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园博园迎来新“居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园博园迎来新“居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园仅有两个月的北京园博园,已经住进了一批不请自来的新“居民”。这片面积广阔的园林,凭借“师法自然”营造的恬静氛围,吸引了不少鸟类在园博湖上和周边“定居”。一个全新的观鸟胜地,正在京西南悄然成型。

园博湖里白鹭“安家”

今年6月底,很多前往北京园博园观光的游客,在经过园博湖附近时发现,湖面上常常有白色、长腿的鸟类掠过。如果四下无人,这些鸟还会飞过环湖道路,来到湖面西南角为园博湖注水的人造小瀑布捉鱼吃,吃饱了再飞回湖中的两座人工岛上歇息。

注意到这些新“居民”的,还有负责媒体联络的园博会工作人员。全天驻守在园内的“地利”,让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仔细观察这些鸟类。

听到这一信息,北京观鸟会的两位资深观鸟者和鸟类摄影师冯振、赵玉玲夫妇与本刊记者一道前往园博湖观鸟。

园博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园博园在今年5月18日正式开园,仅仅大约10天之后,园博湖和周边的林地里就已经聚集了不少鸟类。7月初,工作人员根据这一个多月里拍摄的照片进行统计,发现园博湖附近至少有7种不同的鹭类,包括小白鹭、池鹭和夜鹭等等。此外,在园博湖周边的林地里,也出现了戴胜和金翅雀等鸣禽。

工作人员分析,这些鸟类来到园博园,与这里拥有大片水面和林地,而且容易找到食物有很大关系。在园博湖和西面的湿地公园里,生活着不少鱼类和两栖动物,到了夜晚,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若干种不同的蛙鸣和虫鸣。可以说,如今的园博园里,已经形成了一张“食物网”,把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和各种植物联系起来。

记者与两位专业观鸟者到达园博湖南岸附近。透过淡淡的雾气,大家都看到了湖中人工岛树上的几个白点。冯振使用望远镜观看后告诉记者,这些鸟都是小白鹭。在它们下方,赵玉玲还发现了两个黑色的身影,但由于距离过远看不真切,只能大致判断为某种鸮类(猫头鹰一类)的猛禽。

在此后的大约两个小时里,记者与两位专业观鸟者共看到了金翅雀、白眉鸭、戴胜、池鹭、夜鹭等13种不同的鸟类。不仅如此,大家还领略了小白鹭集体觅食的场面:所有的小白鹭仿佛都接到了无声的号令,依次飞向湖面西南角的小瀑布。第一只到达的小白鹭落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迅速吃下一条鱼,而后便担负起“哨兵”的职责。等到其他同伴都进餐完毕飞回人工岛,它才起飞离开。

生境交界带容易成“鸟点”

观鸟结束后,记者又带着当天的记录,采访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郭耕。

郭耕告诉记者,观鸟活动最适合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而且最好选择一天中的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段进行观察。这就是说,记者与两位专业观鸟者选择的时间段,恰好是鸟类活动的低峰期。因此,园博园里的鸟类很可能要比被观察到的这些更多。

在郭耕看来,记者当天观察到的鸟类中,在园博湖西岸中部看到的3只白眉鸭是非常难得的收获。“在北京地区,观鸟者看到的野鸭绝大部分是绿头鸭,白眉鸭是非常罕见的。而这一次,白眉鸭出现在园博湖里,而且是成年鸟和亚成年鸟同时出现,显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郭耕说。

虽然记者和两位专业观鸟者观察中只看到3种鹭类,但对于园博园工作人员提到的“7种鹭类”,郭耕认为可能性比较大。

“身体大部分是白色的鹭类,在北京地区至少可以看到5种,分别是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牛背鹭,此外,苍鹭、夜鹭和池鹭也是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常见的鹭类。因此,只要园博湖为它们提供了合适的栖息环境,又有充足的食物,在这里汇聚7种甚至更多的鹭类或鸻鹬类水鸟并非不可能。”郭耕说。

“事实上,园博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有着成为‘鸟点’,也就是观鸟胜地的潜质。”郭耕说,“绝大多数适宜观鸟的地点,生态环境都比较复杂,往往是不同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比如说,林地和草地的交界带,或者山地与湿地的交界带,都容易聚集起大量鸟类。延庆县的野鸭湖以适宜观鸟著名,就是因为它处在湿地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园博园的情况与此有些相似,它最北面的鹰山,位于丰台、石景山和门头沟这3个区的交界点上,或者说,它是丰台区距离门头沟区最近的一片土地。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园博园恰好是一个从山区向湿地过渡的地带,两种生态系统内的鸟类都有可能在此出现。”

