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和尼克森的对比及对中国国有能源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之一,中海油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和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两起竞购相隔7年,但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了,但是收购尼克森获得了成功。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本文对两起收购进行了简要回顾,从收购公司所在国家、舆论、中海油自身操作等方面对两场收购成败之别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海油;优尼科;尼克森;国有能源企业海外投资;“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70 — 02
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计划收购尤尼科,但最终因重大的政治阻力而宣告流产。2012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获得加拿大政府的批准。这两起收购案都是中国国有能源企业进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对能源、原材料及市场的需要,很多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试图对中海油这一家公司收购优尼科的失败和收购优尼科的成功进行对比,从中比较公司操作、不同国家、不同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给未来的公司以启示。
一、中海油收购两家公司尝试的简要回顾
1.中海油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于1982年,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进行这两场收购的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子公司,也是中海油总公司集合中海油的优势资源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公司。
2.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尝试的历程
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宣布以185亿美元收购尤尼科。6月23日,中海油正式向尤尼科发出要约,以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尤尼科,比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之前提出的价格高15亿美元。此举受到美国国内舆论大量反对,6月29日,美国众议院要求美国政府阻止收购,并对这起收购进行调查。在重大的压力下,到8月2日,中海油宣布撤出并购。
3.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历程
2012年7月24日,《金融时报》报道称,中石油拟斥资151美元收购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的石油集团尼克森,同时还将承担尼克森的债务。这一收购获得了尼克森方面的同意。8月31日,加拿大工业部长克里斯琴·帕拉迪斯表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已经进入政府审批阶段。初步完成该笔交易案的审核需要45天时间,如果必要的话,审核时间可再延长30天。10月11日,加拿大政府决定延长审核期至11月10日,后又再次延长到12月10日。中海油也在官网上发了《进一步延迟寄发关于对NEXEN之建议收购之主要交易之通函》,称“并进一步讲通函寄发日期延后至2012年12月31日或在此之前。” ①
12月7日,加拿大政府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标志着这宗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迈出关键一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12月8日宣布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长的通知称,关于建议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根据加拿大投资法,已获得部长批准。该批准是该建议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中海油两次收购成败分析
1.国家不同,政策不同
从整体气氛上来看,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谨慎态度,而加拿大相对较欢迎海外投资。
1)尤尼科是美国公司,尼克森是加拿大公司。
美国对石油行业虽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在美国的现有炼油厂生产能力中,仅约25%为外国企业所控制。主要是由大石油化工跨国公司经营。
2)加拿大欢迎中国到加拿大投资。在2011年11月举行的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加拿大国会议员麦家廉表示,欢迎中国企业来加投资,并列举了一系列理由。②加拿大前驻WTO大使、前贸易部长、WTO总理事会前主席塞吉奥马奇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加拿大非常欢迎中国赴加投资,他说:“作为加拿大前驻WTO的大使,我可以向你保证,跟中国方面的公司合作不单会得到无上的欢迎,而且会得到最佳的保障。” ①
2.舆论环境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消息一经,立刻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应。30年前,日本大肆收购美国资产,在美国引起了恐慌,在当今现金为王的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到美国收购美国资产,这在美国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因为在美国人眼中,日本还是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相对更自由的国家,而中国的“不透明”向来让美国如鲠在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6月27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称,美国应该防止中海油成功收购尤尼科。
加拿大的舆论也给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带来了不利影响。自该收购宣布以来,加拿大最大反对党新一直持反对意见,认为国家资产不应落于中国国有企业手中。
但是加拿大舆论的反对声浪显然不如美国大,而且也没有在国会引起立法阻止中国企业收购的浪潮。
3.美国因素对收购的影响
