府意志或行政命令;此外还不断放宽外汇管制的约束,逐渐放松居民企业用汇的限制,推进企业“走出去”。

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机制改革虽然是一夜之间的宣言,但背后则有更多扶持和保障性举措,使汇率改革平稳有效。

我国外汇管理机构不断释放供求的具体措施包括:

2005年11月24日,外管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暂行)的通知,符合上一半年期全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规模排名在前30名(含)以内,上一半年期全行境内代客跨境收支规模排名在前50名(含)以内,上年度全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或外汇资本金在等值1亿美元(含)以上等条件,可向外管局申请银行间

外汇市场做市商资格;同时还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即期询价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即从2006年起,在即期外汇交易中推出询价交易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询价交易方式;

2005年9月22日,外管局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地可根据国际收支状况、银行的结售汇业务量和本外币资本金(或者营运资金)以及资产状况等因素,核定银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并实行限额管理,现阶段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的管理区间下限为零、上限为外汇局核定的限额。

市场化汇率运用在市场交易上,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是放松外汇管制的过程是否合理,即市场参与的“深度、广度”的把握;其二是放松外汇管制的金融监管是否健全,即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中“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有效执行。稳步开放代表着我国金融开放的原则和方向,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确保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过程的稳健运行。

弹性汇率 体现风险分散与价格理性

弹性汇率制是一种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突出了该制度条件下的汇率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政府不设定及维持某种特定的汇率,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干预时,该制度就可以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几乎所有国家在从固定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弹性都是逐步显现与加强的。而我国增加人民币浮动弹性就是试图或已经开始发挥市场供求关系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虽然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后,一些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汇率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的强化,汇率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银行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汇率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

调控汇率 转化宏观与微观经济调节作用

调控性汇率是指此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能够使其转化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调控汇率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稳定汇率,有控制的稳步走向均衡汇率是本次汇改的一个突出特点。

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被赋予“市场经济地位”,使之在逐渐增加弹性之后能够逐步有所浮动,并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成为市场预期的重要考虑因素。

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是货币政策对外对内经济政策的调节工具,也构成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新三角组合”,即利率、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005年7月21日,中央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11%,随后也一再表示不会有一次性升值举措,表明我国汇率调整政策偏于微调,这种选择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状况的需要。在稳定中求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智慧选择,尽量减少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走向、短期经济状况产生负面冲击,而微调汇率水平也可以使市场调控部门保持和把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