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看湖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看湖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赛里木湖

要写关于赛里木湖的文章,我深感文字的无能为力。若干年前读汪曾棋写赛里木湖,曾不无嘲讽地笑他,怎么就只有这一个字呀:“赛里木湖蓝啊,真蓝啊!”轮到我来写,跃出呐海的,依然是那一湖的湛蓝、一湖纯粹的蓝;寻来找去,还是只有那个“蓝”字。

可是,如果不把刻印在我心里的赛里木湖用文字“翻拍”出来,好像总于心不甘。

是的,赛里木湖的蓝,是无法形容的蓝,独一无二,宝石、碧玉、绸缎、孔雀羽毛、天空……什么什么均无法用来比喻它。那蓝,是清澈见底的水的蓝色,没有折光,没有渐变,没有哪怕一丝水草、一粒尘埃、一个微生物细胞搅扰的纯粹的蓝-纯粹的蓝,从水面通透水底,直到被水底白色的细沙和青色、紫色的石子阻挡。看到这样一湖蓝色,我的反应只能是惊呆了!继而认定,眼的的赛里木湖,就是鸿蒙开辟天地初始形成的样子。站在湖岸时间一久,我恍惚觉得,自己也身披树叶,刚刚从森林里走出,是一个与赛里木湖同样原始的远古人……

科学总是破坏着诗意想像。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高山湖,周围封闭,并无江河流入,其水源来自四周环绕着的塔尔饮斯凯群山皑皑雪峰。在地质学上,它是近期造山运动的产物。湖盆周围的山地,均由古生代岩层组成,其中不少地方石灰岩露出,因而潜水和裂隙水溶入了大量的碳酸钙,这才是导致湖水特别晶蓝、清澈的主要原因。

一声马的嘶鸣,将我的视线从湖面牵向了湖畔草原。

看见了远处草地上的马群。是伊犁马――神奇的天马!一匹高昂着头颅的骏马,仰天长啸,而其余数十匹颈披长鬃毛色闪亮的天马,则在初秋暖洋洋的阳光下,似行似立似嗅似食,漫不经心地面对一地仿微泛黄的草尖。

没料到会在赛里木湖畔邂逅天马。

它,曾在我的精神里种下自由的元素――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它,曾在我的爱情里充当传情的信使――神奇的天马啊,日越万仞夜行千时时,请把我的思念,带给远方的知己。

它,曾给我的血液注入了勇敢和骄傲――我的祖辈,就在这片疆土上跨骑天马,横戈驰骋,屡建奇功。

神奇的天马啊,此时它在我的视线里,显出的却是无限的落寞。

落寞来自历史的嬗变。

天马行空的自由,在当代,已销蚀于更为实际的利益和服从。当代――假如还有爱情――情意的传递,只消借助眨眼即达的电波;当代电子化战争,建立奇功,再也无须凭借天马的骁勇。赛里木湖畔的天马,昔日的辉煌荣光,只有在一边慢慢噬嚼草尖时,一边在记忆中一幕幕去慢慢回忆。

回忆,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抵达公元前119年。

伊犁马那时称作乌孙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乌孙国结为友好。几年后,乌孙王将1000匹剽悍的乌孙马(伊犁马)送往汉朝都城长安,作为聘礼,求娶汉朝公主。高大威武的乌孙马令汉武帝大为欣喜,提笔写下《两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道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从此,乌孙马得有“天马”美名。

两千年来,马踏神速,耐力持久、体魄高大、气质高贵的天马,成为汉、唐击溃匈奴收复大地,清帝扩展缰土平定反叛,稳操于手中的一张胜券。一条条通往疆场的道路,响彻天马疾驰的蹄声;一个个号角连天的战场,昂然腾跃着天马英武的身姿-偷袭敌营,追击败兵,解救边疆告急.合围敌军将士……无一不显天马的神威!直至20世纪中期,骑兵仍是军队的荣耀,而骑乒的骄仿全仗着昂首长嘶威风凛凛的天马。

冲兵器时代的结束,将天马放门于赛里木湖畔牧场。秋阳下的大马,落寞而抑郁,对往日荣耀的回忆,轨成了它们惟一的排遣。排遣着落寞和抑郁的天马,看上去,却是那般悠闲。高贵的气质,让它们即使刚正不可逆转的没落命运里,仍然保持英武优稚的体态。

我不能预想它们的未来,但我清楚地知道,即便将来成为赛马场上万人瞩日的头号赛马,抑或成为被重点保护起来的一个稀有物种,部不会是它们的心愿。

也许,退出现代战场的神马,在它的故乡,在赛里木湖畔草原上,以格外悠闲的姿态蹀躞,来点缀这高山湖泊的美丽,是终其一生最好的结局。

一切辉煌俱往矣。

初秋的赛里木湖,通体晶莹透彻的蓝,本该呈清朗明丽之美,却因湖畔的天马,而变成略含忧伤的苍凉。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最迷人处,是它的宁静。上世纪80年代以前,阿尔泰山北麓、环抱于群山之中的喀纳斯湖,并不被外人知晓。没有一条完整意义上的路连通山里山外,因此,湖畔生活着的图瓦人,住原木垒起的木屋,喝奶茶奶酒,夏天牵拘骑马去草坡放牧;冬天,或者在木屋里喝奶酒,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或者驾起马拉雪橇,到森林中打猎、挖大黄鸡腿参。

