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专家讲课?还是唱堂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老板朋友打来电话:“某月某日,我公司召开全国商会议,你来给讲一课吧!”
“讲什么呢?”类似的盛情邀请近来日趋频繁。
“你看着办。哪门课拿手你就讲哪门!”类似的回答也同样如出一辙。
对灯起誓,真的真的真的打心底里感谢这些大佬朋友们对兄弟的信任。不过,撂下电话,这边厢早已晕菜了。
当下的化妆品行业,说到讲课,自然与企业的培训有关。而说到企业“培训”,近年来可谓是如火如荼。小到企业普遍增添讲师岗位,培训部门;大到与高等学府“联姻”办学。由此弄火了一大批凭讲课吃饭的专家“大师”群体。专家_上阵,事情就会变得莫测起来。其中把企业培训分成“内训”和“外训”的概念,就在业界甚是流行。
所谓“内训”,不难理解,是企业对自己员工的教育,而外训,则是对各类合作商的。这就诱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若说内训,训你自己的员工,爱怎么训都行;而外训,无论是经销商还是终端客户,人家也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靠做生意获利润自负盈亏去生存和发展的商业单位,作为生意合作的一方,你凭什么去“训”人家呢?
纵观当下的企业“外训”,你会发现,较为集中的表现,不外乎包裹在以下几类活动形式中:
(1)xx论坛;(2)xx峰会;(3)品牌战略;(4)财富联盟研讨等等。
不论这类活动冠以什么称谓,其共同的“硬件”是,参与活动的角色基本就是两方:厂家和商家。或者经销商和终端客户。总之是生意链的上下游对象。不论活动以什么面孔开张,中间的过程有什么花样(包括专家讲课在内),活动最终必然以订货来收场。于是业界有人把这类活动的基本流程概括为“四dao”。即:开场是舞蹈;开幕是领导;“专家”上台来教导;签了订单就放倒(喝酒)。
无须讳言,这个“基本流程”已呈为当下本土化妆品企业彼此仿照的“游戏”之一。鉴于此故,在这个流程中的“专家”讲课,便好有一比:犹如民间家族逢上的红白喜事,总要盘算着请上一个草台班子来捧捧场。俗称“唱堂会”。唱堂会的标准比较随意。不管他玩的是哪路活计,也不管他师承的哪宗哪派,但凡能上台耍上一通衬衬人气的,都成。至于他们“耍”的啥,那实在不甚重要。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现实中的企业“论坛”或“峰会”无论冠以什么名头,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其中所参杂进“专家”讲课的真实目的,说穿了,无外乎就是为企业的产品订货会做噱头。
噱头是什么?杂耍也?二花脸也?总之赋予了“噱头”目的的角色,肯定不是正角儿。也决然不是主角。无论其在台上的表现是煞有介事,还是神神颠颠,充其量,那只是为东家捧场的表演而已。
笔者有幸聆听过一位“大师”的讲课。题目足够醒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与化妆品专卖店的陈列》。这位老兄在耗时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论述“有危就有机”的高见之后,实在没有听出他所说的“化妆品专卖店的陈列”与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有什么关联。更没有听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个什么摸样儿,是何时到来的?当欧美诸国的难兄难弟们咬牙切齿处心积虑的要抓住华尔街的流氓下油锅时,这位仁兄堂而皇之地抛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与中国化妆品店的陈列居然存在着关联的命题,仅此勇气就着实令人叹为“听”止。
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位“大师”下台后,面对上述疑问所抛出的答案:
“呵呵,别当真呐。本土化妆品企业,有几个有文化的?再说了,眼下吃这碗饭的,你看谁的课件有标准答案?就这一轮,还不够让他们晕半年的?……”
说的也是,某家挂着北大(清华)企业的《邀约函》中明确注明:“请自带课件”。一一仅此一语,就豁然联想到季羡林老先生何故愤然驾鹤仙去……教育,是可以如此恶搞的么?
