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将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分析目前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从而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做出解释,提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并对如何摆脱困局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民工荒;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是日趋严峻。2012年6月11日上午,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蓝皮书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

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4年末以来,“民工荒”现象陆续出现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现象有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和其他行业的迹象,我国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民工日渐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两种现象同时在一个时期存在,并都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问题有过许多研究。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丁元竹(2003) 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王远博(2005) 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余桔云(2006) 则是结合了上述两者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大学生的流动、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需求,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吴克明、孙百才(2005) 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一个原因,但他们同时指出,这种较高期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学费大幅度上涨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在“民工荒”方面,李月(2007) 认为,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业的低工资,使得农民工供给减少,从而出现了“民工荒”;胡伟清、张宗益(2007)认为,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以及预期较高,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农民工的供给;曾湘泉、刘彩凤(2006) 认为,工资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造成城市出现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以上研究都只是针对单个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分析目前阶段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从而对这两种现象并存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解释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速接近10% ,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常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通常被认为是粗放型的,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来实现。事实上,部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确实如此,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然而,我们又确实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的现象。这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有关。我国二元经济趋向刘易斯拐点的过程,也正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由于开始时劳动力供给过剩,农村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基建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对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也增加了对非熟练劳动者的需求。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以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使得我国这种产业结构更加趋于稳固。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需要劳动者有特别高的文化素质,基本上只需要劳动者有较好的体能,因此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旺盛,而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低。这种产业结构长期发展的积累效应就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达到刘易斯拐点时,就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可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的最根本和趋势性的因素。当然,除这个关键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扩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8% ,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4万人扩大到159.7万人,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万人,2001年为268.3万人,2002年为320.5万人,到2009年则达到629万人。从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4.7%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此同时也不断上升,至2008年秋季入学时已达23% ,比1993年高出l8个百分点。这样的扩招幅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平民化”,却大幅度削减了低端劳动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供给,增加了中端劳动力(即大学生)的供给,从而加速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

第二,专科教育落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自身,都对“专科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其结果是,专科学校不教专业技能而成为“专升本”的跳板。而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当前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对农民工有需求以外,还对拥有熟练技术的专科生有较大需求。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科生,那么民工短缺可以由专科生来填补,而大学生过剩可以由专科生来分流。也就是说,在体力劳动者农民工和纯知识型大学生之间,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知识的专科生,这种多元化的人力资本结构,有利于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成本很高。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各种福利、医疗、保险都得不到保障,这无疑降低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积极性。因此,在经济发展接近刘易斯拐点的时候,农民工短缺问题便会由于户籍制度而变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由于户口问题通常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各种福利、医疗、保险都跟户口有关。如果去小城市就业,则以后回到大城市的希望比较渺茫。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难度,出现大学生在大城市扎堆就业的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和其他一些因素,如高等教育扩招、户籍制度限制等,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产生影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产业结构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业结构所起的作用,即使是高等教育扩招,即使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只会使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不会出现大学生日趋过剩和农民工日趋短缺的现象。如果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即使高等教育没有按照现在的速度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会很容易,农民工短缺也迟早会出现;即使户籍制度是松动的,总量上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最终仍会出现。因此,产业结构是根本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低和对农民工相对较高,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且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农民工出现短缺,劳动力资源禀赋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到时总会自然调整。因此,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应该对这种市场化的结果进行干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短缺,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相对于资源禀赋的变化可能会比较滞后和缓慢,而且从国家赶超战略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都需要政府干预。因此,以政府适度干预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当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还需要有一些辅的措施。第一,高等教育扩招与产业结构调整应协调发展。如果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远远大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只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越来越少。第二,促进专科教育的发展。专科教育要突出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放教育市场,把专科教育办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对应届学生也包括广大农民工开展终身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真正通过专科教育学到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三。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户籍制度取消或者松动,他们在初次选择工作时就不会一味追求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而会考虑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这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便会小很多。对于农民工来说,户籍制度的松动将使其更多地享有城市的各种福利、医疗、保险等保障,增加农民工到城市工作的意愿,使“民工荒”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总的来说,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摆脱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科生,那么民工短缺可以由专科生来填补,而大学生过剩也可以由专科生来分流。有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具备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可能摆脱这种困局。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3):3-6,28.

[2]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64-66.

[3]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6(4):71-73.

[4]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52-55.

[5]李月.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25-27.

[6]胡伟清,张宗益.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民工荒”的微观经济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7(4):77-79.

[7]曾湘泉,刘彩风.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J].中国劳动,2006(1):13-l5.

[8]蔡畸.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30-43.

[9]张晓波,杨进,王生林.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18.