多林家木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只告诉村子里的图瓦人:昨天捕射的马庞,已经煮在锅里了。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在明净如洗的天空时,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厚厚的积雪上或骑马或踩滑板,往多林家里去,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的欢乐,在木屋里荡开,饱和后溢出了多林家的板门、栅栏。这是长冬里喀纳斯村图瓦人无数次聚会中的一次。歌声舞步,酒香肉香,也是宁静,因为它们只飘在喀纳新湖畔,与外界隔绝;更因为,它是一种保持数百年不变的图瓦人独有的民俗风情,外人无法窥得并与之分享。

喀纳斯湖,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属北冰洋水系的高山湖泊。湖呈弯月形状,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1.6~2.9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5米,浩瀚的原始林海覆盖东西两岸。林海里生长着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灌木柳以及西伯利亚花愀、接骨木、鹿根、小叶桦,最多的则是西伯利亚落叶松和桦树,它们大多高15水以上。从喀纳斯湖乘船往卧龙湾,岸边有大面积的白桦林,几乎纯由西伯利亚白桦组成,树龄平均在150年以上。如果不是因为“湖怪”,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湖以及湖周边生活着的图瓦人、生长着的原始森林,很可能水远“养在深闺人未识”,水远宁静下去。

喀纳斯湖的盛名远扬,开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目睹湖里出现了巨大的“湖怪”,这就引来了科研人员与逐渐多起来的游客。那时,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是一个难以抵达的地方,距离的遥远以及交通的极度不便,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因而就更觉神秘更加心向往之;喀纳斯湖的宁静和图瓦人的宁静因之也未被打破。

之后,“湖怪”在全世界被传得沸佛扬扬,外界的好奇心被激得难以遏制,商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商机,这儿的经济价值凸赤。一条道路、两条道路修通,与航线相连,从法兰克福到达喀纳斯湖,也不是什么艰难

的事。

人们来寻觅“湖怪”,顺便饱览一番美丽无比的喀纳斯湖,并在图瓦人的村庄里喝奶酒吃烤肉时,对他们的来龙上脉有意无意地打听一番。

“湖怪”的踪影果真被捕捉在游客的损像机里,可惜模糊不清;但在科学家较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中,却始终若有若无地跟他们捉迷藏,致使分析得出 “湖怪”即大型哲罗鲑的结论,也还是疑点重重,难以令人信服。

图瓦人的身世,也如同“湖怪”一样扑朔迷离。他们自己的说法是,700多年前成吉思汗西征时被这里的美丽与宁静所震慑,将一部分老弱病残遗留在此,替他看守阿勒泰草原和喀纳斯湖,希望他死后长眠于此。然而,人类学专家更倾向于这样的说法:这儿的图瓦人应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以及蒙古共和国的图瓦人同为一族。

图瓦人不对外人说起“湖怪”。“湖性”的秘密大约只有他们才知道。

总之,由于“湖怪”之谜、图瓦人身世之谜和喀纳斯湖一日数变的色彩及岸边的白桦林,喀纳斯湖的宁静已被打破。这是在夏季七八月间。

夏季过去,喀纳斯湖又恢复了宁静。

9月,桦树林里变成金黄颜色的白桦树叶。一片一片随风轻落湖中。湖水里雪山、蓝天、白云、草地、森林的倒影,丝毫不被惊动。

11月,银装素裹的喀纳斯,圣洁而又寂静,莽莽雪原上,只有图瓦人的马拉雪橇在奔跑。

但是,喀纳斯最为迷人的宁静,终有一天会被彻底打破。

有消息报道:因喀纳斯湖如画的美景和“湖怪”的神秘传说,图瓦人积极参与旅游业服务,成为当地的“富裕户”。生活在喀纳斯村的图瓦人通过出租房屋、出售旅游产品和从事旅游服务,前年(2004年)仅旅游收入就达到了人均4567元。而国家4A级景区喀纳斯也因有了图瓦人生活的“活的画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名胜。仅去年1~8月,41万多名海内外游客慕名踏访了这个景色宜人、风格独特的自然人文景区。

又看到新华网乌鲁木齐2005年4月23日电:世代居住在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的1600多名豢古族图瓦人,今年将告别游牧生活,进入现代农业经济时代。

“进入现代农业经济时代”的喀纳斯,还会有“宁静”吗?

