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6月4日至8日,“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近120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和技术等要素进入中国,使全球化成为国内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呈现出新规律、新格局、新趋向,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及梳理,这也是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如全球化与中国大都市区域定位、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和产业聚集、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区域发展理论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一、全球化与中国大都市区域定位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格局也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北京大学教授胡兆量认为,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提升纽约、伦敦和香港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从全球国际大都市空间范围均超出行政区管辖地域这一普遍性现象,及香港与深圳存在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上互补性强等特点看,香港通过与深圳共建港深大都市体系,以拓展腹地并获取足够资源支撑其全球大都市功能建设,前景灿烂。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付晓东副教授认为,世纪交接以来,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地“熨平”“距离”的特征,使得环球“同此凉热”,因而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广州大学吕拉昌、余国扬教授等认为,从经济地理学出发,可以将全球化看作全球地区化和地区便于化两个相对的过程。

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陈秀山教授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两大都市圈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沈玉芳教授认为,影响“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的要素主要包括首位城市的发达程度、城市之间合理和有序的层级关系、城市体系网络的现代化程度等。浙江理工大学陆根尧教授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上海与浙江之间,浙江省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从政府与市场,错位竞争,基础设施协调,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一体化应当研究的问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吴浙副教授则指出在GIS平台上分析,除长三角、京津冀等少数核心区域之外,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目前均非常微弱。

对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研究,新疆财经学院肖春梅从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对乌鲁木齐城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亚都之心,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与现实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增强和完善乌鲁木齐城市功能的政策建议。暨南大学杨英教授以旅游业为例,对香港的经济走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武汉社会科学院李春洋副研究员对武汉经济区放之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南昌大学陈斐教授运用计量模型,从市、省两个层面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时间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北京大学薛领副教授对海淀区“知识创新第一区”的定位进行了研究。

二、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和产业聚集

全球化的浪潮正在考验着中国,并促使中国着力于重构产业及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国际国内的区域合作成为研究的热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研究和区域增长的动力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志刚教授认为,全球化将使各国争夺中亚市场日益激烈,新疆利用地缘优势,扩大沿边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效将自身构筑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上海理工大学栾贵勤教授认为,宁波港与上海大小洋山港同处长江三角洲,与上海港构建竞合关系,散货运输与集装箱并举,并且与内河支线港和“无水港”合作及充当上海港的后备港,将是宁波港科学发展应特别固守的基本定向。

浙江大学许庆明教授对会展业的聚集、发展规模与层次进行了研究,认为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基础有关,会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布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教授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载体本应充当区域产业升级的“增长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伟清副教授认为,将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整体品牌命名为“区域品牌”具有明显的缺陷,将其命名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最为适宜。井冈山大学曾光老师介绍了在开展吉泰工业走廊规划中所遇到的产业园区规划问题,提出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重视对协调机制研究的观点。浙江台州学院张明龙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的“链式化”转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按价值链转移,二是按供应链转移,三是按生产链转移。

此外,本次会议的学者们也关注到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吉林大学赵儒煜教授提出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强教授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广州大学余国扬教授认为,专业镇有别于各种产业园区的发展,镇域的“根植性”和“集群文化”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三、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区域发展理论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全面、深度接轨,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地理学所产生的现实需求的强力拉动,使得中国的经济地理学真正步入了一个转型时期。针对经济地理学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南开大学的安虎森教授介绍了其在空间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运用区位特质、规模效益递增等原理分析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客观评判了目前转移支付的效率,并明确提出区域政策差别化的学术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城乡规划面临着制度、建设用地标准、规划的地区差异性、区域动态发展及城市间相互联系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城乡规划研究应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确立新的研究视角,着重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城镇等级、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城市和集镇的建设用地标准和城乡规划和城镇化等多个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的思维,总结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悖论现象,提出以科学的方法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赵儒煜教授在通过对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区位选择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基础上,认为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活动不仅对一个经济区位之间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对一个区位优势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经济区位之间区位的此消彼长也影响深刻。暨南大学的覃成林教授建议,开展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研究需要积极关注国外研究的新进展,在研究的规范性、理论和方法创新等方面继续向国外同行学习,同时强调要重视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经验事实的理论分析,重视理论创新,为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能够跟上国际上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是改革开放后成立最早的全国性研究会之一,汇聚了全国许多经济地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会议期间,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对理事会进行了改选,并决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将于2009年在浙江嘉兴学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