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思巧授 成就高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思巧授 成就高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设计应突出一个“巧”,根据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情感性,有效处理教材,善于自我设计,做到巧导入、巧切入、巧设问、巧点拨,让语文教学灵气飞扬、充满魅力。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2-02

语文教学设计的“巧”,是指教学设计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力求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 巧导入

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第一步,好的导入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课堂导入更重要的作用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语文课堂的导语,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而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紧密相连的,精巧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有教师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板书:一个小柴院,有一口井,住着八九户人家。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哪些隐含的信息?

生:住的是柴院,吃井水,说明这里还比较落后;

八九户人家杂居在一个院子里,说明他们是一群平民,生活不富裕。

师:同学们读出了环境之外的东西。那么我们课文的主人公——聪慧敏感的黛玉在走进陌生的贾府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环境描写。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陌生的领域,教学难度较大。但是由于有导语的引导和铺垫,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到老师预设的内容上来,整堂课进行的十分顺利。

2 巧切入

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学生的兴趣程度是不同的,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熟悉小说情节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将这一环节以“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或者“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情节”的形式抛给学生,学生定然不会有太大兴趣。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将问题设置为“林冲是不是英雄?”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他们会主动的到文中找具体的细节证明林冲是或不是英雄。这样就在无形中完成了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又如,对《雷雨》的教学,很多教师会从分析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入手,但有教师从洋火、衬衣、照片、支票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令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巧设问

3.1 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摒弃课堂教学中“我教你学”的情形,真正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教师在执教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被誉为是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留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为什么这首词千百年来感动着中国人的心? 说说你的理解。”这个问题试图对课堂内容做一个拓展,但是问题本身如此大而空泛,学生如何作答呢?我们的课堂经常出现一些不该有的沉默,首先就是课堂提问出了问题。

3.2 问题应有主有次,主问题应该统摄整堂教学课

一堂精巧的语文课,教师会针对不同的文本设计多个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应出自同一层面,而是有主有次,主问题成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主问题的理解应是完整而条理的。

以《祝福》教学为例,围绕祥林嫂这个人物可以设计的问题很多,像三次肖像描写、三次“笑”等等,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仍旧是零散的。余映潮老师在《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 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的观点。“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阅读线索,顺着这样的线索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读出了祥林嫂的苦难一生:

丽春之时,祥林嫂死了丈夫成为寡妇;

孟春之时,祥林嫂被婆婆绑架卖进深山;

暮春之时,狼吃了阿毛,被扫地出门;

迎春之时,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于是学生们读懂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完整而立体的。

3.3 要善于从文本的特征出发,设计教学问题,化繁为简,精思巧授

在这里想说一个我在多年前看到,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例子:

课题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虽然这是一篇初中的老课文,但教学设计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授课人是宁鸿彬老师。

老师宣布上课,接着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读课文后请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第一,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完课文后,两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不约而同。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学生用的都是课文的标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学生用的都是课文的前两句话;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学生都是述说的全文大意。而且对这两名同学的回答,全班一致赞同。

教师对此表示满意,接着告诉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的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板书: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的、概括的把所报道的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的、现实的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板书:主体)。标题、导语和主题,是一则新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生频频点头,顺利接受。

就这样,宁老师仅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做到了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又让学生熟悉了新闻的基础知识,还进行了一番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训练。这篇课文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宁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教学实例生动地说明了依据文本特点设计问题的重要作用,正如宁老师所说:“问题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而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4 巧点拨

完整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精心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提问,还应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进行预设,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点拨,点拨的恰当与否,巧妙与否,有时候关乎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在开设《都江堰》这节公开课时,我设计了问题“这篇文章,有人说‘写人是为了写堰’,有人说‘写堰是为了写人’”,请大家说说哪种说法更合理?”,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写人是为了写堰”,我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因为文章四个部分中有接近三个都是写都江堰的。其他同学纷纷摇头,但又不能找出反驳的理由,于是该同学继续固执己见。这时我及时点拨了一句“篇幅长的就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吗?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人公。”那位学生马上意识到,《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着墨最少的老贝尔曼恰恰是小说的主人公,如梦方醒。试想如果在此时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就可能会出现冷场的情况,教学难以顺利推进。

“巧”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高境界,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的 “巧”是立足于“实”之上的“巧”,是“实中求巧”,它并不回避重点和难点,而是既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朴实和结实,又有独到的见解、灵活的方法;要认识到,“实”是“巧”的出发点和归宿,“巧”与“实”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如将两者割裂开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