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逢雨不涝的世界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逢雨不涝的世界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逢暴雨导致城市瘫痪、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法国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这句话,总会跃上各大媒体的版面。

不少城市欣羡巴黎、伦敦以及柏林的下水道工程,它们均来自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这些成功的规划和建设依然可以保障城市不受极端天气的困扰。然而,并非每个城市都可以成为巴黎、伦敦或者柏林,比如,莫斯科就在争议,是否应该投入巨资全面改造下水道及排水系统。

实际上,除了完备的下水道工程,防止“逢雨必涝”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东京的办法是,在河道附近修建调节池。汉堡的理念更为先进,“自由水平衡”或许比下水道更有效。

巴黎:下水道比地铁还发达

“走在街上,你不会想到,巴黎的地面之下还有一片‘’!”

让·吕克是巴黎1300多名专业下水道维护工中的一员,他对记者说,巴黎有约3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即使大雨倾盆,水也能很快被排掉,路面上不会有积水。

的确,对于年均降雨量在642毫米、地形却呈盆地状的巴黎市而言,下雨积水引发城市内涝的情况几乎从未出现过。

这个城市发达的排水系统要追溯到1852年。那时,正是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统辖巴黎的塞纳省省长乔治·欧斯曼上书请缨,承担起了重建巴黎的历史重任,其中一项工程就是设计、建设大规模的排水系统。

乔治·欧斯曼和工程师欧仁尼·贝尔格兰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设计了将雨水等废水排到郊外的方案,并在下水道中设计建造了蓄水池。

到1878年时,巴黎已拥有长达600公里的地下水道网。目前,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已达2400公里,其中污水处理管道总长为1425公里,规模比四通八达的巴黎地铁还要大。

贝尔格兰的设计方案中,不仅包括了水道、水泵站、用于检修的行走道等,还有许多用于清污排污的附属设备,如清污闸门、闸门车、闸门船、泥沙沉淀塘、捞斗、溢洪道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排水渠异常地宽阔: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边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相当巨大,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却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比如,地下排水系统的任何一处出现故障,工人都可以方便地直接进入地下维修,而不需要挖开地面、切断交通后再进行处理。

巴黎地下水道的岔道都各有名称,实际上就是所在街道的街名。地上地下名称统一有若干好处:如果大街上某地发生阴沟堵塞,工人们可以迅速找到地下相应的管道;熟悉巴黎街道的工人在地下工作时,绝对不会迷路。

近年来,最新的电子技术也被巴黎市用于下水道的建设与维护上。比如,该市新建了两个电脑控制的污水和雨水压力提升厂,加速了下水道中废水和雨水的流动,同时也有助于清除大量垃圾和泥沙。另外,地下水道网络管理信息化处理系统(TIGRE)已经在2006年9月更新到第五版本,它拥有20个终端,各有4名工作人员监控,每段下水道一年可以得到两次检查。

为避免暴风雨或急降雨导致城市出现内涝,巴黎市还专设了“安全阀”管道,它直通塞纳河的溢洪口管道,可以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河中。

伦敦:排水池既实用又美观

1858年的“大恶臭”始终警醒并促进着伦敦在排水系统上不断革新。

在当时,伦敦的城市污水和饮用水并没有被区分,因此引发了痢疾、瘟疫和历史上两次骇人的霍乱。城市排污问题在1858年达到了顶峰——造成了史上有名的“伦敦大恶臭”。

那一年,泰晤士河因为充满垃圾而腐臭,伦敦中心区的街道也因垃圾发酵而不断冒出热气,富人们争相逃离伦敦。在泰晤士河边办公的议员们为了隔离臭气,只能在下议院的窗户上挂上浸满柠檬汁的厚帆布。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当时,全长超过2200公里的排水管遍布地下,使得一些人开始担心被挖成蜂窝状的城市会有塌陷的危险。为解决此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强度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砌成坚实耐用的砖管排水道。

150年后的今天,伦敦城已有遍布大街小巷的18472个排水口、超过100个雨水管理设施以及2288个雨水过滤缸,其排水系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在伦敦道路两旁的地面上,都设计有网格状的栅栏,它们只是城市下水道的表面。每当暴雨来袭,柏油路上的雨水都会通过这些栅栏流入地下,而网格则能够将树叶及其他颗粒较大的垃圾挡在排水口外。雨水通过栅栏流入地下后会进入过滤缸,这种专门设计成螺旋状的水桶可以增加污水的流速,同时使水中较小的沉积物沉在底部。雨水被两次过滤后,能够以较高的流速通过地下管道,流往指定的排水口。

这套排水系统经过精心设计,依靠地形和重力推动,可以自己运行,环卫工人只需定期清理排水管道中的沉积物。

在伦敦市区内,很多雨水收集口被设计为一个个池塘。每个排水池塘被分为两个区域,之间由一条带有缝隙的石头墙分割。其中一边连接地下排水管道,收集城市降雨。汇集起来的雨水经过石墙的细小缝隙过滤,然后流入另一边形状精美的水池。这些收集雨水的水池,还成了城市中引人入胜的人造景观。

东京:调节池效果立竿见影

东京濒临东京湾,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台风较多,降水充沛。1958年,一次强台风造成了东京12万栋房屋进水,203人死亡,此后,东京都政府开始了排水系统整治,要求相关设施必须达到每小时能承受50毫米降雨量的防洪标准。

但日本是土地私有制,为了防洪而进行城市整体改造并不现实,因此东京都政府初期主要采取了挖深并拓宽河道、加固堤防的方法。但他们后来发现,河道拓宽范围有限,于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在容易泛滥的河道附近修建了调节池。它们可以将河道无法承受的雨水暂时存下,等汛期过后再用水泵把多余的水排回河道中。

神田川流域曾是东京都水患重灾区,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大雨,曾导致30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1987年,东京都政府决定在东京环状7号线公路地下约40米处建造调节池系统,上接东京三条最容易泛滥的河流。一期工程竣工后,神田川流域内雨季同级别暴雨进水家庭从3000户锐减到了46户,效果立竿见影。2009年,18号台风登陆东京后,带来每小时45毫米、共152毫米的降雨量,调节池几乎注满,共流入约50万立方米雨水,但神田川流域无一处房屋报告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