“师法自然”引来群鸟会聚

不过,仅仅处在两种生态系统的交界线上,并不能使园博园成为鸟类的汇聚之地。园博湖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吸引鸟类移居于此的决定性因素。

在园博湖周围,除了环湖道路之外,大部分土地都被各种各样的草木所覆盖。赵智和指着一片开满了波斯菊和其他各种野花的草地对记者介绍说,在修建园博园的过程中,园博湖周围的草地有相当一部分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风貌,只是人工补栽了一部分植物,可以说是“胜在野趣”。

而位于园博湖最南端的两座人工岛,也同样具有近似野外环境的风格。岛上除了若干预留给鸟类栖息的木制鸟巢,就没有其他的人类造物,茂密的树林,则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隐蔽环境。

“其实,鸟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简单,不过是安全,而且‘有吃有住’。”冯振说,“对于鹭类来说,园博湖大体满足了这几个条件。人工岛距离湖岸很远,人们不易接近;岛上的树木可以提供不错的掩护,而且人工瀑布里又有小鱼可以食用,因此它们就选择了在此栖息。”

郭耕说,正是“师法自然”的环境,让园博园具备了对野生鸟类的吸引力。他说:“鸟类的分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悖的。鸟类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倾向于选择荒凉的、人类活动痕迹极少乃至没有的地方栖居,因此,越是‘精雕细琢’和人气旺盛的园林,能吸引来的鸟通常就会越少。比如说,我工作的南海子麋鹿苑,与南海子公园一期的湖面仅有一墙之隔,但麋鹿苑里的鸟类远比南海子公园要多。这是因为,麋鹿苑是为麋鹿回归中国并在此繁衍而设计的保护区,它的环境更接近自然,而且有不少老树。正是这一点优势,让更多的鸟类倾向于在麋鹿苑栖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海子公园里的鸟类会多起来,毕竟其面积要大得多。基于同样的道理,不少鸟类愿意在园博湖区域栖息,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这里的环境更接近大自然。”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园博湖里和周边区域的植被会不断成长,并容纳更多的昆虫、鱼类、软体动物和两栖动物,使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届时,食性各异的鸟类就有可能陆续迁来。

观鸟胜地如何“养成”

尽管园博湖和周边地区已经引来了不少鸟类,但如果想要让它在今年秋天和来年春天成为京城新兴的观鸟胜地,仍然有不少精益求精的工作值得丰台区政府完成。

“影响某一种鸟是否在某个区域栖息的因素有很多,但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区域是否适合它长时间生活乃至繁衍后代。”郭耕说,“比如说,在麋鹿苑里生活着小(一种有些像鸭子的水鸟),这本是一种夏候鸟,春季迁徙到中国东北甚至更往北的区域繁殖,秋季南迁。但当它们发现麋鹿苑有一部分水域在冬天不冻,食物也足以维持生活的时候,它们就会选择留在北京。”

因此,从适合鸟类生存的角度来分析,园博湖并不能承载太多的涉禽。因为涉禽是在浅水和沼泽地带觅食的,并不能适应太深的水域。对于绿头鸭一类的游禽,园博湖是上佳的生活环境,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它们也不会在此“长住”。此外,如果在园博湖放养一些一两寸长的小型鱼类或者其他体积相近的水生动物,一些体型较小的食鱼鸟类,比如翠鸟也未必不会出现。

“在未来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里,相关部门不妨在园博湖里放养一些小型的鱼类,尽可能提升湖区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以吸引其他一些鸟类前来。”冯振说,“另外,目前仅有的两座人工岛容量毕竟有限。在湖水极深不易施工的条件下,兴建一些人工浮岛供涉禽栖居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社区科普专家吴刚则建议,随着园博湖和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相关的科普工作也需要跟上。他说:“园博会既是园林艺术的盛会,又是科学技术的盛会。它就像2008年的奥运会一样,是科普宣传的绝佳契机。

因此,丰台区完全可以向前来参观的游客,特别是其中的青少年介绍园博湖里的鸟类以及其他一些动物,向他们传播观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可以成为园博园的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