天池

中国的湖泊,有很多名为“天池”。从字面理解,就知它们都处于高山之上。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是 “天池”中名气最响亮的两处。两处著名天池,我独钟情于天山天池。

是由于博格达。

博格达,蒙语为灵山、圣山之意,属天山山脉,海拔5445米,高插入云。山顶主峰三峰并立,形似笔架,积雪冰川,终年皑皑。山脚900米处,便是天池,湖面海拔不足2000米。从湖边仰望博格达雪峰,这3000多米的“视觉落差”,带给人心灵一种强烈震撼――你、我、他,我们都会它震撼,但是,却找不到语言可以表述各自受到的不同震撼。

博格达,在我心里曾是理想的坐标。一位文友的短篇小说《西望博格达》,正写准了我的心思。在目力可及的远方,若不是那座突兀而立的博格达,若不是博格达雪峰上皑皑银光在晴天下召唤着我们,这些平淡的、繁琐的、世俗的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勇气一天天过下去?内心躁动着对理想的追求,理想又明明暗暗隐隐约约不甚清晰,那是苦恼的青春,却十分珍贵。毕竟,有理想就有人生前行的方向。

是由于天池的传说。

天池之所以称之为天池,是因为与神话中的西王母有密切关系。

唐朝李商隐写过一首诗――《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借西王母与周穆王的故事,写“有一个约会,至今未赴”的怅惘之情。诗中的瑶池,即博格达主峰下的天池。

故事最早源自于《列子周穆王》:“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驰驱千里……遂宾于西五母,觞于瑶池之上。”

四晋太康三年,在河南汲县出土的古简,其中一部分后人称《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浪漫故事:“存山之泽,清水小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左王之所谓悬圃。己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穆天子传卷三》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周穆王西征,至于四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周穆王觞四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周穆王谣,曰:‘白云在天,山_(古“陵”字)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此及三年,将复而野 ’……天丁遂驱升于山,乃纪丌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日西王母之山。”

东晋王嘉又在《抬遗记》里把它渲染了一番。

这个传说,从想像开始,经过一次次艺术加工,最终有了“定稿”:

相传,西王母居住在瑶池仙境。周穆上西征时,乘八骏之辇来到西王母所在地西域,他选择了一个好日子,赶往瑶池。通往博格达的山路、峡芥里,满足郁郁苍苍的冬天松伯,山坡上奇花异草芳香扑鼻,山泉清流汩汩,林间百鸟啁啾。周穆王赞叹,这才是西王母住的地方啊!周穆王向西王母敬献精美的白玉青玉礼器、华美的锦缎与纯白的丝绸。西王母盛情款待了来自东方的天子。周穆王在两天仙境盘桓数日,夜夜赏仙歌妙舞,日日品玉液琼浆,与西王母促膝畅淡,越发相互仰慕。几天后,周穆王意欲返回,在瑶池上设宴答谢西王母。席间,西王母特为周穆王作一首《白云谣》:天上飘着的白云呵,它山自高高的山陵;你来自遥远的地方呵,中间有万水千山阻隔;你将长生不老呵,是否还能返回这里与我重逢。周穆王即席和她一首诗,意思是说:我回到东方之后,将国家治理得民族结、民众幸福。当万民都安居乐业了,我想再次到这里来与你见面。顶多三年五载吧,我将一定再来!周穆王离开时,在一块山石上亲手题写“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并亲自种下一棵槐树,作为此行纪念。

没有了结尾的西工母与周穆工的浪漫传说,更增添了天池对我的吸引――“有一个约会,至今木赴”,为什么?

几千年过去了,西王母、琼楼玉宇、仙乐妙舞,均不知所向。惟有当年周穆王行走过的山路上,美景依然。瑶池还在,并且遗存着西王母的“洗脚盆”、“梳洗涧”。

天池共有三处水面。除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05米的主湖外,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水画。东侧500米处为东小天池,有瀑布飞流直下,传说是四本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有“梳洗涧”、“浴仙盆”之称。天池西北两公里处,西小天池状如圆月,池水清澈幽深,塔松环抱四周,相传为西王母洗脚处,谷称“洗脚盆”。东、西小天池无论怎样美,部远比不得大池主湖。

无风无浪的日子,静卧于博格达雪峰下的天池,你只能认它为仙界瑶池――此“池”只应天上有。只是,我于秋天的一个下午到达时,幽蓝的湖水、晶莹的雪峰倒影,以它清晰、冷峭的美震撼心灵,也让我周身寒彻。蓦然觉得,我好像找到了周穆王不肯兑现承诺的原因――高处不胜寒啊!瑶池太高、天宫太高、西王母太“高”!周大子是人不是神,比起瑶池清晰、冷峭的美,他更爱沉溺于人间浑浊的温暖。

神话传说,毕竟不是科学。天山天池也并非仙界瑶池,它在地质学上称为冰碛湖。冰碛湖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山坡和沟谷里的冰川挟着砾石,循着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锉磨创蚀着冰床,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气候转暖后,冰川逐渐退缩,就形成了冰碛湖。天池北岸的天然堤坝,就是一条冰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