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西进速度还将加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后,产业西进速度必将加快,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会越来越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西进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途径与结果。
国家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出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促消费政策,而在金融风暴下,中国的产业西进到底进行到了什么层面?在这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怎样才能加速推进产业西进,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姚慧琴教授。
西进,大势所趋
记者:2009年,国内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西进总体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姚慧琴:2009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联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进一步扩大了西部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这是国家又一次出台的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政策,并反映了决策层在金融危机下,决定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信息。
其紧跟的效应,对于西部来说,最明显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西部要忙于迎接产业西进。未来,国内产业加速西进,这是大势所趋。
2009年国内的产业转移,受国际产业转移结构性调整的影响,依然呈现东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绿地投资向兼并收购转移的态势。
实际上,自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政策,已经被列为每年的主要经济工作之一,所以,这几年国家各部委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加快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
目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逐渐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几年前就已开始梯度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在2008金融危机后。
例如上海因申办世博会成功,计划在2010年前将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将退出上海。而从西部来看,产业转移的加速现象表现尤为明显。以陕西为例,省会西安市实际引进内外资均实现一年翻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从起步到2.5亿元用了20年时间,而从2.5亿元到5.7亿元仅用了3年。
问题,实实在在
记者:目前,国内在产业转移和产业西进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姚慧琴:从东部地区看,虽然都对产业升级有所意识,但在金融危机下,也有一些产业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顾虑,积极性不是很高。在这些企业看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已经很小,在明白需要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又十分担心产业一旦被转走,当地税收将会减少,尤其担心大量产业转走后,其替代产业假若跟不上,产业升级就会出现缓慢发展,后果也许会难预料,这实际上是片面保守的思想。
但他们对引进和发展新技术、资金含量高的产业兴趣很高,同时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舍不得放弃,其原因,还是政府的主动引导作用力度不够。
从西部地区看,虽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愿望强烈,但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实实在在的差距。
记者: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姚慧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西部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改善了,但因区位特殊,交通等物流成本还比较高,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一些利润空间小的企业有一定的约束。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弱。如四川长虹这样的大型企业,每年采购量达上百亿元,而其中90%以上来自外地,包括一些低端零部件都需要到外地采购,原因是当地现有的工业产业关联度低,未形成产业链,这对于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西部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依然是改善程度不够。例如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繁琐、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都使企业运营成本加大,也必定会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还缺乏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的政策,宏观引导力度不够,西部吸引产业转移缺乏政策优势。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差异不大,加上优惠政策区域落差小,对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末端、产业水平低的西部地区,和已有一定积累的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的政策支持还很少。
之所以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抓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作;在统筹区域发展过程中,对产业西进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方面,在政策安排上还缺乏通盘的考虑。
动机,三大利导
记者:现阶段,产业西进的企业类型主要有哪些?这些企业为什么要转移?
姚慧琴:当前,在东部产业西进的领域中,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方面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食品、能源、水泥等传统行业。这些转移的企业,主要动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着眼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这是缓解东部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办法,且利用西部丰富的要素资源发展比较迅速。比如浙江一些企业转移到新疆搞纺织业、到青海开发盐湖资源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是看中了西部的市场份额。东部一些实力较强企业实施“销地产”战略,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比如产业西进中的一些服装、食品企业就表现出这样的动机。
三是政策导向。如为了环保需要,东部将污染企业搬离当地,利用政府招商等政策引导企业到西部发展。当前,这些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到西部独资、合资办企业,也有承包、兼并、收购西部的企业,利用原有的设备设立生产基地。产业转移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便捷、有一定产业基础或市场环境的地区。例如,陕西铜川原本就是一个水泥产业基地,在这次转移中,就有浙江一家民营企业看中了该地的交通、资源优势,收购、兼并了当地几家水泥企业,建立起了“声威”这样的新的大型水泥企业。
差异,各有重点
记者: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点?未来又将有什么样的不同发展趋势?
姚慧琴:从我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看,最初从国外转移到我国内地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后来随着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需要向这些地方转移。
同时,随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的上升与环境的恶化,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于是,近几年大量产业开始向中西部递进。
珠三角今后产业调整的重点是“重化”取向,重工业将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的沿海带,而山区已成为当前珠三角产业梯次转移、低成本扩张的主战场,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向华南和“泛珠三角”延伸,长三角地区的主要着眼点是苏北和安徽,并逐渐向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进行产业转移。
同时,跳跃式“点对点”的产业转移的情况也比较多,浙商在这方面就比较活跃,如浙江纺织业由于西进到了新疆,也带动了当地房地产、制造业的发展。
未来,持续进行
记者:在产业西进的过程中,企业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姚慧琴:首先,转移出去的产业是否与承接地的产业规划一致。一般来说,西部地区对产业的限制比东部沿海地区少,但这并不是说西部对所有的产业都可以随便接受。
其次,转移不仅仅是搬个地方这样简单。退出一个地区、进入一个地区都面临着壁垒,都需要付出成本。企业在转移之前,应充分调研承接地点,细心研究是否能为产业转移节省成本。
再次,人力资源。这个通常是承接地作为优势为转移企业提供的。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对高层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少企业因为搬迁而出现大量高层离职而不得不重新招募人员,这会为企业带来诸多问题。转移企业通常会发现,要么是招不到有能力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么是原来企业已经习惯的人力资源方式不再适合新的人群,这样企业就面临不得不自行慢慢调整的问题。
最后,政府公关。一般企业都已经与原所在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搬迁后,由于各地政府的不同,这些新关系需要以新的规则去重新建立,这通常也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工作量。
记者:进入2009年以及未来,国内产业西进的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姚慧琴:今后,无需置疑,产业西进速度必将加快,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会越来越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西进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途径与结果。
同时,产业西进的结果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产生“空心化”,或使西部地区“重蹈东部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的覆辙”。这是因为随着各地对产业西进的深入了解,以及各项问题研究的加速,还有中央对招商引资管理的加强,西部地区必将会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而避免教训。
因此,新一轮的产业西进和产业转移对整个中国来说,是一次全面的产业结构性提升与优化,也是一次全国性的资源的高效配置的升华。未来的产业西进,将对西部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