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半年报看实体经济的隐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半年报看实体经济的隐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就是分析实体经济的最好指标。如果通看2011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则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隐忧

“高成长”只是噱头

一直被视为非线性增长的中小板、创业板业绩增速低于主板市场。据统计,创业板25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90.28亿元,同比增长23.4%;中小板60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478.42亿元,同比增长18.06%;而1284家主板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8636.2亿元,同比增幅为24.18%。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其实不过如此,高成长仅仅只是发行的噱头,是有水分的,二级市场不应该过度追捧、炒作创业板和中小板。

据笔者观察,那些标榜高成长性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以及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现高速增长的公司,实际上大部分有业绩包装的成分,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钱就开始回归真实,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滑坡。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出现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些非正常的费用突然大幅飙升时,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摊销IPO的隐性开支,或者是控股股东在进行财务腾挪。

实体经济被“高利贷”化

上市公司纷纷卷入了“高利贷”,实体经济面临信用危机。

据统计,截至8月31日,沪深两市有关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公告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达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委托贷款放贷的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达24.5%。这与3.5%年利率的银行存款利息相比,显然上市公司会选择委托贷款和各种理财产品,因为逐利是每个经济人的本性,其实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将发展主业的资金投入委托贷款和高利拆借,从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一些上市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目前公布的这些委托贷款数据在笔者看来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参与民间高利拆借的上市公司并未公布“超过基准贷款利率4倍”的拆借资金,因为有关法规不允许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从一些媒体对民间借贷公司的调查发现,很多公司的拆借利息都超过了这个限制,而参与地下资金拆借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另外,从一些举债的上市公司利息支出来看,有些上市公司的拆借成本和利息支出均超过了合法年利率26.24%的上限(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6.56%×4的结果),因此参与“高利贷”的上市公司和资金数量绝对不在少数。

上市公司切勿贪恋高利拆借,如果最后的借款者还不上钱,一切高利息承诺都没有意义。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能力,加大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闲置资金的监管,防止实体经济陷入信用危机。

银行股走势与业绩冰火两重天

出人意料的是,在宏观紧缩的政策环境下银行竟然成为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企业却陷入了“资金荒”,银行股成了人见人怕的烫手山芋。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分析,宏观紧缩、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提高监管指标等一定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但实际结果却是赚的钵满盆溢。从披露的半年报来看,中、农、工、建四大行净利润总计3393.65亿元,日均赚18.85亿元,大大高于去年日均13.68亿元的盈利能力。四大行的业绩增速均高于非金融类企业,也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显然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盈率和估值应该算是全球上市银行里面最低的,甚至比其在香港的H股价格还低很多,银行股A/H价格普遍倒挂。显然,内地投资者低估了银行股,对中国的银行经营太悲观了,内地投资者对银行股都是“用脚投票”。如果目前内地投资者继续低估银行股,一旦RQFII进来后,境外投资者肯定会来买相对比较便宜的银行股,底部又会被他们拿走,而且任何一个股票的超低估值都是在人们情绪过度悲观时出现。因此在我看来目前的银行股就处于价值洼地。

其实,投资者对银行股不买账的主要原因是上市银行融资太频繁,一旦监管指标一提高,银行资本金不足时,上市银行就开始把手伸向了股民,此起彼伏的伸手让投资者极为反感,从而丧失了对银行股的信心。要想改变目前银行股在二级市场的窘境,银行得适当减少在股市的再融资,尽量拓展债券融资和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不然会让悲观的市场雪上加霜,反而会进一步看空银行股。

银行被“圈养”现象越来越严重

以往的经验是商业银行贷款越多盈利越多,于是很多银行冲刺贷款规模。但让人纳闷的是,目前很多企业纷纷陷入了“资金荒”,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并未大幅增加,但商业银行的盈利却大幅增加了,而且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宏观紧缩政策变相推高了实际贷款利率,贷款规模管制造成的“稀缺现象”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息差,虽然贷款量没有增加多少,但利息收入却大幅增加了。实际贷款利率普遍上浮,银行利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净息差增长对实体经济是不利的,会让整个利率体系发生紊乱,民间借贷利率会飙升,企业支付的借贷成本总和会远高于银行收到的净息差收入。

再从半年报的业绩构成来看,中国的银行业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上半年业绩之所以好主要是由于净息差收入增长和银行收费增加的原因。当务之急,应该放开银行特许经营的牌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尽快放开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管制,让利率进行市场化博弈,同时尽快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减少财政供养商业银行的局面。只有让商业银行自己去找食吃,自己去风险溢价和定价才能出现差异化,经营好的才会越做越好,而不是一味求大。而且也会将贷款通过风险溢价配置到需要钱的地方,而非目前的信贷错配格局。当然,也应该降低或者取消小额活期存款利率,降低中短期存款利率,以弥补商业银行因被取消存款准备金利息之后的收益空间。

另外,为了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笔者建议商业银行不妨开发一款“融资”存款,让其进入股市。“融资”利率可以高于普通存款利率,这样融资者是在自愿借入的基础上杠杆买股,一旦投资失误则会被强行平仓。因此,股市风险是由融资者来承担的,而不是储户和银行,反而储户有可能在“借资”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高于存款利率的利息收入,可以主动地对冲通胀和应对负利率侵蚀。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融资”既可以拓展新的盈利模式,也可以解决目前融资融券业务清淡的局面,而且会给股市拓展新的增量资金。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