无独有偶,活动结束后,笔者探问企业老板:类似《后金融危机时代与化妆品专卖店的陈列》之类的命题对企业的客户是否起到了“培训”的效果,他们回去后是否能够由此而能提升品牌的销量呢?老板比划着手指回答的着实坦然:“总要比请歌星省钱啊。就便是山寨歌星,少说也得这个数呢”。
去年底,本人在《盘点2009,轮回演绎乱局》(详见《销售与市场》)中指出,“拙劣的复制和无厘头恶搞”将是2010年行业市场可预见的突出乱象之一。有循环参会的商家对企业的这类“论坛峰会”早有戏言:实力大的请3台(中央);实力小的请三流(明星);大小实力都没有的请“山寨”。显而易见,除开请专家“唱堂会”的成本是直观盘算的“硬件”以外,类如上述把企业培训当成“唱堂会”的恶搞烂风,不能说不是对此预见的典型应验。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正常”的)企业培训需求?标准极其简单。四个字:有的放矢。有如下六项指标可予参考:
(1)不抛离企业的现状和预期的规划;
(2)针对问题,度身定做;
(3)针对对象,度身定做;
(4)不与的买卖利益挂钩;
(5)不模仿,不克隆,不杜撰,具有鲜明的企业自身思想成果。
(6)课程体系为践行企业发展目标而配套的系统工程;
案例参考:某专业线老板遭遇困惑:当年创业始于保健品行业。转行搞化妆品后,全国的各地经销商一水儿都是原保健品商。一时间里倒也做得风生水起。近年来发现,继续沿用保健品的操作的手法作业化妆品市场,路径越来越窄。于是决定从根本上转型为“纯”化妆品品牌营销的轨道上来。但是多年合作的保健品经销商对此决策心存隐忧。认为其决意转型隐有“卸磨杀驴”之嫌。多种沟通皆收效甚微。因而想到采用“培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由此,本工作室在与老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度身定做了《跨界产业如何渡过转型这道坎?》的讨论专题,供企业与客户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毋庸置疑,培训的效果不言而喻。更毋庸置疑,类似缘由下的企业讲课需求,其动机决然也是健康的。
调研反映,现实中抛离企业现状,无的放矢,胡抡乱喊的“外训”占有80%以上的比例。而带有虐囚心理的“军训”“狼的文化”等跺脚喊口号的“内训”,被诸多老板们普遍理解为是培训的“需求”。
客观而论,企业趋势于拙劣的复制与“大师”们热衷的无厘头恶搞之间,应是一种正常的“商业生态”现象。狼吃羊,羊吃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你企业把讲课专家视为“二花脸”弄来热场时,那么,来“耍宝”的大师把你当成傻瓜糊弄也不足为奇。你忽悠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忽悠,扯平了。
惟有扯不平的,是这种自虐式的、恶性循环的病态行为对中国化妆品市场整体环境的污染。相信有自尊心的本土化妆品从业者们都有同感:我们可以理性的看待某些“生态现象”的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认同类似的“烂游戏”可以无休无止的腐蚀着这个产业群体。让中国化妆品背负着“没有文化”的烙印,无疑是
没齿大辱。最不可容忍的是,盖棺定论般向本土产业群体泼污粪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吃着锅里又拉在锅里”的自己人。
有统计显示:不算行业展会,仅以排名前30位的本土品牌厂家,仅以他们能够联动的(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内)前300家经销商而论,在一年之内厂商双方组织的大大小小“论坛峰会”,日化线板块就远远超过1000场(专业线的会议相应更多)。对一个优质的地区终端客户而言,只要她愿意,一天有三场会等着她,此言决不夸张。众所周知,当下在册的本土企业,远远超过有3000家。
一位专营店老板说,逢上“开会”的季节,她就成了“空中飞人”。而一位讲课“专家”则会发出另样的叹惜:每年的会期都挤在一起,有些“场子”串不过来。
我们在剖析上述现象的同时,必须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企业崇尚学习,期望通过学习得以进步,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培训和讲课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宗旨的讲课,如此的恶俗化。这是不得不旗帜鲜明的给予批判的。
就像每一次都走不远的“烂游戏”一样,相信业内的明眼人早已看出,时下企业招商会中的“四烂”现象(即;奖牌烂;讲课烂;表演烂,表白烂),已呈泛滥局面,决非是庸人自扰。
我们说,讲课或培训一词,无不是建立在附加着文化元素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而赋予了文化色彩的企业培训,通常被视为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由主体企业发起的与客商之间的互动活动,意在彰显本企业文化的理念,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切忌不能玩弄文化。在生意人的圈里展示文化,说到底,展示的是一种品位。而企业的品位,无疑是商品和品牌核心的附加值。也是企业所有者(老板)们的隐形标签。因而,拿着企业的“标签”做儿戏,则无异于是拿着企业品位作赌注。在这样的赌局面前,输家是谁,就无需明说了。
不懂文化仅是无知,而恶意玩弄文化则是。在文化二字面前,尤其是靠讲课吃饭的专家大师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铁定的戒律。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自己应评估自己是否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是否有为人解惑的本事。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做不到博览宇宙至少可以术有专攻。且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随心杜撰。类如“后金融危机时代与化妆品专卖店的陈列”之流,无疑是在一些常识性知识的面前惹下的贻笑大方,试想,在你陶醉于自我杜撰的新版“关公战秦琼”之余,殊不知,那披挂在身上“专家大师”的外衣实则在演绎着“皇帝新装”一样,不堪入目。
文化是需要敬畏的。敬畏文化,那就须务求是非。平日里亮出的名片“头衔”满满,私下里不惜给人当噱头唱二花脸。三斗米前腰膝酸软,这样的身段,那精于生意的“东家”们其实早就一眼洞穿了。由此在下与各位共勉的是:吃文化饭的人要想吃好这碗饭,切记不能作践自己。学问面前,要勇于避其糟粕而求真,是非面前,要有所为之有所不为。唯有这样,在临场布道时,腰杆儿才能挺得更直,获得的银佃才不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