1) 美国政府的态度对加拿大政府具有重大影响。美国多位议员提议美国阻止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但是由于尼克森很大一部分原油资源是油砂,这在美国并不受欢迎,而中国不介意。
2) 美国基本实现本土油气自给自足,对加拿大资源的依赖减少,加拿大急于寻找新的买家。
3)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正值美国中期选举之前,在很多美国人把中国看做对美国经济及安全的威胁时,国会绝不愿意被认为在对华事务上软弱。美国国会通过了阻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法案,并使其成为了法律。国会此举的原因显然是对准了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位于波士顿的外交政策分析所资深研究员詹姆斯·绍夫和卡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问题专家詹姆斯·多恩都表示,在(中海油竞购失败的)未来几个月里,国会将继续以警惕的目光注视中国,并试图继续以立法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警惕与不安。②
4) 中海油自身操作手段的改善
在收购优尼科时,中海油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一些失误。例如重要谈判信息泄露,被媒体曝光,导致自身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2004年12月,中海油老总傅成玉赴美与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了秘密会谈,讨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问题。但是这场秘密的会谈十天之后就被英国《金融时报》披露。
在收购尼克森期间,中海油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失误。
4.竞争对手的作用
在竞购优尼科时,中国有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那就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加入竞购。因为雪佛龙的出现,中海油被迫将报价提高了15亿美元,达到了67美元每股。这就使得中海油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被迫应战。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傅成玉也承认,当时外界都以为雪佛龙是个托,目的是提高中海油的报价,其实后来看来,中海油才是被利用的一方。
在并购尼克森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这样的对手来和中海油竞争,这就使得加拿大方面的考虑更加单纯,相对减少了对中海油竞购的不利冲击。
三、启示
1.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意义
1) 引起了各方对此事的关注
中海油宣布要并购优尼科后,美国《新闻周刊》表示,“美国扼杀这项交易已经向世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它表明,美国不会容忍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希望加以遏制。它同时还表露出一种虚伪。” ③美国阻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如果美国的行为是开启了先例,那么以后美国企业进入外国关键行业领域也会受到阻挠,这对美国利益的损害远远超过扼杀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所保住的短期收益;而且,如果因美国的举动放缓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也不是一件好事;最后,美国标榜的自由和实际的虚伪给它的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他国家在接受美国承诺时会三思而后行。
2) 中海油适时隐退,反而为其赢得了舆论制高点。
美国舆论在中海油竞购初期一边倒地反对,而在中海油退出后,主要媒体却出现了理智的声音,认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符合优尼科股东利益,且不会影响油价,是对美国利益有益的举动。
3) 中海油自身企业形象和股价获得了双赢。
在竞购过程中,中海油证明了自己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它谨慎策划了这起竞购,遵守美国人的游戏规则;国际媒体对中海油竞购铺天盖地的报道也迅速提升了中海油的知名度和国际形象;最后,中海油的股价不仅没有因为竞购失败下跌,反而上涨了。
2.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意义
1)定价权
中海油所收购的尼克森公司是Buzzard油田的运营者,这个油田每天生产21万桶原油,是英国北海福尔蒂斯地区最大的油田。而英国北海福尔蒂斯原油则与布伦特、挪威奥塞贝格、伊科菲斯克原油等一起构成了每日布伦特现货基准价格。
这四种原油中,价格最低的品种决定一篮子的价格,从而决定布伦特基准原油的价格。按照惯例,福尔蒂斯原油价格一般都是最低的,因此其需求量左右着布伦特原油价格。
正如路透社报道所称的,中海油的收购一旦完成,中海油将在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下游产业的技术
在石油衍生行业的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基本是一片空白。收购尼克森之后,中国成为尼克森的大股东,也就自然拥有了相关技术。不仅如此,掌握这种技术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向海外推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即技术出口,这样就能摆脱单纯现金投资的模式。
1) 选准收购时机。要了解目的国的国内政局,避免收购被当做竞选的口实。
2) 重视舆论的影响力。必要时可以利用当地舆论,为我所用。
3) 要遵守游戏规则。聘用当地公关公司等,利用合理的游戏规则为自身服务。
4) 尽量淡化国家色彩。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发展往往被涂上国家行为的色彩,不论是自愿或者被迫。要尽量淡化这种色彩,让外界了解,收购是一个公司的市场行为。
5) 出价要符合市场规则。避免被被收购方漫天要价,增加收购难度。
6) 要重视保密工作。避免关键商业信息外泄给自己造成不利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网站〔EB/OL〕.cn..
〔2〕加拿大国会议员麦家廉.“欢迎中国企业来加投资”〔EB/OL〕中国海外投资年会网站,2011-11-15.http:///news_content.asp?id=1645.
〔3〕加拿大前贸易部长.欢迎中国到加投资〔J〕.腾讯财经,2011,(11):16.
〔4〕 “美国国会试图主导对华贸易” 〔M〕.台北:中央社2005,(08):11.
〔5〕美国. “美国对中国崛起应对不当” 〔J〕.新闻周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