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毕竟是大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毕竟是大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伊始,北京出版社以一种平常心推出了一组读物———“大家小书”,凡4辑40种,赢得了学术界和读书界的不平常的欢迎和好评。事隔七八年,2011年,该社再次推出“大家小书”这个品牌,出版了一批新的选题,并重印了一部分选题。出版者仍是以平常心的口吻在封面上明确表明“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这句话,似乎一下子拉近了前一个“大家”(作者)和后一个“大家”(读者)的距离,使人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出版者在每本书的封底还道出了出版“大家小书”的旨趣所在,即“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这几句话的意境很好,反映了出版者的真诚的心声。不过,我还是想斗胆为这四句话稍稍改几个字,即“阅读大家名作,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学识,传承大家思想”。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是说这几个字有什么不妥而要非改不可。

至于“大家小书”的特点,袁行霈先生在“序言”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大家”、“小书”的含义,编辑、出版“大家小书”的用意等问题,都言简意赅作了说明。可以说,这是“大家”为“大家小书”写的一篇“小序”:“大家”者,名家之谓也;“小序”者,仅言其篇幅短小而已。当然,袁先生的序言,是就“大家小书”的总的面貌说的,这里,我想结合“大家小书”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讲一点我的肤浅认识,就勉强算是为袁先生的“序言”作注吧。

“大家小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书“小”而学术内涵丰富。书“小”,是指其部帙小,一般在10万字左右,最多的也只有20万字,这在当今大书尤其是套书的衬托下,其特点更为突出。但这些“小书”,大多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如顾颉刚著(何启君整理)的《中国史学入门》一书,就包含了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12个部分。如果按古代典籍四部分类法,其中明确地涉及经、史、子、集等部类;如按现今的学科分类法,则横跨哲学、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学等门类;如按社会历史考察,则包含社会、民族、思想、文化等。这些内容,不独为“中国史学入门”者开启了门径,就是学有所成的一些专业工作者,读来也颇受启发。

“大家小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深入浅出。说到“深入浅出”,这是许多治学者所追求的,也是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但是,真正的“深入浅出”,却又是许多治学者难以做到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便是“大家”。我们读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犹如在“听”一位老先生“讲故事”一样,而这“故事”中却包含着真学问、真见识。“大家小书”中有一本季镇淮先生撰写的《司马迁》,为其作序的是季先生的学生夏晓红同志,这篇序文对“深入浅出”更有一番发自内心的理解,指出:“就‘大家小书’而言,《司马迁》可算是最合题旨。以大学者的手笔为非专业的读者写作,既要避开那些过于狭隘的学术考据,照顾一般读者的兴趣;又须在概要叙述的同时,显示专家独到的心得。说到底,这类著述真正困难不在‘深入’,而在‘浅出’。阅读《司马迁》一书……可以使我们对季先生如何化艰深为平易的努力有所体会。”(第4页)用“化艰深为平易”来说明“深入浅出”的功夫和特点,是很恰当的,它不仅反映了《司马迁》一书的个性,也反映了“大家小书”的共性。我们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读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读柴德赓的《史籍举要》,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然,“大家小书”的魅力不只是具有上面所说的两个普遍性的特点,还在于它们的作者即“大家”们各自独特的学术风范。这里,我也举出两例,说说我的肤浅的认识。第一,学理上的逻辑思维。的《史学要论》一书,凡六章,即: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大致说来,这是关于史学的一个逻辑体系:从历史讲到史学,从历史研究讲到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也还有人分不清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学”,甚至还有人认为历史学只是讲一些过去的事情,对现实没有什么价值;也有一些人口头上重视历史,但却对史学持冷漠的态度等等。我认为,凡有上述种种偏见的朋友,很有必要读一读的《史学要论》,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更符合事物之间固有的逻辑性。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一书,其中有一篇名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的论文,包含这样几个部分:导言,正史,正史以外的诸史,诸史以外的群书———经、史、子、集,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这把史料的范围从局部到整体依次都讲到了,其中的逻辑层次十分了然。书中还有一篇论文叫做《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其子目是:史料与方法,史料探源与目录学,史料择别与辨伪学,史料辨证与考据学,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这里,作者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几种关系都讲到了,而有一种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

第二,学科上的相互交叉。如果说季镇淮的《司马迁》是文史交叉的出色著作的话,那么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则是经、史、子、集融会和多学科的交叉的著作,而竺可桢所著(施爱东编)的《天道与人文》一书,可以说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竺可桢以自然科学的成就名于世,同时他也是造诣很高的文史学者。《天道与人文》的编者施爱东在此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读着竺可桢的这本‘大家小书’,当我们惊叹于他的文史功力和奇妙观点的时候,还可把一部分注意力投向这位大科学家在文史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特点,这也许是更值得我们这些人文科学工作者借鉴的地方。”这就难怪该书《序言》中用了这样两个醒目的标题:《大科学家竺可桢》、《文史大家竺可桢》。中国在近代科学史上,能够同时承担这两个称号的学者并不多见,我相信,读了此书的朋友,既惊叹其学,从中受到许多启示和激励,而又越发想见其人。

第三,学术上的传承创新。可以这样说,“大家小书”中的每一种著作,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学术上的传承创新作用。举例来说,杨向奎先生的《大一统与儒家思想》一书,开篇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读来令人深思,令人鼓舞,有必要引用出来,以飨读者:“一统和大一统思想,三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向心力,是一种回归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一种内容丰富,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有时更占重要的地位。‘华夏文化’照耀在天地间,使人们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是无比的精神力量。它要求人们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这‘华夏’与‘中国’不能理解为大民族主义或者是一种强大的征服力量,它是一种理想,一种自民族、国家实体升华了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发达的经济、理想的政治、崇高的文化水平而没有种族歧视及阶级差别,是谓‘大同’。”(第1页)这一段话,把中国古代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概括得如此深刻,只有对中国历史进程及其本质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做到。的确如此,作者在这本“小书”中,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一直论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以及“在顾颉刚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大一统的思想成分及各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第247页),足见本书开篇的那段话,是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历代学人思想演变中提炼出来的掷地有声的结论。可以认为,这段话所概括出来的这种境界,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此外,如刘叶秋先生的《历记概述》一书,对中国古记的渊源、分类和历代演变的面貌等,考证精详,叙述清晰,开当今古记研究之先河,为学术界所重,亦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又如白寿彝先生的《史学遗产六讲》一书,本是作者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六篇论文,作者提出的研究史学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史学遗产的研究,对近几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像《历记概述》和《史学遗产六讲》这样的著作,“大家小书”这部丛书中还可以举出许多,它们在学术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轨迹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大家小书”这部丛书,收书数十种,我主要就其中有关史学方面的著作,或开卷有益,或温故知新,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大家小书”的作者们“毕竟是大家”。惟其如此,“大家小书”才具有如此的魅力,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当然,不同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大家小书”中找到所想面对的“大家”,那将是非常有益的问学之旅。

撰于2012年1月22日,农历除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